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江米巷"——当年的东交民巷与西交民巷是一条胡同东交民巷和西交民巷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它平行地夹在长安街与前门东、西大街的中间,分别位于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的东西两侧。东起崇文门内大街,向西一直到北新华街为止,全长3公里多,是老北京最长的胡同。元朝时,东交民巷和西交民巷是连在一起的一条胡同,名叫"江米巷"。  相似文献   

2.
张田 《北京纪事》2014,(8):98-99
砖塔胡同,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它东起西四南大街,西至太平桥大街,全长800余米,宽4米,因胡同东口南侧的万松老人塔而得名。它名气之大,并不是因为万松老人塔,而是因为它的“唯一”。胡同,源于蒙古语“gudum”,而胡同之称,始于元大都(北京)。据元人熊梦祥的《析津志》载,大都北京的城池街制:“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通,通胡同,这也就是说当时的北京城内只有二十九条胡同,而在这二十九条胡同之中,只有一条胡同有文字记载,即砖塔胡同。罗哲文先生也曾说:“胡同一词,虽产生于大都,但其时只有二十九条胡同,而保存延续至今者仅砖塔胡同一条。可以说它是北京胡同之根。”在元人李好古的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生的书童问龙女的丫鬟梅香住址时,梅香说:“你去那羊市角头砖塔儿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剧中的“羊市角头”,即羊角市,今天的西四;“砖塔儿胡同”即今天砖塔北侧的胡同。从元朝到今天,700多年的时间里,砖塔胡同不但没有因为时代的更迭而消逝,反而连名称都保存完好,这不得不说是北京胡同史上的一个奇迹。在不少留存下来的元杂剧中也常能看到“胡同”一词,如元朝的大戏曲家关汉卿的《单刀会》中“杀出一条血胡同来”,这里便用“血胡同”来形容战争的惨烈。同时期的戏曲家王实甫也在《歌舞丽春堂》中写道“更打着军兵簇拥,可兀的似锦胡同”,虽然在这些戏剧中也都出现了“胡同”一词,但它们更多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来使用,并没给后人留下什么有用的线索。不过从另一方面却证明了“胡同”这种称呼,已经成了当时大都人的一种熟悉叫法。  相似文献   

3.
北京的胡同     
鲁忠民 《社区》2001,(1):50-51
胡同是构成北京风情、京味文化的基础。 什么是胡同?胡同就是老北京的街巷。过去所说的胡同,一般还包括街、巷、里、道、坊、市、口、条等不同的叫法。以后现代交通工具不断出现,不少道路在胡同的基础上越修越宽,胡同开始专指小街小巷了。为啥叫胡同,众说不一。其中40年代有本书叫《北京地名志》说:“在蒙古,比村大的部落就叫胡同”。有关专家指出,胡同确是蒙古语。也就是说,胡同是从元大都时叫出来的。 北京城到底有多少条胡同?老北京人会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无名的胡同似牛毛。”北京的胡同形成于元、明、清三个朝代。据明代人记载:明朝北京有街巷胡同629条,加上郊外的总数为1170条。1944年的统计,当时北京共有胡同3200条。到了1982年,北京旧城四区的胡同有1159条。到2000年  相似文献   

4.
刘宝童 《社区》2012,(33):48-48
北京的文化与胡同密不可分,每一个北京人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都在这弯弯曲曲的胡同里上演。胡同,就是北京人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有人认为二眼井、四眼井等以井为胡同名的称谓始自元朝,并以北京有很多带“井”字的街巷、蒙语“水井”的发音与胡同读音接近等为证据,“假设”胡同与水井有关,即胡同源自元代蒙语水井。经笔者考证,以井为名系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早在建元前已经存在;北京带“井”字的街巷并不多;北京的水井主要分布在菜园圃和大街上;蒙语井的发音明显与汉语胡同读音无涉,胡同与水井无关。  相似文献   

