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论推定     
归纳推理天然的缺陷性和现实公允性决定了推定事实的或然性或主观性,因此我们要设置一系列的规则来最大程度地保证推定结论的真实性。它作为证据裁判主义的例外,在无法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或争议事实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但同时,经验法则或逻辑规则的不全面性或主观性导致了推定与生俱来的缺陷性——盖然性真实。所以推定仅能作为查明案件事实的辅助型方法,也正因为此,我们需要对推定作出一系列的规制以期最大程度降低其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2.
推定是由一基础事实而推出另一未知事实的诉讼活动。推定是建立在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必然性和人类逻辑推理的高度盖然性基础上。在法院审理案件、进行司法认知的过程中,推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法律没有明文规定该项制度,仅在有关司法解释中有所涉及,另一方面是事实推定在司法实践中的普遍存在,由此导致了一定程度上司法的混乱和不一致文章通过对“推定”概念的界定,在分析其特征的基础上,强调“推定”在司法实务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事实推定属于一种推论,其理论基础是经验法则,对其可运用逻辑经验法则进行分析。推定事实可作为认定案情的根据,但允许对其进行反驳,且推定事实不得再作为其他事实推定之基础事实的证明依据;证明责任在其起源上受到了事实推定的影响,但证明责任规则一旦形成就一般不再受到事实推定的影响;事实推定只转移提供证据责任。  相似文献   

4.
"分类"和"解释"两类疑难案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逻辑区别,它们紧密相关又不容易区分。通过比较可以探寻出这两类案件裁判规范证立的不同思路。在"分类"案件中,法官对裁判规范的证立应当尽最大可能陈述逻辑的展开步骤。在"解释"案件中,法官可以对案件事实与相关法律规范之间在事实与价值上的双重判断进行论证,以证明对法律规范的解释选择。  相似文献   

5.
环境侵权因果关系判断标准的理论歧向与体系建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环境侵权的特殊性,致使环境侵权因果关系的认定困难重重,运用盖然性、疫学、经验法则理论来推定因果关系,有利于保护受害人,实现法的正义价值.但是,这些学说仍然存在适用范围较窄、对法官素质要求较高以及需要判例支持等问题.中国应确定以正义、秩序和效率为主要价值目标,以相当因果关系为基础,以因果关系推定为原则,遵循较低的盖然性证明标准,构建"一横一纵"式包含各种标准和方法的环境侵权因果关系判断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6.
推定是立法者或法官在基础事实与待证事实之间创设的一种法律关系,是推动案件事实证明的一种辅助工具。为避免夸大推定的作用,使推定规则得到恰当适用,必须对推定概念和适用条件进行界定。文章认为,推定的性质决定了其仅限于法律推定,不包括司法裁判者对未知事实的推论或推断,原则上也不存在不可反驳的情形。推定具有转移证明责任的功能,而刑事诉讼奉行无罪推定原则,这决定了推定主要适用于民事诉讼领域,因为推定不是证据,不可能满足刑事案件事实"确信无疑"的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7.
事实推定的逻辑基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逻辑的角度对常态联系、例外联系、中立联系、必然联系作出了明确的区分,指出了它们各自在诉讼证明中的不同作用,阐明了为什么必须以常态联系作为推定的逻辑依据这一基础理论问题,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确立了适用事实推定的基本条件,这些内容就是事实推定与其他相关概念区分开来的标准   相似文献   

8.
民事审判实务中以事实推定认定案件事实是有其正当性基础的。民事审判实务中事实推定的常见类型有根据常理常情、风俗习惯、经验法则和逻辑推理四种。民事审判实务中事实推定的正确运用有赖于立法和司法解释以及案例指导,也离不开通过广泛宣传达成的共识以及法官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法律规范对法官裁判具有先决强制力,对裁判内容作出事先的限定,但法律规范无法为法官提供审判所需的更为详尽的裁判信息;在法官并不习惯对法律规范作出解释然后才适用法律的司法背景下,法官须努力让法律规范转换为直接导引裁判结论的“裁判准据”;在转换过程中,法官对关涉事实认定的“事理逻辑”的阐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裁判准据大致包括两个要素:对个案的事实认定;依据其他社会规范对案件事实及所据法规范所作之阐释。  相似文献   

10.
法官直接关乎着司法裁判既有功能的发挥,考虑到评鉴对作为个体法官的指挥棒作用,如何对法官的司法裁判行为及其结果进行准确的评鉴就是问题的关键。设置法官评鉴制度必需立足于司法裁判本来的逻辑属性,换言之,也只有在清晰的阐述、证成司法裁判本来的逻辑属性的基础上,才能最大限度地给予法官一个全面与公正的评鉴,并因此赋予法官最大化的激励、促使其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效用。但当前的法官评鉴制度主要以裁判结果为核心,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司法裁判的逻辑属性要求对法官采取一种具有内容的程序论评鉴,它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仅仅根据裁判结果来评鉴法官的弊端。  相似文献   

