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从壁画的内容布局、构图、色彩、线条、人物形体结构诸方面比较了巴米扬和龟兹两地石窟的壁画,认为巴米扬石窟壁画与龟兹石窟壁画风格Ⅰ、Ⅱ类型之间有着一些共同点,作者认为巴米扬西大佛的建造年代早于东大佛,西大佛的年代在6世纪晚期或7世纪早期;从绘画风格看,巴米扬对龟兹壁画风格没有多大影响,从两地大像窟的形制及造大像的传统来看,龟兹大像窟的开创没有受到巴米扬的影响,而是直接源自犍陀罗.  相似文献   

2.
<正>库木吐喇石窟是龟兹地区的第二大石窟群,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西北确尔塔格山山口的东崖壁上,开凿于4~11世纪。它以绚丽的"汉风"壁画著称于世,保存有婆罗谜文、汉文、突厥文、回鹘文、察合台文等多种文字题记。汉文题记、题刻和榜题包涵重要历史信息,是研究龟兹历史的重要资料。库木吐喇石窟自清代被重新发现以来,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石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窟内的一些重要遗存,包括许多题记、题刻和榜题资料被掠夺至海外,现在石窟内残存的这类材料,因年深日久,已逐渐漫漶不清,全面搜集、核查库木吐喇石窟的文字资  相似文献   

3.
刻意创新 锲而不舍──《龟兹石窟研究》评介王和平研究龟兹文化的又一部力作,朱英荣先生的专著《龟兹石窟研究》已由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此书是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组织编辑的。该书资料翔实可靠,史论结合得当,探索之法新颖,观点独到创新,对进一步促进龟兹...  相似文献   

4.
石窟艺术在佛教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国的石窟艺术博大而精深,渊远又流长.从公元二世纪开窟算起,至明清小规模的开凿、重修,佛教石窟在我国有千余年的发展历程.这一点是印度佛教石窟望尘莫及的.要了解中国的佛教石窟艺术,有必要谈谈中国佛教石窟艺术之源头──龟兹石窟艺术.(-)黑格尔认为:“宗教利用艺术来使我们更好地感到宗教的真理,或是用图像说明宗教真理,以便于想象.”可见,宗教艺术的产生是出于自身宣传与发展的需要.佛教石窟艺术概不例外.大约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释迎牟尼在印度创立佛教.公元前一世…  相似文献   

5.
西夏石窟艺术浅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石窟的调查和研究,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当时有关专家从莫高、榆林两窟中,初步认定80多个西夏窟,并进行了分期。20世纪70年代以来,又在河西走廊的安西东千佛洞、武威天梯山、酒泉文殊山、肃北五个庙、景泰五福寺等地的石窟,以及宁夏银川山嘴沟石窟、内蒙古鄂托克旗百眼窑石窟,相继发现了西夏洞窟和壁画。而在这些石窟中,安西东千佛洞,是仅有的开凿于西夏时期的石窟。这些发现和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西夏石窟的内涵。但在诸石窟中,仍以莫高、榆林两窟的西夏洞窟数量最多,壁画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本文除重点介绍莫高、榆林两窟中的西夏洞窟外,对安西千佛洞等部分石窟也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说一切有部的弥勒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平山 《西域研究》2008,(2):104-115
学界一般认为古代龟兹是小乘说一切有部文化中心,克孜尔中心柱窟图像构成是小乘僧人一佛一菩萨(弥勒)崇拜的反映.本文探讨了说一切有部对弥勒菩萨的态度.从与说一切有部相关的典籍中检索出有关弥勒的文献并进行分析,最后发现这个部派其实反对弥勒崇拜,这使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理论的两个方面--克孜尔石窟的教派属性,以及弥勒菩萨的图像志.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汉译佛典、龟兹语(吐火罗B语)佛典、龟兹语方术文献与龟兹语寺院帐历残片探讨龟兹人表示香料及香花供养的词语。经过综合比对,可以推断过去被学者猜测为表示特定某种芬芳鲜花或莲花的难解名词tufie其实是指广义上的香料,它与新鲜花卉相对,并且在特定语境下与安息香有所区隔。库木吐喇窟群区第50窟主室正壁龛内残存壁画与榜题肯定了这项理论,即龟兹语tufie是鲜花之外的常见供养品之一,而具有焚香、抛洒香末或香水等各种供养形式。  相似文献   

