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凯拉希是巴基斯坦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少数民族。它之所以带有神秘色彩,大概主要因为它在经历了几千年的社会、政治和宗教的冲突、动乱与变迁之后,不仅成功地保持了自己在宗教信仰上的独立性,而且维护了自己独特的社会经济形态、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正因为这一点,它引起了巴基斯坦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和游客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2.
一近年来,垦区的经济结构和职工的经济收入水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85年又普遍出现了家庭农场这种形式,由此引起的对各种社会服务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加快发展垦区的第三产业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了。第一,垦区的经济正在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商品生产涉及到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再生产的全过程。每个商品生产者,要使自己的生产机体按照预期的目的顺利运转,就要依赖于社会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对日益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关系,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民法都是无法完全适应调整经济关系的需要的;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是合乎时代潮流的必然结果。文章从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性质和要求、经济关系的参加者、国家对宏观经济领域和微观经济领域的管理、纵向经济关系和横向经济关系四个方面,论证建立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法这一法律部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对“七五”期间经济立法、经济司法和建立比较完备的经济法规体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对于每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来说,人口普查工作的优劣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能否较为准确地认识和掌握自己的国情及其变化,从而及时地采取相应对策和有效措施,以促进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出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种需要,日本历来就对人口普查极为重视。仅从日本把人口普查直  相似文献   

5.
张驰 《社科纵横》2006,21(1):67-68
本文通过对经济法学界有关社会经济团体的研究成果的综述,总结了当前学界对社会经济团体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指出学界对社会经济团体的研究,突破了以往经济法主体研究中以“企业———政府”二元范式为基础的研究框架,建立起了“市场(企业)———社会经济团体———政府”三元范式的研究框架。阐明了社会经济团体是中国经济法主体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也是女工、知识妇女最集中的地方,上海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使上海妇女呈现出鲜明的都市风格和“海派”特征。研究和考察上海妇女地位的意义在于,在中国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上海妇女的今天预示着大多数中国妇女的明天和未来。一、上海妇女的经济地位上海妇女地位的“海派”特征首先表现在她们具有丰富的社会角色和多彩的职业形象。在上海的社会经济建设中,她们是名副其实的半爿天,以投身工作、贡献社会确立了自己的经济地位。妇女的就业状况总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上海工商  相似文献   

7.
目前,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日益推进,企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许多不经济、危害环境和社会的事件在企业界频频发生。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员,应该为社会的繁荣与稳定、为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和力量。日本企业的社会责任活动近年来发展的极为迅速,尤其是从理念、组织和规章制度、具体实践三个方面积极推进企业的社区志愿者活动,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前,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日益推进,企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许多不经济、危害环境和社会的事件在企业界频频发生。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员,应该为社会的繁荣与稳定、为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和力量。日本企业的社会责任活动近年来发展的极为迅速,尤其是从理念、组织和规章制度、具体实践三个方面积极推进企业的社区志愿者活动,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陈国文  岳文 《社科纵横》2005,20(2):92-92
社会的变迁终究要推动法律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变、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经济的全球化,合同法有了新的发展。其中附随义务的产生就是其发展的表现之一。本文针对附随义务的缺陷及经济法对合同关系调整之特点,认为经济法与合同法对合同关系的调整具有一定的分工,在此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朱根 《日本学刊》2003,(5):105-119
推动东亚起飞的东亚模式,除资源、技术、资本等经济条件外,知识、创新和发展文化学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动力.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日本价值观念的变化,日本文化在开放、变革和发展中融合新机形成自己特色,日本经济的复苏寄希望于创新知识、技术和文化的作用.韩国以技术创新变革传统文化和习惯理性,广泛吸纳新知识、新技术,并向"知识经济社会"转向.东亚以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地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的革新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一《〈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以下简称《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手稿》首次完整地阐述了关于生产方式、经济形态或经济关系等社会有机体制的发展规律。马克思指出:“必须考虑到,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是从无中发展起来的,也不是从空中,又不是从自己产生自己的那种观念的母胎中发展起来的;而是在现在的生产发展过程内部和流传下来的、传统的所有制内部,并且与它们相对立而发展起来的。如果说,在完成的资产阶级体制中,每一种经济关系都以具有资产阶级形式的另一种经济关系为前提,从而每一种设定的东西同时就是前提,那么,任何有机体制的情况都是这样。这种有机体制本身作为一个总体有自己的各种前提,而它向总体的发展过程就在于: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还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有机体制在历史上就是这样向总体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从群体主体向个体主体的嬗变──对市场经济的哲学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经济的发展正在走向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虽然是一种经济的活动方式和运行机制,但它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却不仅仅囿于经济的层面,因为任何一种经济活动方式都不过是人的社会交往形式,是人的生存方式的表现。所以,经济的发展说到底是人的发展.是主体不断跃升自己、不断解放自己的努力。社会发展以人为中心的性质要求我们确立主体的坐标体系,并以此出发来说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意义。马克思曾从主体发展的角度把社会历史的演进划分为三种形态,即人的依赖关系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形态和自由个性全面发展的形…  相似文献   

