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严复译著与“翻译的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大翻译准则,分别代表了翻译活动中的不同权力关系,其中“信”体现了传统翻译活动中原文与译文、作者与译者之间的权力支配关系;“达”意味着译者对原文的选择和改写,从而将翻译改造为挪用,体现出一种“思想挪用的政治”;“雅”代表了译者在主体文化与客体文化的特定权力关系背景下,通过归化策略护存主体语言之纯粹性、主体文化之凝聚力的努力,构成了一种“语言归化的政治”。在近代中国错综复杂的思想、文化、社会背景中,严复译著充分展现出翻译活动中的各种权力关系,从而成为“翻译的政治”命题的一个颇有价值的研究样本。  相似文献   

2.
严复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他给我们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翻译思想中的“信、达、雅”等理论见解,至今仍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翻译史上,翻译的标准问题,是严复在一九○一年第一次提出的。严复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为达即所以为信也”,“三者(按即信、达、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①。在强调“译须信达雅”的同时,严复还力求“文必夏殷周”②。虽然,严复的《天演论》本身却并没有做到“信达雅”,是一种“太  相似文献   

4.
试论翻译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类别  综览近几年我国有关杂志、书刊上发表的探讨或涉及翻译标准的文章或章节 ,不难发现 ,我国译界目前对翻译标准的认识分成三大类别。第一类 :原则上完全赞同“信、达、雅” ,只是在对这三字的具体解释和理解上存在异议或分歧。他们对“信、达、雅”的解释如下 :“信”(Faithfulness)是忠实原作内容 ,悉如原文传达 ,表现形式和内容统一。“达”(Expressiveness)通顺易懂 ,符合译语民族的阅读习惯和文化心理。所谓达意传神 ,译文文体风格前后一致 ,就是达。“雅”(elegance)就是和原文的内容体裁相称。译文文字表述恰到好处。雅和…  相似文献   

5.
严复提出“信达雅”翻译理论的目的是为其翻译找根据 ,寻基础 ,是为了让国人更容易接受他的译文。鲁迅坚持“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 ,大呼“拿来主义” ,其目的在于把外来思想和表达方式“据为己有” ,使之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实质上 ,鲁迅的翻译理论承接了严复的翻译思想 ,他们二人的翻译观点始终由“和”这个中庸思想牵引着  相似文献   

6.
严复先生说译事三难并不是提出标准,而是发出感叹。翻译难的原因有:科学知识的差异使得拓荒者们的主要任务是创建新词而不是寻找对应;语言结构不同,导致组织思想的方式不同,因而"信""达"难,对于"雅"的体味也不同;生活经验不同,以隐喻方式认知世界的过程不同,使得译者不得不在"意义"与"形象"之间做出抉择。理解三难的原因意在理解过去、认识现在、思考未来。  相似文献   

7.
曾建萍 《云梦学刊》2011,32(5):142-144
历年来,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一直在翻译界居主流地位。学者们对"雅"的理解分歧最大,批评也最多。而科技英语作为一种非文学语言,"雅"是否存在,在其翻译过程中"雅"是否要保留以及如何保留往往也是译界学者们争议最多的话题之一。  相似文献   

8.
诗歌的翻译追求的是一种信、达、雅的意境,“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诗歌的翻译反映的是异域的风土人情,诗歌翻译对加强地区的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但诗歌翻译过程中在诗词风格、文化意境、形体比喻及表现的手法上均存在很大的差别,外国诗歌在我国出版和翻译上存在不少的难点,将外国诗歌的意境在翻译的文体中体现出来是艺术性较高的一项工作。  相似文献   

9.
学术著作翻译是一件严肃的学术工作 ,在目前学术浮躁的氛围中 ,一批学术著作翻译出现错误很多 ,甚至世界名著也难免其害。这里有翻译者的学识和态度问题 ,也有出版社的问题。本文以汉译《历史研究 (修订插图本 )》为例 ,以“信”、“达”、“雅”为标准进行考察 ,指出了其一系列错误和缺失 ,足以为戒。  相似文献   

