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书生 《唐都学刊》2012,28(4):13-17
如同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位有系统理论体系的道德哲学家一样,关于人的基本看法是康德责任论伦理学的基本出发点,其理论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康德关于人的基本看法的合理性。康德通过强调人是有理性的东西,从类的角度深刻合理地揭示了人有自主能动性这一本质属性。基于这一判断,康德将人的自主能动性,也即人的意志自由作为责任论伦理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流行一种看法,认为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所说的“存心伦理学”和“责任伦理学”是相互对立的,而康德的伦理学是存心伦理学之典型。有人据此反对同时藉康德的“道德自律”及“存心伦理学”与韦伯的“责任伦理学”来诠释儒家思想。本文透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证明韦伯对存心伦理学的批评并不适用于康德的“存心伦理学”。康德的“存心伦理学”与韦伯所谓的“责任伦理学”不但不形成对立,甚至可以涵蕴它。本文也指出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主流思想基本上包含两个伦理学面向,这两个面向分别对应于康德的“存心伦理学”与韦伯的“责任伦理学”。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流行一种看法 ,认为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所说的“存心伦理学”和“责任伦理学”是相互对立的 ,而康德的伦理学是存心伦理学之典型。有人据此反对同时藉康德的“道德自律”及“存心伦理学”与韦伯的“责任伦理学”来诠释儒家思想。本文透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证明 :韦伯对存心伦理学的批评并不适用于康德的“存心伦理学”。康德的“存心伦理学”与韦伯所谓的“责任伦理学”不但不形成对立 ,甚至可以涵蕴它。本文也指出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主流思想基本上包含两个伦理学面向 ,这两个面向分别对应于康德的“存心伦理学”与韦伯的“责任伦理学”。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俄罗斯伦理学依然保留了清晰的马克思主义传统.后苏联时代的伦理学在研究内容、结构模式、理论基础、学术团体构成等方面与苏联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保持着继承关系.伦理话语内部的统一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当前伦理学研究的理论困境."马克思的最根本的、最富有理论成果的伦理学思想不仅在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传统中、而且在它的范围之外也有所发展",见А.А.Гусейнов,Марксисткаятрадициявэтике.;http://www.bestreferat.ru/referat-99294.html,2009年2月9日.伦理学从苏联时期向后苏联时期的过渡总体上是连续而平稳的.  相似文献   

5.
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通过善良意志、准则与道德规律、自由等几个概念,从三个命题对责任进行了阐述。仅就本书而言,康德在阐述其责任思想时,存在着从应然到实然的矛盾,也就是说,康德的责任在从先验世界过渡到经验世界中存在着推理的空白,即认为应该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并非永远成为普遍规律。在此,康德实际上暗含了要做对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有利的事情这一功利主义的假定。但,尽管如此,康德"出于责任而责任"的形式主义伦理学,在时下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康德的理性主义伦理学体系中,善良意志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源泉.一个彻底善良的意志.它的原则表现为定言命令,即道德律;善良意志也是自律意志,只有有意识地尊重道德律的行为,即出于义务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义务是贯穿于康德的伦理学体系中的一条主线,一种行为只有是出于义务,以义务为动机,才具有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7.
吕宏波 《唐都学刊》2007,23(3):36-39
梳理康德关于"道德情感"理论的转变过程.康德最早受苏格兰启蒙时期"道德情感"理论的影响,将"道德情感"作为道德的基础之一,但发展到后来康德坚决否定了"道德情感"作为道德准则的作用.康德将面对道德律所产生的"敬重"重新界定为"道德情感",它所产生的道德意向促使遵守道德法则,但绝不是建立道德法则的基础.康德"道德情感"理论的转变是他在事实与价值之间划界的结果,显现的是康德伦理学在应然与必然之间的巨大张力.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伦理学史上,康德是亚里士多德以后最伟大的道德哲学家,他的伦理学对当代伦理学影响巨大.舍勒的伦理学思想则被看作西方伦理学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对康德的伦理学提出了尖锐的挑战.所以分析对比康德与舍勒的伦理学思想对于我们把握西方伦理学发展史十分必要.本文从形式主义和实质主义、普遍主义和个体主义、理性主义和情感主义三个方面对两人的伦理学思想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希望能够促进对西方伦理学的研究,有利于我国伦理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曹刚 《唐都学刊》2008,24(6):44-48
应用伦理学在提供实质性的道德规范之外,特别注重道德判断的程式性、权宜性和辅助性特征,可以称为二线伦理学.责任伦理学是应用伦理学的主要理论形态,自然具有二线伦理的特性.但这不排斥责任伦理是一种实质性的规范伦理学.如果对责任伦理学之"责任"的实质伦理内涵做出恰当的解读,就不会坚持责任伦理学仅仅是一种二线伦理,而是能提供实质性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综合性的道德规范理论.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把传统的规范伦理学大致划分为目的论、义务论和美德伦理学三种类型的话,那么责任伦理学则有机综合了它们不同的要素和功能.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6,(4):142-146
康德伦理学对感性的排斥,根源于其认识论中思辨哲学的倾向;似乎只要自由与道德律互相蕴含,就可构建起理论的大厦;不过,没有感性支撑的道德律反倒陷入一种逻辑的空转状态,无法真正定义一个自由行为的善恶。固然,道德律向人颁布了一些必须遵守的定言命令,但人所以会遵守道德律,表面上看,像是源于纯粹实践理性的规定,而实际上,则是人感性需要推动的结果。道德律普遍立法的形式,也许是历久不变的,但是相关内容,却与时俱进。这也是康德伦理学在其概念的演绎背后,需要补充的一个历史性维度。  相似文献   