6.
乌云高娃 《中华魂》2012,(18):46-48
2012年6月29日18时23分,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一致同意将我国申报的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0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我国第42处世界遗产。对于内蒙古来说,则实现了世界遗产的"零突破"。这一曾经在7个世纪前作为蒙元帝国时期闻名于世的草原都城元上都,再度获得全世界的关注。元上都作为中国历史上空前大一统王朝元朝的第一座都城,与大都(今北京)并称中国元朝的两大首都。元上都是蒙古民族在中国元朝的历史中,所创造的一座非常宏伟的都城建筑,是草原文明与中原文明、欧亚文明结合的典范,是蒙古民族在13、14世纪时期,建在今内蒙古草原上规模最大的都城,也是元代都城系列中,创建最早、历史最久、格局完整、保存最好的都城遗址。蒙古语中称元上都遗址为佛教寓意的"兆奈曼苏默",意为"108座寺庙"。  相似文献   

7.
德国人米夏自称自己就是个北京的"胡同串子"。他渴望穿越时空的隧道,感觉仿佛前世就来过北京的胡同。他每来一次北京,总有一股难以名状的失落感和哀伤,看到一条条胡同和一个个四合院的消失,他说:"我曾经在废墟前流过眼泪。中国人愿意选择更舒适和现代的生活,这无可指摘,只是希望这座城市的古老文明不要消失得太快。"米夏只是一个中年白领,他将收入中相当一部分都用来收藏中国文物,随着时间积淀的增值,这些文物已经远远超过当年的价格了,但他从来都是只买进不卖出。他那100多平米的住所已经摆满中国各种文物,但他一张画一片纸都没有卖过。  相似文献   

8.
13世纪初蒙古帝国军队西征后,有大批西域人以各种途径移居蒙古草原。他们以后对元朝政治、军事、文化影响巨大。经元朝百年的磨和,他们不仅有很多人融入中原文化中而"华化",同时由于元代蒙古贵族政治地位的影响和蒙古文化的强势存在,尚有许多西域人接受蒙古文化,认同蒙古民族共同体,终化为蒙古人之一部分。至北元时期,在蒙古各部中仍有很多西域部族名称存在,但实质上已作为地道的蒙古人出现,并积极参与北元政治军事活动。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2009,(11):10-11
北京前门鲜鱼口内的那片胡同,是刘英毅打小生活的地方,哪个院子里种枣树,哪位大爷爱唱戏,哪家孩子有出息,他都门儿清。就算是后来搬到楼里住,但他根儿还在那,胡同里老北京人鲜活质朴的生活状态,欢快单纯的游戏场景,成了他脑海中最温暖的回忆。  相似文献   

10.
元朝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所建立的第一个全国性政权。蒙元统治者为了保持蒙古贵族的特权,实行四等人制的民族等级政策,使身为被征服者的汉人和南人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在此历史背景下,中原汉地出现了一种颇为流行的社会风尚——汉人"蒙古化"。汉人蒙化表现在各个方面,取蒙古名就是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1.
砖塔胡同是北京胡同历史记载中唯一的孤例胡同是北京的特色,也是北京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北京,胡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每每提起“胡同”一词的起源,必引元人李好古的《张生煮海》杂剧第一折。剧中侍女云“:你去那羊市角头砖塔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这短短的戏文,足以证明在当年的元大都城里,就已有了砖塔胡同。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在元大都,有五十个坊,所谓“大衍之数”,而且每个坊都有名称。此外,还有“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胡同”。在文献的记载中,只出现29条胡同,而且只有一条胡同有文字记载,其余的胡同则难以确…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30年代,著名作家朱湘曾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散文《胡 同》,所记述的,特指北京的胡同。这位作家原籍安徽太湖,却 对北京的胡同产生了特殊的印象,足见北京的胡同有一种非同一 般的神韵。 外地人敢于说“我到过北京,而且我了解北京”,如果说得 入实入深,大不易也。在很多时候,无论是外地人还是北京人,  相似文献   

