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肃州(今甘肃酒泉)贸易,是雍正末年至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军初定伊犁之前,准噶尔地方政权与清中央政府之间,最主要的经济贸易活动。是当时新疆与中原地区经济联系的主要渠道,也是准噶尔地方政权与清中央政府关系的主流。搞清肃州贸易的历史事实,对于研究当时新疆的经济与社会历史,以及准噶尔部与清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都是  相似文献   

2.
董福祥(1839—1908),字星五,清代甘肃固原人,官至甘肃提督。同治元年(1862)以后,倡团练,举义旗,与回民军一道,往来陕甘十余州县,以花马池、靖边为根据地,牵制和抗击清军。1868年,西捻军在东线失利后,清政府腾出手来,调集各路大军集结陕北,对董福祥部进行大规模围剿。1869年2月5日,董福祥投降清军。作为先锋和向导,他随刘松山参予围剿和镇压了金积堡回民起义。接着,清政府又将屠刀指向了河州、西宁、肃州。本文仅就清军围剿河州、西宁、肃州回民起义期间的董福祥略作述评。  相似文献   

3.
同治九年正月十一日刘松山身死,清军内部混乱,马化龙又得到临洮、靖远回民军来援,陕甘回民军趁势分途进攻,清军伤亡甚重。清军雷正绾、周兰亭、徐文秀、张文齐等四军的粮路被截断,四路清军同时溃退。回民军收复各处战略要地。陕西回民军首领马朝元率军出宁夏,进攻陕西的鄜县、甘泉、韩城、郃阳;崔伟率兵进攻陕西的邠州、长武;马正纲进军渭北,攻取蒲城、富平、同州、朝邑;北路金积堡的回民军南取预旺,北占定边,全部战局为之一变。 这时左宗棠困守平凉,手足无措,曾一度密令清军全部从金积一带撤退。清政府得知清军溃退的情况,严斥左宗棠说:“金积  相似文献   

4.
董福祥(1839——1908),字星五。清代甘肃固原(今宁夏固原)人,官至甘肃提督。清同治初年,以反清抗暴起家,后降左宗棠参予镇压西北回民起义,1876年随左宗棠进兵新疆,收复乌鲁木齐等地,参加南疆平定阿古柏之战,1894年驻防北京;1898年,作为北洋三军之一(甘军)参予戊戌政变,1900年围攻使馆,抗击八国联军入侵,曾加封太子少保衔,人们又称为“董宫保”。宁夏金积、固原、西安都建有“董府”。《清史稿》有传。本文仅对其起义前期的抗清及与回民军,捻军联合抗击清军的事迹作以较为详细的述评。  相似文献   

5.
1865年1月,中亚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入侵新疆,其后又建立了“哲德沙尔”侵略政权,窃据了新疆大部分地区,对当地各族民众进行残酷的压榨。本文重点从阿古柏政权政治体制的倒退性、经贸运行体系的无序性和社会管理的严酷性等方面来揭示这个政权的本质特点,用事实论证阿古柏侵略政权的体制运行阻碍了当时新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因而其政权内部孕育了必然崩溃的因素。正因为如此,在清朝的军事打击下,阿古柏侵略政权便迅速土崩瓦解。  相似文献   

6.
浙东三城战役是鸦片战争时期中英之间发生的一次规模较大的军事冲突。清军统帅奕经在战前作了大量准备工作,如求才、加强军备、保密等,并认真制订作战计划。突经最终未采用臧纡青提出的“散攻”战术,转而运用明攻暗袭、排阵对攻战术,是当时敌情的变化所致。清军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是汉奸的破坏。这与当时国内激烈的满汉矛盾有关。其次为将领懦弱妥协且矛盾纷繁,军队战斗力差。清军的腐败,在当时是十分突出的。第三,天气、地势利于英军防守而不利于清军进攻。中英武器方面的差异,也是影响胜败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7.
二、历年贸易额数考略为便于了解肃州贸易的一般发展变化趋势,有必要花些气力考订一下肃州贸易的历年额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一件肃州贸易历年额数清单,为我们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方便。现抄录如下: 肃州贸易清单十月初十日,准军机处传片内称,交户部陕西司查历年夷使到肃(州)贸易银两数目,按年开具清单,即刻送军机处,等因。相应按年开单送军机处可也。  相似文献   

