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唐诗》卷259载张彪《北游还酬孟云卿》诗,与同书卷149载刘长卿《北游酬孟云卿见寄》为一首诗重出(未标互见)。查《刘随州集》亦录此诗,仅个别字不同,诗日:北游忘前事,志愿能相乖。衣马久羸弊,谁信文与才?善道居贫贱,洁服蒙尘埃。行行无定心,(土禀)坎难归来。慈母忧疾疹,至家念栖哀。与君宿姻亲,深见中外怀。俟余惜时节,怅望临高台。这首诗,我认为应为张彪诗,理由如次。首先,此诗《箧中集》作张彪诗,这是很有权威的证据。《箧中集》编选者元结,与张彪为同时人,又是同乡。其所作《箧中集序》说:“已长逝者,遗文散失;方阻绝者,不见尽作;箧中所有,总编次之。命日《箧中集》……凡七人诗,二十四首。”元结就其箧中所藏编定,又加精审,绝不至将刘长卿诗编在张彪名下。其次,杜甫与张彪过从甚密,对其诗歌和书法评价很高。他在《寄张十二山人彪》中说:“独卧松阳客,三违颖水春。艰难随老母,惨淡向时人”,令人联想到此诗“慈母忧疾疹,至家念栖哀”的生活艰  相似文献   

2.
论唐大历初至贞元中的文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王维卒于长安。代宗宝应元年(762),李白卒于当涂。永泰元年(765),高适卒于长安。大历四年(769),岑参卒于成都官舍。大历五年(770),杜甫卒于耒阳。至此,盛唐诗坛上的伟大诗人们相继从文坛上消失了。大历七年(772),连曾为杜甫所赞赏、代表着《箧中集》这样一个诗派的诗歌理论家元结也去世了。而可与盛唐诗坛的巨匠们相匹敌的另一批巨匠,还没有登上文坛。元结死的这一年,自居易和刘禹锡才诞生,  相似文献   

3.
王季友是盛、中唐时期有一定知名度的诗人,才学人品受到岑参、杜甫、钱起等人推重,同时代殷璠《河岳英灵集》、元结《箧中集》并收其诗。但王季友身后湮没无闻,生平失考,诗歌散佚。今人较少关注,研究亦有疏漏。本文认为王季友隐居河南时期的身份是隐者、诗人兼商人,宝应元年因友人李勉的举荐出任华阴尉,此后仕宦经历与李勉息息相关,并于大历二年归隐山林。  相似文献   

4.
东汉的班固曾指责屈原“露才扬己”(《离骚序》),北齐的颜之推也曾批评屈原的“显暴君过”是“多陷轻薄”(《颜氏家训·文章篇》)。此二人系历史上最有名的攻击屈原的人物。他们的贬抑祖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主张,当然不会得到历代进步文论家的赞同。郭老在批评杜诗时,认为杜甫也是“抑屈扬宋”的,并说杜对屈的评价是“继承了班固、颜之推等人的传统的。”(《李白与杜甫》)杜甫是不是“抑屈”呢?综观少陵诗,我们不同意郭老的观点,理由如次:一,杜甫赞扬屈原的人品,同情屈原的遭遇。如《最能行》之结尾二句:“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称屈原为“英俊之才”是颇高的赞许。在《天末怀李白》末,杜甫写道:“应共冤魂语,投  相似文献   

5.
法镜寺考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冬,杜甫自秦州赴同谷,有记行诗十二首。其中第六首,题名《法镜寺》。法镜寺,旧注曰:“无考”。仇注引鹤注曰:“意尚在秦州”。显系测想之词,也等于没有注。弄清法镜寺所在,对理解《法镜寺》一诗的内容会有帮助,对杜甫自泰州赴同谷的路线,也可增一确证。查阅地方文献,并经实地考察,现已搞清,法镜寺是一座规模不小的石窟寺,大约创建于北朝初期,在今甘肃省西和县城北十五公里处。兹将考证结果,综述于后:  相似文献   

6.
关于晚唐诗人赵嘏的登第年代,众说不一。夏承焘先生《温飞卿系年》“会昌三年癸亥八四三”下云:“赵嘏登进士。诗集八有和赵嘏题岳寺一首,无甲子。”缪钺先生《杜牧年谱》,“大和六年壬子(公元八三二年)”云:“赵嘏亦晚唐诗人,于会昌四年举进士及第。”其后“会昌二年壬戌(公元八四二年)”又云:“赵嘏举进士及云(《唐才子传》卷七《赵嘏传》)”前后自相矛盾。文学研究所新编《唐诗选》下册断言赵嘏为“会昌二年(八四二)进士”,显然是沿袭《唐才子传》。卞孝萱先生《元稹年谱》,则据  相似文献   