8.
新疆克孜尔石窟是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其壁画内容主要有本生、因缘、譬喻等内容,从壁画内容上分析,是小乘佛教戒、定、慧三学在佛教实践中的反映.根据佛教"九分教"或"十二分教"的划分,这些壁画内容都属于律藏系统,这些故事画绘在石窟中,起到强化戒律、静思禅定的作用.龟兹地区出土的有关戒律方面的经典,这与古代龟兹地区一向戒律严谨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盛夏8月,在世界著名文化遗址、我国四大石窟之一的克孜尔千佛洞,来自美国、法国、德国、韩国、马来西亚和中国的专家学者48人聚集一堂,举行了“唐代西域文明──安西大都护府”国际学术讨论会(佛教美术考察会)。这次会议是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等单位发起的。8月17日晚在龟兹石窟研究所学术厅举行了会议开幕式。开幕式由新疆龟兹石窟研务所所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陈世良主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党组书记、副厅长王中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  相似文献   

10.
王母宫石窟     
《中文信息》2008,(5):119
王母宫石窟位于回山脚下,开凿于北魏时期。为方形中心柱窟,高十二米,深约二一米,绕中心柱一周约21米。窟内雕有石造像及装饰物,规模宏伟,装饰华丽,与去岗石窟的第六窟非常类似。窟内壁有造像三层,共约二百余尊像,中心柱南、  相似文献   

11.
霍旭初 《西域研究》2007,2(3):40-52
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裸体形象,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为学者所关注,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至今仍存在一些资料不确、论述偏颇的问题,有必要进行再讨论。本文着重从克孜尔石窟裸体形象的基本资料和造像的"表法"原则、功能以及相关问题进行评述和商榷。  相似文献   

12.
彭杰 《西域研究》2007,(3):64-72
本文根据相关史料典籍,对库车克孜尔尕哈石窟壁画中出现在供养人脚下的地神,就其图像来源、佛经依据和所反映出的人文理念做了探讨。作者认为,这一奇异的图像来源于于阗,是据《金光明经.坚牢地神品》绘制,它反映出身为世俗人的王族供养人试图藉此神化自我、宣扬"王权天授"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南朝梁慧皎《高僧传》中有《经师论》,该论涉及了佛教音乐的功能、佛教音乐的代表人物及重大事件和中国佛教音乐起源等问题。《经师论》中有的内容在龟兹石窟壁画中有艺术造型相证。本文还对中国佛教音乐起源问题,做全新解读,对沿袭之说提出辨析。通过解读与考析,表明西域佛教音乐是中国佛教音乐的最主要源头。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我国快速的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硬质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变动导致大批城市雕塑被拆除。其中,大型城市雕塑还可得到高度关注并以个案形式迁移,但中小型城市雕塑艺术寿命如何延长的问题则常常被忽视,由此给城市艺术建设带来不利影响。从理论上看,只有在联动法律法规制定、公民艺术教育等方面的基础上,才能为因动迁等非艺术原因被迫退出原建筑环境的优秀中小型城市雕塑制定一个合理的延寿方案,从而降低城市现代化成本,提高城市文化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15.
汉风壁画是龟兹佛教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当地出土的汉文佛典与现存壁画之间的关系问题学界尚缺乏充分的探讨。本文利用刊布的大谷探险队所获汉文文书,结合汉风壁画的有关材料对此问题进行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6.
陈莉 《兰州学刊》2011,(8):185-189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以其厚重的造型、繁复的纹饰,传达着统治者的意志,形成了一种狞厉之美。但是作为青铜器扳手、提梁或器盖装饰的动物形雕塑,却小巧可爱,充满着灵动活泼的生命气息,形成了青铜器审美的另一个侧面。青铜器上的动物雕塑是史前明朗、活泼的审美文化精神在商周时期的延续,只是在鬼神和等级观念浓厚的商周社会,这种灵动之美只能退居器物的从属部位。  相似文献   

17.
栾睿 《西域研究》2007,(3):73-76
本文以克孜尔207窟中的壁画为个案,论证了拜火教因素在佛教壁画中的表现,认为佛教在其自身发展中,融摄并发展了拜火教的一些理论与仪轨。  相似文献   

18.
赵文化在邯郸众多的文化脉系中,是最为世人所熟知的一支,是世人认识邯郸、展示邯郸最好的一张名片。作为公共艺术的城市雕塑,理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塑造邯郸城市形象、延续文化文脉这一历史责任。但是,邯郸城市雕塑在表现赵文化内涵方面尚存在诸多不足,需综合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弥补。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克孜尔石窟年代分期的几种意见,碳十四测定为克孜尔石窟年代分期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测定方法的进步和完善,是解决石窟分期问题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20.
苏玉敏 《西域研究》2007,9(4):74-83
本文主要是根据吐鲁番文书以及新疆石窟或寺院中的壁画、题记、账册、碑铭,探讨供养人、工匠在窟寺营造中的关系,以及工匠修建窟寺的报酬和工匠的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