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阐析吴越佛教的有关问题,认为南方在唐末五代成为中土佛教的中心乃是吴越佛教发展的重要背景。吴越受佛教各宗的影响,诸宗并立,其中,法眼宗的中心在吴越后期移至两浙.吴越佛教兴盛,浙僧在佛教上有重大贡献.吴越自始至终尊崇佛教,钱■时期崇佛,是为了在国危忧惧下求取政治与精神的出路.由于崇佛与弘法,杭州自然成为吴越的佛教中心.  相似文献   

2.
五代吴越国高僧永明延寿是唐宋之际中国佛教转型时期的重要人物,其思想与事迹对吴越佛教乃至中国佛教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通过考订永明延寿的有关生平史料,择取其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西湖"官钱放生"、天台习禅与课诵<法华经>、与钱王之密切交往等事件及其融合会通的思想主张,以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及视角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永明延寿与吴越佛教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3.
经过先秦秦汉时期的变迁,越灭吴、楚灭越、秦灭楚、汉灭秦,西汉时在吴越地区设立了鄣郡和会稽郡,东汉时又将会稽分为吴郡和会稽两郡。吴越地区的居民随着政治的变迁也发生了变化:吴人逃散,越人取而代之;越人败退,楚人取而代之;秦国短暂,汉人陆续南迁,经过两汉400年的整合,吴人、越人、楚人、秦人的后裔都融合成为统一的汉民族,吴越地区的文化也是和其他地区一样的汉文化。虽然吴越地区的汉文化与其他地区相比还有一些自己的特点,但是再用先秦时代的国别文化来称呼它已经不合适了。  相似文献   

4.
经过先秦秦汉时期的变迁,越灭吴、楚灭越、秦灭楚、汉灭秦,西汉时在吴越地区设立了鄣郡和会稽郡,东汉时又将会稽分为吴郡和会稽两郡.吴越地区的居民随着政治的变迁也发生了变化:吴人逃散,越人取而代之;越人败退,楚人取而代之;秦国短暂,汉人陆续南迁,经过两汉400年的整合,吴人、越人、楚人、秦人的后裔都融合成为统一的汉民族,吴越地区的文化也是和其他地区一样的汉文化.虽然吴越地区的汉文化与其他地区相比还有一些自己的特点,但是再用先秦时代的国别文化来称呼它已经不合适了.  相似文献   

5.
高丽谛观在中国天台宗急需散失的教籍来寻求自身发展的情况下,应吴越王之请,高丽王之派遣而携带天台教籍来华。谛观入宋,一方面其所带来的教籍填补了中国天台宗所缺失的教籍,从而使中国天台宗得以复兴;另一方面,谛观又据智顗的《华经玄义》著述了《天台四教仪》,为天台宗僧提供了宗派入门书。可以说,谛观为吴越与高丽之间的佛教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从地域文化角度解读鲁迅的文学创作 ,解读鲁迅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是鲁迅研究中的一个新课题。本文简述了鲁迅故乡的吴越文化特征 ,分析了鲁迅对浙东越文化的感悟、认同 ,及其在现代文化思想启迪下对吴越文化传统的扬弃和升华  相似文献   

7.
东汉初期,吴越地区出现了一个学人群体,他们的著述丰富,体裁多样,作品内容广泛,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和独特的文章风格,对后世学术、思想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些吴越学人对本土文化有比较清晰的意识,他们守持这种文化,维护这种文化,甚至张扬这种文化,并以之与中原主流文化相比对、相抗衡.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昊越纪游诗序》来源和高启行踪两方面考察,认为至正戊戌、庚子间,高启出游昊越之说乃金檀伪托。其出游实际可考为两次,一次应在至正十八年(1358)戊戌十月二十左右至十九年己亥正月十五之前一段时间,一次在至正二十四年间。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深重的民族危机促使精英阶层对救亡路径的探询,在这个过程中,执守不同追求的文化学者们依据自身的观念模式进行着自己的文化选择。近代后期,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佛教思想也做了适合彼时彼境的调适和准备,具备了与近现代文化潮流相沟通的可能性,从而与试图从传统文化资源中找寻资产阶级革命武器的近代知识分子形成了某种交集,一方面丰富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源泉,另一方面也使佛学获得了一定的振兴和创新的契机,实现了近代社会革命和近代佛学革命的双赢,章太炎与吴越佛学的关系,似可为此做一注脚。但同时也必须看到,佛学本质上是一曲凄清幽徐的人生哀歌,与经世致用,追求入世和担当的革命情怀存在着根本上的不和谐。  相似文献   