11.
逻辑三段论与司法三段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逻辑三段论与司法三段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司法三段论研究却对逻辑三段论多有曲解,甚至将两者简单等同。文章对这一不当认识及其产生根源进行分析,指出逻辑三段论与司法三段论在推理模式、评价标准等方面都有根本不同。  相似文献   

12.
法律中的逻辑判断的表现形式就是法律推理。法律推理主要运用于司法领域,其逻辑模式是三段论法,大前提是法律规范,小前提是案件事实,结论是法律规范赋予案件事实的后果。逻辑判断在司法三段论中的意义是:体现现代法治理念;体现法律的科学性;提高司法效率。谨守逻辑形式并避免谬误可以说服别人,并给予司法判决正当性,维护法律的科学性和确定性。  相似文献   

13.
事实真伪不明困境的出现,是民事裁判者事实认定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种必然。学界普遍认为,克服该困境之正当手段是适用证明责任规则,但非依托于客观真实的该规则的适用,无法最大程度上满足民众对于实质公正价值的诉求,故其应为困境克服之"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作为事实认定特殊方法的推定,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因素支配下对于基础事实和推定事实之间或然性常态联系的择优选择,具有哲学、逻辑学和法理上的合理性与正当性,较之证明责任规则应为困境克服之优位选择。然而,推定是一把双刃剑,其优位适用须满足特定条件,否则可能导致逻辑推理旗帜下的反逻辑灾难。  相似文献   

14.
无罪推定原则是世界各国公认的现代刑事司法的理念和准则,在保障公民基本人权、铸造法治社会的权威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12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刑诉法修正案。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发展,从立法与司法的双重视角贯彻和推行无罪推定原则,不仅有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权,而且有利于推动我国的法治进程。首先阐述了无罪推定原则的伦理基础,分析我国刑事诉讼中无罪推定原则的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在刑事诉讼中完善无罪推定原则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5.
民事纠纷的发生表明了当事人对利益状态的不满或者是对实体法效力的挑战和质疑,这足以构成司法救济介入的逻辑前提。无纠纷便无诉权,无诉权便无审判权,诉权与审判权存在着互动式的紧张关系,两者需要进行有效地对接才能完成诉讼程序的纠纷解决功能。概念法学认为,法官仅需采用"三段论式"的推理便可以对是否救济以及如何进行救济作出理性的判断。而利益法学认为,由于立法者对利益的安排具有滞后性的特点,当事人的诉求力与法院审判力之间存在一定的缝隙,因此有必要对审判权重新界定,以跨越该缝隙。  相似文献   

16.
人类的基本感情源于人性,即人类的基本需要,其核心内容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何法律制度都必须以人类的基本感情为基础而不能与之背离。刑事立法的基础也只能是出自人心、合于人性的人类最基本的感情。真正的法治只能是人心之治、人性之治、人情之治,这就要求我们,在司法实践中如果严格按照法律的字面规定来办事与人类的基本感情发生冲突的时候,只能以人类基本感情为限度、为依据来理解解释法律,而不能作出明显违背人类基本感情的司法判决。唯其如此,法律才可能为老百姓所接受,才尽可能得到大家的遵守与拥护。因而,刑事司法的主线应当是"法融于情",所谓的"法不容情"只不过是"恶法亦法"的诡辩。  相似文献   

17.
司法的隐喻     
司法过程在不同的场域中遵循的是不同的逻辑:在学术场域中,司法过程是一个发现真理的过程,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是追求法律真理的手段;在权力场域中,司法过程事实上是各行动者之间的权力话语斗争,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是法官根据特定权力场域的权力关系所利用的一种策略。两种相互冲突的逻辑必须在司法过程中达到完好的整合,只有这样,才能为司法过程中的权力关系提供合法性。  相似文献   

18.
日本民事诉讼学者中村英郎先生认为,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民事诉讼的根本区别可表述为事实出发型民事诉讼与法规出发型民事诉讼,并由此形成各自的理论体系,导致诉讼理论借鉴的困难。分析民事诉讼制度起源及中村先生所持论据,可知有关事实出发型民事诉讼与法规出发型民事诉讼的划分基本上是一个不能充分证明的假说。民事司法活动的本质都是将现有法律用于解决目前的纠纷,都是沿着三段论的逻辑结构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19.
针对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预交罚金”问题,认为其仅是一种变通的刑罚执行方式,“预交罚金”的性质实际上是罚金刑执行的保证金,与罚金的法律性质不同,根据罪刑法定这一刑法基本原则,此种变通不能突破现有的刑法框架,因此在法律适用上不能也不应拒绝作为罚金刑法律依据的刑法第52条、第53条等条款的适用.  相似文献   

20.
在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中,审判籍与取证问题往往具有牵连性。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原告通过“取证”地点的选择“创制”管辖联系因素人为地建立审判籍的可能,在实体正义和程序诚信两种价值之间产生冲突。有必要建立诚实信用原则来平衡相互冲突的基本法律价值,使得民事诉讼法能够按照立法目的公正地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