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泰国华文文学,自三十年代中期兴起第一个浪潮,中经五十年代的发展,六、七十年代的沉寂,到了八十年代,泰华文学终于走出了低谷,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而在这一派喜人的景象中,散文,更是以自身的的优势而一枝独秀,压倒群芳,甚至可以这样说,八十年代泰华文学的繁荣,主要是散文创作的繁荣.因此,本文着重论述八十年代泰华散文的勃兴及其思想艺术指向.泰华散文在八十年代的崛起,有着时代的影响,社会的因素、文化的背景和作家主观的努力.从客观环境来说,主要是自七十年代中后期,中泰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由于时局由原先的暧昧一变而为明朗,关系由紧张而逐渐宽松,于是,散文创作也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出现了“治世之音安以乐”《毛诗序》的转机.加之这一时期,各种华文报刊,如《新中原报》、《中华日报》、《泰商日报》等复刊或创刊,此外还成立了“泰国华文作家协会”,出版了泰华作协丛书,举办了“散文征文比赛”等活动,这些无疑为泰华散文的勃兴提供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饶芃子:从泰华文学研究说开去 在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中,一开始,我对泰华文学的研究做得比较多,曾经写过《中泰文化影响和泰华文学个性》、《文化影响的"宫廷模式"--〈三国演义〉在泰国》等论文,但做得更多的是泰华文学中的作家作品研究.  相似文献   

3.
沈玲 《学术界》2015,(2):178-186
泰华诗歌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五四新诗、台湾现代诗和大陆朦胧诗等影响,但就其精神内核来看,在泰国华文诗歌的汉字书写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美学精神,蕴藏着属于中华民族传统的诗性智慧。其中,儒家诗教观念是泰华诗歌意绪表达的内在支撑,中国古典诗学传统是泰华诗歌言说方式的审美追求。泰华诗人对中国诗学传统的承续并不是僵化的。尽管说泰华诗歌创作中明显地体现出中国传统诗性智慧,但并不等于说包括泰华诗歌在内的泰国华文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中泰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角度,探讨了泰华文学的形态和个性。作者认为,泰华文学是在泰国社会的现实生活土壤上开出来的华文文学之花,它既继承了中华文化母体的文学财富,与中华民族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又具有自己独特的意蕴、内涵、形态和个性,如坚持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传统,反映泰国华族的生存形态和性格心理,呈现不同程度的宗教情感意识,表现出多元的文化意识,等等。  相似文献   

5.
世界华文微篇小说在21世纪初的发展指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姚朝文 《学术研究》2002,(10):110-113
微篇小说是华文文学的一种代表性文体。各国华文微篇小说在彼此不平衡的发展格局中汇入了振兴华文文学的大潮。本文对世界华文微篇小说在21世纪初的发展提出六个发展的指向。1.拓展创作题材的范围。2.探索自觉、成熟而“正宗”化的微篇小说文体。3.创作思潮、创作方法上兼融并蓄。4.中西合壁的表现手法。5 .语言表现注重言外之旨、象外之神。6.作家的艺术素质与知识构成 ,生活派与学院派相融合  相似文献   

6.
泰国华文作家在异国语言的喧闹声中以汉语从事写作,既是抵抗失语、失忆的努力,也是对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依归.他们往往通过"恋物"的方式来追忆并留住已经模糊了的故乡记忆.在他们笔下,故乡已失去了物质的成分,而更多地指向精神性.泰华文学既有民族性,又有本土性,虽然运用的是泰国本土视角,却总是或显或隐地连接着中华文化这条根,呈现出多元的融合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泰华文学>是泰华文学史上经营时间最长的刊物之一,至今已发表了近千篇作品.如果我们把这些作品看成是一座蕴藏丰富、信息量巨大的图库的话,那么这座图库里所存储的众多图象可以按类归纳为三种图象,即湄南图象、中国图象和泰华图象.通过研究这三种图象我们发现:泰华文学逐渐找到了自我,完成了本土化过程,获得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司马攻少年时代受中国文化的哺育,定居泰国后又得到泰国文化的熏染。这种独特文化背景,使他既对传统文化精神产生了汉同感和归属感,又对泰国文化滋生了感情U融汇,因而他的作品“能从一种历史跨度和人类文化视角去审视泰华社会的现实生活即从一种历史时空、地域环境、传统民俗呼揭示人的生存景况和人生世相”,①从而林成了别具风采的文化意蕴和人文精神。“我的文字只是我心灵和意识的流露其中有很多篇是写我过去的往事,是属于怀旧的文字”。②诚如作家所言,他的那些“怀!日”的作品大都写得感情真挚、悠远线长,以质朴的笔触表达了…  相似文献   

9.
以赵树理为首的山西作家,写了很多反映农村生活的短篇小说,在读者中产生了巨大影响。现在有人称之为山药蛋派。其实被称为山药蛋派作家的作品,也并非一种风格。既有它们的共性,也有鲜明的个性。最近,重读了收集在《宋老大进城》这一集子里的小说,加深了我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宋老大进城》(一九八○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是西戎同志的短篇小说选集。其中所收的二十一篇作品,除最后两篇以外,都是五三年到六三年间写出的作品。从一九五三到一九六三年,我国人民的政治、经济生活中经历了许多大事。这部小说集概括地描写了一些大事在农村的反映,表现了农民所走过的曲曲折折的道  相似文献   