10.
虽然天台宗为佛语宗,牛头禅为心宗,然而同在江东的人文地理环境中,他们发生了种种关涉:如都提倡禅教并重;都主张无情有性说;都推崇傅翕思想。这种种关涉也就构成了南朝灭亡后江东佛教之特色。  相似文献   

11.
吴越兴亡     
吴越的历史在春秋时代前期是个空白,春秋后期始见记载。吴越的活动地域在太湖流域。从地下发掘材料看,这个地区的文化还是很悠久的。这一地区自然产品丰富,但它的社会组织松散,基层存在许多农村公社,这应当是吴越兴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楚歌诗是汉代的主流艺术形式。《吴越春秋》中的楚歌诗并非先秦成诗,而是汉代越地文人赵晔的自创,或自出机杼,或改写史料,是汉代越地楚歌诗的代表。这些楚歌诗既继承了楚歌诗以"悲"为主的情感特征,同时也表现出越文化特色,在情感表达上更加强烈、复杂,篇幅增加,语言更为丰富细腻,有明显的文人案头创作痕迹。汉代越地楚歌诗的出现是在汉代大一统社会背景下楚文化风尚及地域文化转向的产物,它反映出越文化在汉代与主流文化逐渐趋同、融合的走向。  相似文献   

13.
孙吴统治者之尚巫及其对待道教、佛教之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吴统治者出自寒门,在文化上轻视儒学而迷信方术,孙权、孙皓等统治者不仅与葛玄、介象等神仙方术之士交往密切,征用不少道术人物为宦,而且公然造神,孙吴宫廷中充满了巫筮气息,进而刺激了江南道教的发展。孙权、孙皓以巫术鬼神看待佛教,又以僧人入宫为官,支持创立佛寺,资助佛经翻译,从而为佛教在江南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机缘。  相似文献   

14.
宋代以后,《越绝书》作者为子贡(或子胥)的传统说法得到了质疑,明代杨慎用析隐语法定为东汉袁康、吴平,清钦定《四库全书》袭杨慎之说,似乎成为定论,但质疑之声不绝。我以为,《篇叙外传记》的最后一段所谓的隐语文字可能是宋代以后文人所加,《越绝书》“成非一人”。  相似文献   

15.
《吴越春秋》是东汉赵晔所撰写的一部有关先秦时期吴越两国历史的史学著作。承继《史记》余续,将历史学研究的对象看作"天人之际""古今之变",其任务是"成一家之言",而其功用是"鉴于往事,以资来者"。在赵晔看来,历史发展是由人类来创造的,但是人要积极创造历史,必须要考虑时势、财富、民众、知识、神意和计谋等六大因素,而其中最为主要的则是能够认识和掌握其他五大因素的知识阶层。换句话说,天人合一才能推进历史的发展,但其前提是要了解和掌握天与人怎样合一,即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人如何顺应遵从历史规律。赵晔"寓论断于叙事"的史学方法论,主要体现在整体史学、辩证分析和价值评价三个方面。《吴越春秋》里面收录了很多的神话传说,表明了民间史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16.
从春秋战国时期楚、吴、越之间的三角关系及其演变过程来看,楚、吴、越间的这种关系,是中国历史过程中的反映,和中国历史发展总趋势息息相关。秦以后,任何民族入主中原,就以中国正统自居,并是"混一六合,以济苍生"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青铜冶铸技术的文明古国之一.青铜器的出现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对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夏商周三代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青铜礼乐文明,而江南吴国青铜器在中国青铜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吴地青铜器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一为中原型铜器;其二为江南与中原融合型铜器;其三是江南地方特色的青铜器.这些吴地风格的青铜器脱离了中原的范式,充满江南人的匠心与巧思,灵动而清秀,在中国青铜文化中独树一帜,与中原青铜器如春兰秋菊,交相辉映,彪炳千秋.  相似文献   

18.
三国时期,孙吴文人关心国事,建言建策,创作了大量反映个人政治主张的著作,但这些著作大多已经散佚.集中审视现存孙吴子书残文,归纳其政治主张及其文化内质,以及对于孙吴文学创作的影响,有助于了解孙吴政权中的文人心态,以及与这一心态相关的社会意识和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