10.
汪东萍 《学术研究》2012,(7):141-146,160
《法句经序》是我国现存古籍中第一篇涉及翻译理论的文献,文中记载的"文质争论"是关于译文语言风格的争论,是保持质朴的语言风格还是迎合当时社会文丽之风的争论,文派主张对译文进行文饰,语言文丽;质派认为佛祖言辞无需文饰,译出意思和法则即可,主张语言质朴。《法句经序》的作者支谦是文派翻译思想的首位倡导者和忠实执行者,"文丽"、"简约"是其贯彻一生的翻译思想。"文质争论"拉开了长达数个世纪佛典汉译"文质之争"的帷幕,文质两派在长期的争论、磨合中,逐步完善,趋于统一,产生了玄奘"新译",玄奘"新译"是佛典汉译"文质之争"的圆满结局。佛典汉译思想对严复具有一定的影响,其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是我国古代文章学和佛典汉译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国外品牌译名的"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品牌名称的特殊性使其翻译缺乏“信”和“达”的基础,译者只能进行“雅”的追求。大多数译者采用音译或音译加想象的方法进行国外品牌的翻译。但这种“雅”的追求仍应遵循一定的准则,首先应考虑跨文化的因素;其次应符合国人的审美心理。这样的品牌名才符合国人的欣赏习惯和文化传统,国外商家才能使自己的品牌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沃土之上,并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作为近年来的一股新生力量,它给译界带来不少的活力,而且它为翻译理论与实践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研究视角.而中国译界中被长期视为翻译标准的"信"达"雅"也受到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冲击,"信",这一重要而且最为基础的翻译标准应该怎样去认识呢?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著名翻译家严复在八十多年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时,谈到译事难的问题:"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尤利西斯》大量运用了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如内  相似文献   

14.
郭琦  李晓宁 《理论界》2007,(4):136-137
诗歌的翻译要贯彻“信、达、雅”的原则,要对诗的内涵进行认真分析和准确把握。同时,要合理选择译文体裁和韵律。以美国诗人罗伯特.弗洛斯特(Robert Frost)的短诗《雪夜林边小驻》的翻译为例具体地说明上述原则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文学翻译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文学翻译理论是在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实践中逐步产生的有关翻译的倡导、认识、标准、方式等方面的论述。在翻译理论方面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建忠、梁启超、严复、周桂笙和鲁迅兄弟,他们的翻译理论或主张,特别是严复关于翻译标准信、达、雅的主张,在近代翻译文学界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由于近代翻译文学的实践历程只有短短的三四十年,翻译理论相对来讲还比较粗疏与不完备,理论色彩不强,这都是幼年时期的翻译文学在理论表述上所难免的局限。  相似文献   

16.
船政人是近代中国最早掌握西方语言的群体,文书兼翻译梁鸣谦率先在船政推行"技术用语和机器设备规范",开启西文科技文献译名统一与规范化的先河。船政毕业生严复制订的《译书局章程》,强化了规范化翻译。严复编著的英文语法书籍《英文汉诂》,开启以西语语法研究古汉语的语法规律的先河;船政学堂文案马建忠根据西文文法,撰写出版的《马氏文通》,奠定汉语语法学基础。船政为近代中国翻译的先驱开创了口译、笔译两方面体系,确立了中国翻译的基本架构:科技文献、西洋法律及口译追求忠实于原文,以"直译"、"音译",以"信"为准绳,文学艺术作品翻译追求文理、文采及意境等,以"意译","达""雅"为准绳。"信、达、雅"三条翻译准则,至今仍为学术界和翻译界所推崇。船政孕育了近代中国较有影响的闽派翻译。  相似文献   

17.
李凤彦 《天府新论》2007,(Z1):281-282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势必会产生歧义。学习语言首先应想到文化内容,而仅仅不是语言本身。我国传统英语教育体制下的产生的“哑巴英语”即是因为互略了文化背景的重要性产生的情况。具体而言,对于学外语的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而且要知道词的涵义;在翻译中,也要注意文化差异,只有真正体会不同文化中语言意义,翻译才能真正实现“信、达、雅”,而不是简单的字对字翻译。  相似文献   

18.
翻译标准一直是翻译界颇有争议的话题。尽管中外学者们对翻译标准各有见地,但在“忠实”这一原则上却达成一致。但是,在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下,一些学者企图颠覆忠实的原则。本文通过揭示“五失本三不易”,“信、达、雅”和“多元互补论”中的“忠实”的真实内涵,旨在分析“忠实”原则错误的绝对化,还原其特有历史与时代相对性。  相似文献   

19.
科技英语文章标题翻译中的"信达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讨论“信达雅”作为普遍适合各种翻译体裁的标准入手,论述这一学说的提出及后人对它的评价和发展,重点讨论如何将这三点与科技英语文章标题的翻译相结合。文章主要观点在于标题翻译时应在保证“信”、“达”的前提下大力扩展“雅”的表现,而“雅”的表现在语言结构层面和联想意境层面这两项大框架下分别包含着不同的形式,其本质在于唤起读者的各种情感来吸引读者并传播知识。  相似文献   

20.
"信、达、雅"本为文学翻译之理念.无论何种类型的优秀文案,都必然强烈体现出"信、达、雅"的理念.此观点在广告创作及广告理论中均无前人提及.将此观点提出并加以诠释是十分必要的."信、达、雅"理念在广告文案中的含义为信--忠实于商品,忠实于受众;达--传播与说服的技巧;雅--广告带给受众的乐趣.在广告文案的创作中体现这一理念,必须符合广告制作与广告传播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