11.
美国著名哲学家希拉里·普特南晚年的学术旨趣逐渐转向伦理学.他主张建构一种既关注现实的道德实践又不放弃寻求客观性的伦理学来纠正逻辑实证主义之后哲学研究过于科学主义化的倾向.普特南认为,哲学必须同时具有理论化和道德化两个面向,应该采取实用主义多元论的立场,来建构伦理学的学科形象和理论关切.普特南提出当前的伦理学研究至少需要融合列维纳斯、亚里士多德、康德和杜威所代表的四种不同的理论维度,以便在尊重具体的道德情境与寻求道德思考的客观性、普遍性之间找到平衡.分析普特南构想的实用主义多元论伦理学出场的学术背景和思想内涵,并在哲学史意义上对其学术立场的建设性和可行性加以揭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普特南客观评价了各种伦理学观点,主张放弃一元论,倡导用一种可错论精神去构想伦理学.这些都显露出其伦理学思想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2.
论点精撷     
现代性问题图景中的康德先验伦理学张盾在《学术月刊》2 0 0 3年第 6期撰文指出 :对康德伦理学的挑战 ,集中于两个问题 :在生活世界中 ,先验的道德秩序是否存在 ?如果存在 ,它们是生活本身固有的 ,还是由理性建构出来的 ?在这些问题上 ,康德以后的哲学家大多反对康德观点。他们认为道德规律不可能是先验的和绝对真纯的 ,因为如果道德规律是真纯的 ,就要求普遍适用而没有例外情况。但正是在这一点上 ,康德的著名道德原理“你的行为准则应该能够同时成为一条普遍规律”是不完备的。此外 ,正是启蒙运动从根本上决定了像康德那样的先验学说失败…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许多康德的评论家认为,道德完美的人并不一定需要由一种责任感来支配其行为。这种观点在学术界已引起愈来愈大的兴趣。支持者有R.比赫勒、P.富特、S.沃尔夫、M.斯托克和B.威廉斯。这种被称为“品德伦理学”的观点正日益赢得人心,但它并不准确。品德伦理学所设想的道德完美者具有道义上正确的欲望,却没有承担道德义务的概念。相反,责  相似文献   

14.
最近,苏联学者Y.T.叶菲莫夫的《伦理学与道德学》一文,引起了苏联国内对伦理学研究对象、结构及其进一步发展问题的重新探讨.叶菲莫夫再次提出这一问题的动机不是想掀起一场学院式的讨论,而是出于对不断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实际需要的考虑.其目的是想借助对道德现象的研究,提高伦理学研究对社会实践的实际效用,并使伦理学知识成为党更好地把握道德过程的手段.这个目的得到所有参与这次讨论的伦理学家的赞同.  相似文献   