7.
邓芳 《北方论丛》2010,(1):6-11
《箧中集》诗人是盛唐到中唐诗歌转折中的一个过渡群体。他们复古色彩明显,多做五言古诗,对汉魏诗的主题、艺术手法和思维方式等多有继承。但《箧中集》诗人缺少魏晋诗宏阔自由的精神力量,过多执著于现实忧虑,诗歌也因而呈现出俗和涩的新变倾向。特别是他们善于用尖刻参苦的语言把自己的穷苦说到极端处,以及有意识地用语感上的涩调表达内心的苦涩,成为中唐奇险一派诗风之先声。  相似文献   

8.
雍陶生平及诗歌创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雍陶字国钧,成都人。其生年闻一多《唐诗大系》定为公元805年,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董肃秋、陈新选注《唐人绝句选》等皆沿用此说,均未言所据。从关于雍陶生平有限的材料看,这依据很可能就是《唐才子传》上“少贫,遭蜀中乱后,播越羁旅,有诗云:‘贫当多病日,闲过少年时。’”一段话。这段话引自雍陶下第时所作的《自述》(一作《下第》)诗,下第时间无考。但雍陶再下第的时间可考定为长庆二年(822)(集中有《再下第将归荆楚上白舍人》,“白舍人”即白居易,长庆元年十月至二年七月为中书舍人)春。则此诗之作不得晚于长庆元年。所谓“(少)遭  相似文献   

9.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群冰从西下 ,极目高兀。”句中“兀”之“”(“危高”义 )音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版 ) 6 1页注为“c敶” ;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 1982年版 ) 4 0 7页此字“按”云 :“当依《广韵》读慈切” ,不为无据。然而查阅现行各大辞书 ,并无此音。一、《说文·山部》(中华书局 196 3年版 190页下 ) :“ ,危高也。从山 ,卒声。”二、《康熙字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 2 13页 :“《广韵》慈切 ,《集韵》《韵会》《正韵》昨律切 ,并音谇(z挷)。”三、《中文…  相似文献   

10.
关于杜甫离蜀问题谈论社甫离蜀,首先要涉及那首《去蜀》诗,诗云:“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这诗的写作年代有争议。黄鹤定为广德年间阆中作,蔡梦弼、朱鹤龄和仇兆螯等以为永泰元年离成都时作。后说颇占优势,可未必的确。或谓两说均可通。我却倾向于黄鹤说。蔡说之可通,是把诗中“五年”、“一年”加起来算,为六年。杜甫永泰元年成都诗《春日江村》云:“迢递来三蜀,蹉跎有六年”;也是作于这年春天的《营屋》诗中写道:“忧惜已六载,兹晨去千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杜甫研究会于9月18日至21日在成都杜甫草堂举行了第六届年会。会议从杜甫生平、游踪、政治态度、哲学思想、精神人格、杜甫诗歌的审美特征和艺术追求以及关于杜甫集子的整理、版本考辨、诗歌系年等方面展开了讨论。 (一)对杜甫作品的审美特征与艺术造诣的研究 有0的学者认为,杜甫诗的意象涵盖极有特色,宏大绝丽,概括性意象使用得很成功,其表现是多采用“天地”“江汉”“百年”“江湖”“乾坤”之类“大”的意象,形成一种特殊的意境;即使常见的情景,诗人也善于赋与其“壮阔之象”与“宏大之情”,如《倦夜》  相似文献   

12.
元结(719——772),字次山,唐代文学家。他诗,文兼擅,尤其是在创造新型的散体“古文”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关于他在“古文运动”中的地位,早已有人论述过。韩愈把他与陈子昂、苏源明、李白、杜甫并列,称之为唐代的“以其所能鸣”(《送孟东野序》,《韩昌黎全集》卷十九)者。欧阳修说:“次山当开元、天宝时,独作古文,其笔力雄健,意气超  相似文献   

13.
唐朝伟大诗人杜甫,于公元七五九年(乾元二年)秋天,辞去华州司功参军之职,携眷西行,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县)。诗人初到秦州,落脚在从侄杜佐的住地东柯谷。《秦州杂诗二十首》中写东柯谷“深藏数十家”,可见其时该谷人烟稀少,河谷名也就是村庄名。杜甫叔侄所居东柯谷的具体地点在什么地方?元《一统志》云:东柯草堂在东柯镇,少陵弃官之秦,寓居侄佐之居,其南有白水涧,即子美泉。”清乾隆版《秦州新志》载:“由马跑泉(现在天水县东泉公社所在地,距天水市三十里)东  相似文献   