8.
一八六五年一月,浩罕军阀阿古柏侵入我国新疆南部,于一八六七年建立了“哲德沙尔”政权(即所谓七城汗国)。“哲德沙尔”按维文来说,哲德是七,沙尔是城,就是七城。即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田,阿克苏,库车和乌什。“哲德沙尔”政权,就是指阿古柏政权。关于“哲德沙尔”政权的性质,在过去苏联出版的历史著作中,批判资产阶级学者“粉饰与歌颂”阿古柏,指出阿古柏的政权性质是“反动的反人民的”。解放初期,我  相似文献   

9.
三藩之乱时期,王辅臣投降后,收复汉中、兴安是西线清军的下一个作战目标.清军统帅图海曾两次上疏康熙并进京密陈,提出进兵汉中、兴安的计划,但均被康熙否决.图海进兵计划之所以被否决,主要是康熙推行以湖广为重的战略.但是,这种战略也最终导致西线战事长期拖延.当康熙决定推行三路围剿云南的作战计划,要求西线清军进兵汉中、兴安时,遭到将领孙思克、张勇的反对.孙思克、张勇出于对冬季进兵的担忧以及蒙古威胁的考虑,反对进兵,是有一定道理的,并非康熙所批评的“消极进兵”.  相似文献   

10.
洪焕椿同志在《清初农民军的联明抗清问题》(载《历史研究》一九七八年第五期)一文中,认为“清军进关后的阶级矛盾仍然是国内的主要矛盾”,“清初的抗清斗争,不是汉族反对满族的斗争,而是农民阶级反对封建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的革命战争”;而“农民军在斗争策略上从一开始就犯了‘联合明室’的错误,使抗清斗争造成惨重牺牲而终于失败。”我认为历史情况远比以上所说的曲折复杂。现就两个主要问题:一、清军入关后的阶级斗争形势与人民抗清斗争;二、农民军的联明是斗争策略上的错误吗?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清同治年间,西北出了三件大事,河州(临夏)民族起义反对清朝廷;新疆阿古柏勾结英国,占领南疆,自称独立;俄国乘机霸占北疆领土。朝廷派左宗棠为大将军,西征平息这三件事。同治五年(1866)左宗棠挥师入甘,但见沿途“赤地如剥,秃山千里,黄沙飞扬”,即传令:“凡大军经过之处,必以植树迎候,否则,无论巡抚、县令,提头来见。”很快从平凉起,大军明天到  相似文献   

12.
1865年,中亚浩罕汗国的一个军事头目阿古柏侵入我国南疆,于1867年建立了一个反动政权,称为“哲德沙尔”,意译就是“七城”。同年,清政府左宗棠、刘锦棠等统帅的军队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援下收复新疆,阿古柏服毒自杀,他的反动政权“哲德沙尔”随之土崩瓦解、烟消云散了。  相似文献   

13.
明末清初,农民军联合包括明王室和大部分汉族官僚地主在内的各阶层,进行了大规模的抗清斗争。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这一斗争失败了。怎样评价这一史实,目前史学界尚有分歧。这里,我们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1644年3月,在农民军的凌厉攻势下,明朝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接着,关外的清朝满族贵族在吴三桂的勾引下,定鼎北京。从此一直到1663年清军攻破农民军十三家军的最后据点茅麓山止,二十年间,清统治者在进行民族征服战争的同时,推行了极其残酷的民族高压政策,诸如圈占汉人土地,下令汉人薙发和改穿满族衣冠,强迫汉人“投充”作满族贵族的奴仆等等。清军所到之处,对当地人民实行民族屠杀政策,如曾在扬州、桂林、昆明实行屠城,就是汉族地主也不能幸免。所有这些,激起了汉族各阶层人士的强烈反抗,使民族矛  相似文献   