15.
传统伦理学认为,康德在对行为的道德价值进行判断时,主要依据该行为的准则是否符合道德的最高原则,并且该行为是否是出于义务动机而做出的.这种观点会导致对“有爱好或欲望在场的行为”的道德价值问题的错误判断.当某人出于有效而主要的道德动机,即义务动机而行为时,该行为是可以得到道德辩护的,其行为者在道德上也是合格的.出于义务而行为的行为者不仅具有环境和需要的独立性,也体现着康德的“自由”理念.  相似文献   

16.
论责任的道德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军 《学术交流》2006,(6):31-34
作为伦理学的基本范畴,责任的发生是由人们的利益关系所决定的,责任行为依据的是主观所拥有的道德能力,体现了道德实践精神的内在要求。责任所包含的道德强制力和道德理性,是所有道德规范中最多的,也是社会的道德要求和个人的道德信念结合得最紧密的。因此在道德规范的整个体系中,责任是处于最高层次的道德规范。承担责任不一定是道德行为,但道德行为必然意味着对责任的承担,责任是一切道德价值的基础。责任的道德价值体在:道德责任是道德运动的中介环节;道德责任有利于建立社会广泛参与的、统一协调的道德调控体系;道德责任是社会经济有序运行和科技成果造福人类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康德近来被誉为现代女性主义的先驱,然而在其著作中却深藏反女性的因素,这些因素与其全部哲学对平等、普遍和对个人的尊重以及自主的强调产生了强烈反差.这种反差是由于康德将关于女性的已有结论,同涉及道德律法和自然律法的前提先验地联系起来而产生的,它体现了康德伦理学和政治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美德是美德伦理学的根本和核心概念。20世纪中叶,美德伦理学开始复兴,东欧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赫勒于20世纪末致力于建构“至善”和“美德”伦理学。赫勒提出“好人存在”的美德伦理学预设。但她并不是纯粹的美德或至善伦理学的现代翻版,而是在后现代境遇下吸收了康德的先验哲学和部分规范伦理学的精华,提出了辩证理性的概念,并将这一概念冠以带有存在主义色彩的“生成性”的特质。这种生成之物既是理性的,也是情感性的。在此基础上,赫勒提出了情感生成理论。这一理论揭示了道德情感和非道德情感中的新因素,偶然性的激情基础上形成的“善为先”观念。“善为先”构成了道德情感和非道德情感的区分以及道德心理化的基础。“偶然性的激情”借助于人们的移情、同情和仁慈等能力而触发人们关于“善”的体验,形成“善为先”的观念,并导致情感的“道德化”。赫勒的美德伦理学是“善为先”基础上的辩证理性与后现代基础上建构“道德新规范”的理论尝试,它融合了情感生成与情感道德化理论,以建构其“好人存在——他们何以可能?”的至善伦理学。  相似文献   

19.
责任概念在康德道德哲学中占有中心地位。康德由善良意志推导出责任概念,认为责任是尊重规律而产生的行为必要性,并进一步说明只有出于责任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而仅合乎责任的行为不具有道德价值。康德在回答人与人之间相互履行责任的理由时,构建了一个由普遍规律约束起来的不同的有理性者构成的目的王国。在目的王国中,康德认为人应该运用理性去获得德性,期望人能够基于责任并超越责任的束缚而出于完全的自律去追求尊严。同时,责任是实现人尊严的起点,它何以引导人获得尊严并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这是研究康德道德哲学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康德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创始者,也是欧洲近代动机论伦理学的最负盛名的代表。他主张建立“完全不带任何仅是经验的并属于人类学的事件的纯粹道德哲学”,道德的根源“一定不要从人性,或是从人所处的世间环境去寻求,一定要超乎经验地单单求之于纯粹理性的概念”,“道德形而上学,就是要研究道德的超乎经验的纯粹形式,由此他建立了庞大的“纯动机论”的伦理学体系。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对这一体系做一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