14.
“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南齐书·文学传论》),“为文章者有所发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姚鼐《惜抱轩集》卷八《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引周书昌语)。新生于旧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就是这样。杜甫之所以能成为时代的巨人,被称为“诗圣”,他的诗为后世公认为“集大成”者,就是因为他不仅总结、发扬了他以前中国古代诗歌的一切遗产,在中国古典诗史的黄金时代——盛唐,创造了登峰造极的诗歌艺术。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开拓了诗的新世界,影响千百年的诗歌史。他之后一千二百多年的诗史上,凡卓然成家的诗人,大都能找到杜甫的影子。正如宋祁说的“它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剩馥,沾再后人多矣。”(《新唐书·杜甫传赞》)  相似文献   

15.
《北征》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名篇。这是一首基本上采用赋的手法写成的诗。毛泽东同志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信中指出,“赋也可以用,如杜甫之《北征》”,肯定《北征》运用赋法的成功。认真研究一下《北征》运用赋法的成功经验,对今天的诗歌创作是不无裨益的。《北征》写于“安史之乱”爆发两年后的肃宗至德二年(公元七五七年)。安禄  相似文献   

16.
讲解文言诗,也如讲解文言文一样,必先弄通词义和句法。比如《论语·子路》:“求也,无乃尔是过与?”若不先弄通词义句法,就会把“无乃”解作“恐怕”,把“是”解作无意义的助字,把“过”解作“责备”,错误地讲解成为:“求啊,恐怕要责备你吧?”(见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上册)若搞明白词义句法,就知道“无乃”即是《庄子·胠箧》:“不乃为大盗积者邪”句中的“不乃”,作“不就是”讲的;就知道“是”字,即《管子·幼  相似文献   

17.
在关于杜甫的研究中,对于杜甫在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六月送西川节度使严武入京之后的行迹,历来认定受阻于徐知道成都叛乱,欲归不得、滞迹绵梓了。形成这结论的原因,大约有三点: 一、杜甫送别严武后,已无时间返蓉;二、接家眷之行,不见于诗;三、阻隔于这次兵乱中,是有诗为证的。这对杜甫飘零东川的研究至关重要,但我觉得这结论形成了新的疑点,同时,也损害了杜甫的真实形象,从而动摇着这一历史定论。现在,就以上三点,分别谈谈自己的异议。第一个问题:杜甫送别严武后,是否就无时间返蓉? 应承认,这中间的时间是十分紧促的。  相似文献   

18.
杜甫的《诸将》五首曾被某些有见识的批评家推为杜诗七律的“压卷”之作。这一组诗古今注家曾加以证释,绝大部分是正确的,但是,第一首的第六句“曾闪朱旗北斗殷”,可能多数注家都讲错了。这句诗中的“殷”字,某些古本(如《文苑英华辨证》卷八所称孙觌本杜诗)作“闲”。有的注家就依以立论。王嗣奭《杜臆》卷六云:“北斗”指京师,而宿卫之士,空闪朱旗,有名无实,故谓之“闲”。按《唐志》:“李林甫请停上下鱼书,自是徒有兵额、官吏,而戎器、驼马、锅幕、糗粮并废矣。时府人目上番宿卫者四侍官,言侍卫天子也。是时,卫佐悉假人为僮奴,京师人耻之,  相似文献   

19.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他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仕宦家庭。他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文翰显时”,曾写过如“云霞出海曙,杨柳渡江春”(《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这样色彩清丽的“近体”警句。他的父亲杜闲曾是兖州司马,也是一位严谨耿直的“守官”。因此他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受到了儒家“匡时济世”的思想熏陶。这是杜甫所以能够成长为伟大诗人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20.
皮日休是一位热心用世的文人。其《皮子文薮》十卷多有志于用世救时之作。他揭橥的写作宗旨是“上剥远非,下补近失”。深受韩愈、元结影响。“救时补政”是他一贯强调的文学主张,所以对白居易十分推崇。提倡诗风应崇实抑浮。于唐代诗人中,还推尊陈子昂、李白、杜甫、孟浩然四人。对陆龟蒙的诗才评价很高。都反映了他的论诗主张。他把杂体诗和古体诗、近体诗并列为三大类样式,显然是把杂体诗的地位过于抬高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