14.
苏联境内的回族被称作“东甘”(过去有人汉译为“东干”)族,但他们仍自称为“回回”、“老回回”,有时也说是“中原人”。他们是十九世纪下半叶我国西北回民起义失败后,在起义领袖白彦虎等人的率领下先后移入俄境的部分回族人的后裔,现有人口7万多,主要居住在吉尔吉斯坦伏龙芝市郊、伊塞克库耳州(热湖)省、奥什省及楚河流域和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省、江布尔  相似文献   

15.
杨应琚在雍正、乾隆朝两任西宁道、陕甘总督,他在西北为官期间正值清军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及处理善后事宜。任职期间,他调整了西宁府、安西和新疆东部的军政建置及陕甘总督管辖范围,并在西宁地区、肃州、巴里坤、哈密、乌鲁木齐等地组织屯田,大力发展边疆文化教育和其他利民措施。从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促进了西北边疆的发展,维护了边疆的稳定。  相似文献   

16.
由四川省民委和四川省旅游局联合主持召开的省重点科研项目——“九寨黄龙一线民族地区旅游业现状及发展研究”成果结题鉴定会,于1999年4月16日在成都民族饭店三楼一会议室举行。省委常委刘绍先,省人大副主任孙自强,副省长欧泽高,省政协副主席史志义;阿坝州委书记李崇僖、州长王雨顺,省旅游局副局长彭祖德,阿坝州副州长王福耀,省民委主任朱洪明、副主任杨宁超、袁本朴、蔡世勤,省社科联副主席王金明,省旅游局计划统计处处长陈隆志,省社科规划办副主任何凯,阿坝州旅游局副局长泽汪和省民族经济研究所、四川大学、四川师范…  相似文献   

17.
《明史·西域传》中有名“牙兰”者,原为土鲁番攻守哈密的主将,后投归明王朝,徙居肃州塞内。研究“牙兰”氏,是研究明代撒里畏兀儿史的重要课题,而且对研究古代回纥王室氏族“药罗葛”的历史迁徙有重大意义。本文就此谈些粗浅认识。一、“牙兰”、“伊兰”、“牙木兰”为同音异译《明史·西域传》中的“牙兰”,《明会要》记作“伊兰”,并且作了注释:“旧作牙兰”。说明“牙兰”和“伊兰”为同音异译。《明实录》和《明史纪事本未》在成化、弘  相似文献   

18.
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春,陕西关中回民在太平军和捻军的直接影响下,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清起义。甘肃(当时宁夏属甘肃省的一个府)回民也纷起响应,短时间形成了四个较大的抗清中心,它们是:宁夏地区、河州地区、西宁地区和肃州地区。其中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对清军入关的问题向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封建正统的史学家,视满族为“虏”,恣意加上种种诬蔑之词,这在史书上屡见不鲜;乃至解放后的部分历史著作,又从农民起义军角度出发,谓清军夺取了农民军的胜利果实,至今仍有人持这种意见。现在,我们有机会共同讨论这个问题,以求达成共识。 那么,我们究竟应如何看待清军进取中原呢?这需要从历史辩证法的角度,客观地评价这一重大历史问题。应该看到,清军定鼎燕京,取代明朝统治全国,是当时中国境内三方面势力角逐的结果,“不过是许多世代的承先继后的交替”。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当时外国殖民主义势力已从南北两个方面逼侵我国,严重地威胁着我国的安全。在这生死的紧要关头,我国又处于三方面势力鼎立的局面,需要尽快地统一起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清军进入中原统一全国,不仅可以抵御外来的侵略,而且也巩固和扩大了祖国的版图,应该说是有功无过,无可指责。我的这一管见,不一定正确,谨祈方家赐教。  相似文献   

20.
吕温生大历七(772)年,卒于元和六(811)年。其先祖或“高尚不仕”,祖父延之以下,历仕肃、代各朝。父渭官至礼侍,三典贡举,惠益士林。温官终道州刺史。有弟恭、俭、让,均俊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