10.
<正>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下旬,第三届全国台港、海外华文文学学术讨论会在深圳大学隆重举行。四十多位台港与海外代表同一百多位内地代表欢聚一堂。会议热烈和谐,学术气氛浓厚,较有成果。 一 对研究现状的估价 本届会议,收到学术论文六十多篇,显示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台港、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发展和成果。与第二届讨论会相比较,目前的研究已表现出很好的发展趋势: 1.从微观的研究向宏观的研究发展 如对台湾文学的研究,已有学者站在美学的层次,研究“台湾当代小说的审美追求”;或站在时代的层次,研究台湾八十年代的政治小说,评价“台湾现实文学的再开发”及近期台湾小说的创新;或站在历史的层次,“观今古之通变”,对台湾  相似文献   

11.
新马泰华文微型小说的崛起与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马泰华文微型小说的崛起与走向杨振昆新马泰华文微型小说的崛起新马泰华文微型小说崛起已经是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新马泰的华文微型小说虽然它们在报纸上出现的时间或早或晚,称谓各异,但大体成气候都始于80年代,经过了萌芽期、转型期及多元化发展期,已渐成气候,...  相似文献   

12.
<正> 在六十年代初期的泰华文坛上,出现一种被称为“接龙”创作的集体创作方式,并且产生了两部长篇“接龙小说”——《破毕舍歪传》和《风雨耀华力》.它们被称为当时的“泰华文坛上的奇葩”,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仍为广大读者所津津乐道.这种“接龙”创作方式,今后仍有继续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李耿晖  朱鑫 《天府新论》2006,(2):148-150
菲律宾华文女作家小华的《龙子》和林励志的作品《情债》是菲律宾华文作品中有一定声誉的两部小说,曾入选张香华主编的《菲华女作家卷—茉莉花串》,在东南亚拥有很多读者。不过两部似乎是差别很大的小说。前者的题材是讲述菲律宾一户华人家庭的父子关系;后者则是回到了上世纪三  相似文献   

14.
丁玲《意外集》散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在丁玲三十年代的作品中,《意外集》是比较不为人知的。她说这个集子里的作品是“在极不安和极焦燥的里面”写的。集子中除了附录的《莎菲日记第二部》、《不算情书》和《杨妈的日记》写于她被捕以前外,其他几篇,包括《松子》、《一月二十三日》、《陈伯祥》、《八月生活》、《团聚》,都写于一九三三年四月她被国民党反动派绑架幽禁的三年间。这些作品有小说、速写和报告文学,也有属于抒写个人生活与感情的日记和书信体的散文。她在序中还说到自己很不满意它:“我实在不希望读者花钱来买我这本书,我汇集起来不过作为我自己的一个纪念。我以后大半还要写文章,也许写得更坏,但将不写这一类型的东西了。”  相似文献   

15.
根同株异竞映辉———司马攻与黄孟文微型小说比较赵朕司马攻(泰国)和黄孟文(新加坡)都是东南亚享有盛誉的华文作家。他们虽然属于不同的国籍,从事着不同的职业,但文学使他们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微型小说的创作上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也都为本国的华文微型小说...  相似文献   

16.
第五届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承办,自1991年7月10日至13日在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镇举行。160余人到会,是厉届会议域外代表最多的一届。其中台湾3人,香港13人,澳门3人,海外各国(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美国、澳大利亚、泰国)18人。会议收到专著2部、论文92篇,涉及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电影等领域,而以小说、诗歌、散文为主。会议对世界华文文学的形成、格局和趋势,对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方法、成聚和不足,对如何推进和加强世界华文文学的创作和研究等问题,进行了多层次的深入探讨,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人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7.
三层茧内:华人小说的题材自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出"华人小说"概念,有助于综合研究华人的华文小说与外文小说,因为它们之间有不少共同点。华文小说,华人外文小说,华裔外文小说是三种海外寓居者文学,它们之间有个共同点,就是题材上的自我限制。虽然三者自限范围不同,起因都是直接面对强势文化的对应方式。  相似文献   

18.
刘登翰 《东南学术》2006,(6):137-144
中国的海外移民及其世界性的生存经验,是海外华文文学发生的基础.本文从19世纪中叶华工赴美的历史入手,探索美国华文文学的源头;以反美华工禁约文学运动中涌现的作品为讨论对象,指出1905年出版的小说<苦社会>,系"旅美之人,述旅美之事"的第一部美华文学的开山之作,分析了美华文学的血泪开篇及对百年来美华文学发展的潜隐影响.  相似文献   

19.
师旷是春秋时代晋国的主乐太师,同时也兼有瞽矇的身份,即以歌谣的形式向王侯贵族陈述王室的历史.<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著录"师旷六篇",虽不是师旷所作,但它们传自先秦,皆以师旷为题材.<汉志>"师旷六篇"皆散佚,但我们仍可从相关史料中辑出与其相类者六篇.这六篇作品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在体制上由客主双方展开论辩,论辩的过程并不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只是展示双方的才智;辩词语言通俗并且押韵.大量的歌谣韵语夹杂在散文之中,说明它们是以声音传播为主要形式的大众文艺.这类可称为杂赋体小说.第二类的特点是以散文的形式层层递进,进行叙事,可称为散体小说.这些早期的小说作品,体制上保存着讲诵的技艺特征.这对探讨小说的起源和流传,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 也许,人们是在编辑家的名单上热悉李汝琳的名字的,因为新加坡三套颇有影响的华文文学丛书的出版,是与他的名字连在一起,与他的努力和贡献分不开的。而在新加坡华文作家的行列里,李汝琳向有“文艺长跑者”的美称。 作为作家,李汝琳作品的体裁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小说、剧本、诗歌和散文。其中成绩较突出的,要算是他的小说了。他的小说,长篇有《漩涡》(1962);中篇有《李汝琳中篇小说集》(待发);短篇有小说集《姐妹俩》(1958)、《新贵》(1979)和《漂浮》(待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