13.
民主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新论刘京希民主是个大概念民主是丰富多彩的,而不仅仅是政治的,它至少还包括经济民主、社会民主、文化民主乃至微观的家庭民主和机构民主,缺了任何一个方面,民主都是不完备的。所谓经济民主,也即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阶级在生产、流通、消费诸经济领域享有与自己的...  相似文献   

14.
1986年2月召开的苏共二十七大,以其迥异的格调引起各方人士的注目。这次会议确定今后十五年内苏联发展的战略方针是“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根据他们自己的解释,这个战略方针不仅包括经济内容,而且包括社会发展长期目标;不仅在经济领域要加快发展速度,提高质量,而且要完善各种社会关系,使苏联社会的整个政治、社会、意识形态机制发挥积极作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苏联决心在经济领域实施改革,加速科学技术进步。面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这一转折,苏联社会学界有些  相似文献   

15.
以卢卡奇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深刻批判第二国际理论家的"正统历史唯物主义"中阐发了他们对"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他们认为经典历史唯物主义不是关于人类社会普遍规律的认识,而是对资本主义的经济至上、物支配人的似自然性的批判;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研究方法可以谨慎地运用于前资本主义时期,但其典型运用基础是资本主义社会;未来社会是要克服经济的至上性、强制性,实现人们对自己劳动产品和全部生产力的自觉控制。  相似文献   

16.
一、第三产业在农村出现和发展的一般条件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农村经济大致经历了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两个阶段。在自然经济阶段,第三产业不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产生并发展起来,这是由自然经济的特点所决定的。自然经济的根本特点在于自给自足,农民不仅生产自己需要的绝大部分消费资料,还生产自己再生产所需要的大部分生产资料,每个经济单位自成体系,自我服务,对外部条件所求甚少。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农村经济进入商品经济阶段以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都要从农业中分化出来。商品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反过来又进一步…  相似文献   

17.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中观结合任何领域的经济活动,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这种统一,就形成各种经济实体:微观经济实体(企业)、中观经济实体(部门和区域)和宏观经济实体(社会)。 中观经济作为一个实体,必须具有两重性质:技术性质和经济性质。 从技术性质上说,无论是部门还是区域都有自己独立的生产力系统,也就是中观生产力系统。其中每个部门和地区都可以从事独立的生产和营销活动,互相连结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当然,部门和区域的生产同时也是社会的生产,但在技术上这些活动都可以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完成。这是生产的一般规定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公众的收入公平感:一种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的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欣  胡安宁 《社会》2016,36(4):133-156
借助“嵌入性”和“合法性”概念,本文将关于社会公平感形成的基本共识理论与自我评价理论整合起来,提出了一种关于分配公平感的新制度主义社会学解释。本文认为,社会成员对自己所获得的社会资源是否公平的感受取决于社会成员的自我认知与社会共识之间达成一致的程度。当自我感知的地位低于社会评价的地位时,个体倾向于认为自己所得到的社会资源是不公平的;相反,当自我感知的地位与社会评价地位一致或更高时,个体则更有可能认为自己所得到的社会资源是公平的。基于上述命题,本文进一步提出研究假设,相对于主观阶层地位达到或高于其职业声望者,主观阶层地位低于其职业声望的人更倾向于认为自己的收入是不公平的。对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数据的分析结果较有力地支持了这一研究假设;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理论命题比基于理性选择的自利理论更好地解释了为什么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者,依然会认为自己的收入是公平的。  相似文献   

19.
农业生产受到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制约,在产业经济发展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20世纪50年代起,发达国家兴起了一场世界规模的农村振兴运动,日本也紧随其后。实现农村振兴通常存在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两种路径,前者备受关注,后者的相关讨论却不多。关于战后日本农村振兴社会政策路径的讨论可以归纳为"农民经济组织农村垄断地位政策"、"农村公共服务健全政策"和"农业的社会产业地位政策"。这些政策从观念和社会共识的形成出发,依托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农村振兴发挥了巨大作用。紧跟世界先进理念和思想潮流、使农民在社会政治中拥有自己的组织和代表,是日本农村振兴社会政策路径顺利形成、实施并取得巨大成效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与印度同属发展中国家,国情有许多类似之处。在过去的40多年中,两国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设中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走向21世纪的现代化道路上,两国又都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中印两国如何根据各自的条件摸索出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