13.
在老北京人中有一首顺口溜:东单西四鼓楼前,王府井前门大栅栏,还有那小小门框胡同一线天。这首顺口溜的前两句说的都是京城内赫赫有名的繁华之处和商业区,后一句却道出了一条小小的门框胡同,而它为什么能和那些大地方相提并论呢?究其原因在于:门框胡同虽小,但它却汇聚了老北京的传统小吃,形成了北京特色小吃一条街,因此闻名遐迩,老北京人说起它来都会口水直流。 门框胡同位于前门外的大栅栏地区。它的南口就在大栅栏  相似文献   

14.
吴惟 《北京纪事》2011,(7):86-89
胡同是北京百姓的家园。北京人有种树、养花的传统习俗。四合院里常种上香椿树、石榴树、柿子树、枣树以及月季、兰花、菊花等;大门旁种上槐树;靠墙边种些丝瓜、葫芦、豆角、牵牛花什么的。每到夏天,胡同便一改冬日的灰色调,处处绿阴遮阳,花香一片。  相似文献   

15.
贾樟柯 《可乐》2011,(8):7-7
1993年,我来北京读书,常流连在北京那些拐弯抹角的胡同中。我读书的北京电影学院坐落在蓟门桥外,是崭新的建筑,但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都在小巷里。想在北京过艺术生活,离不开胡同。  相似文献   

16.
很多人看见我的名字就问:"你很爱吃羊肉吧?"别说,羊肉我还真是吃不够,可是这后面的胡同怎么解释呢?得,咱就不知者不怪吧!羊肉胡同真是一条胡同名儿,坐落在北京西城的西四。要说从西四到新街口连个城门都没过,可比起老舍先生的小羊圈儿名气差远了,大概和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有关系吧! 说起羊肉胡同,我想给大家画张地图,可能有点老,但是我会尽量仔细地去描绘,故此我比摩登的三维多了一维--  相似文献   

17.
刘蔚 《北京纪事》2016,(5):101-105
北京的胡同绝不仅仅是城市的脉络,交通的衢道,它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北京的胡同乍一看都是灰墙灰瓦,一个模样。其实不然,只要你肯下点功夫,串上几条胡同,就会发现,每条胡同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着传奇般的经历。  相似文献   

18.
胡同情趣     
我是从小在北京东城区小细管胡同里长大的,这个胡同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南宽北窄、曲里拐弯的小胡同,胡同南接什锦花园,北通魏家胡同。我家住的9号院是胡同中间偏西的一个大杂院,  相似文献   

19.
北京城,离不开胡同,而北京人的记忆,也始终未曾和胡同有些微疏远.胡同代表了一种北京的精神,那是一种固有的闲暇、热情与懒散.丁零零一声清脆的自行车铃响,鸽子成群在天空飞过留下一长串悠扬的哨音,隔壁大爷大妈端着油饼、油条、豆腐脑,聊着天儿往家走,上学的孩子跟着大人出门时候还没完全睁开双眼.院门口老爷子的茶缸子里飘出的茉莉花香,画眉、百灵在门框后面低吟浅唱.北京的胡同,在一个又一个的清晨,铺开了自己的市井画卷,年复一年.  相似文献   

20.
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古老的城市小巷。在北京,胡同浩繁有几千条,它们围绕在紫禁城周围,大部分形成于中国历史上的元、明、清三个朝代。 正规的胡同,集中在皇宫附近的东西两侧,沿街道由南向北整齐地排列,其中居民多为皇亲贵族。简陋的胡同,大多在离皇宫较远的南北两个方向,其中居民多为商贾平民。 胡同中的主要建筑,几乎全是四合院。这是一种由东西南北四座房屋,以四四方方对称形式围在一起构成的封闭式建筑。根据其中居民社会地位的高低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