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渊明诗文中有很多自然意象,其中"云"出现的频率很高.但对陶诗文中这一现象的研究还较少.本文通过对陶诗文中气象万千的"云"的意象进行梳理,对这一意象内蕴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作了初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2.
“风”作为一种自然景象被古代中日两国文人所喜爱和描绘。唐诗和《古今和歌集》分别作为中日古典文学的代表,二者描写的“风”意象既有心有灵犀的感同身受,又有因人而异的别具一格。唐诗中描写的“风”意象风格多变,内涵丰富,关注人的社会体验和道德,而和歌中所表达的“风“意象内容单调狭隘,更多关注个人体验和情感。  相似文献   

3.
汉代诗歌"风"意象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代诗歌中,"风"成为当时诗人关注的对象.文章试图通过意象理论来解析汉诗中各种形态的"风"背后的隐藏含义,挖掘出"风"意象所包含的浓浓哀愁,体味诗人当时的命运遭际.  相似文献   

4.
自张炎在《词源》中提出“清空”与“质实”之说,“清空”与“质实”分别被看成是姜夔与吴文英词的主导风格。从意象、结构方式和炼字造句的不同等方面,可以发现“清空”与“质实”风格有不同的表现,而人品与个性、创作主张、师法渊源等方面的不同,是这两种不同词风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汉赋欲“风”反“劝”的成因,一是铺叙奢靡豪华本有文学传统;二是欲“风”之物本有可歌颂的一面,汉赋“风谏”的不是奢靡豪华而应该是法度;三是赋这一文体的写作特征就是要求夸耀“竞于使人不能加也”;四是人们认为赋这一文体的撰作目的就是“颂”;五是汉代批评家是以屈赋为标准、以诗歌批评为标准批评汉赋的。此后汉赋即转向为“颂”。  相似文献   

6.
古人讲究"吟风弄月",陶渊明诗文便有歌咏风的特点.本文试从陶诗文咏风的角度,把陶诗文中有关风的句子,分为若干类别加以剖析,勾勒了他十种不同的"风"词,四种针对风的特定的状态和环境来写的样式,三点写出这么多"风"词的原因,以及陶渊明咏风的六个特征.  相似文献   

7.
"意象"辨析     
“意象”是文学理论中一个涵义丰富的重要概念。但也正因为其涵义丰富,人们对它的使用和理解极为混乱,以致“意象”的涵义变得更复杂、模糊、或宽泛、笼统。所以,有必要对这一概念梳理、廓清。“意象”有作为心理学、创作论、作品论等几种范畴的涵义,“意象”可作为与典型、意境相并列的一种形象,即哲理性的象征形象。  相似文献   

8.
明代李攀龙诗追求格高调古,配合这一诗风,他善于选择具有历史厚重感和空间辽阔感的古雅意象造境;同时,其诗歌中还常出现微末不名的“风尘”意象。通过对李诗意象群类的比较,以及对李诗使用“风尘”意象不同义项的分析,我们认为,李诗的“风尘”意象是具有时代文化底蕴的意象。  相似文献   

9.
明月,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经典意象。李白咏月诗化明月入心,独具性灵。当下流行歌曲“中国风”盛行,明月亦成为词作者频繁采用的意象。比之于李白,“中国风”代表词人方文山笔下的明月,已由李白式的心灵书写还原为画面布景;由意蕴追求沦为视觉崇拜。“中国风”在远离低俗,标榜风雅的同时,难免流于另一种形式的媚俗。当古典意象进入流行歌词,不仅是经典的重温和继承,更是文化的解构。这是大众文化语境下必然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0.
鲍勃·迪伦在歌曲《答案在风中飘》中“赋予美国传统歌曲新的诗歌体验”,让诗歌回归到了用来唱的传统意义。歌词中“风”意象的营造基于大众心智体验的一致性,使得诗人把主观所想与客观的外界体验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以独特的审美,创造出具有双重意义的表现形式,并向外界传递强烈的信息:“反战求和、追求自由”!这一呐喊超越了国界,超越了时代。诗人由此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奖项与其说是文学奖,还不如说是“和平奖”,或者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11.
“松桂”、“鸾风”、“桃李”三种意象在李白的咏物诗中最具象征性。诗人咏“松枝”以象征自己的高洁人格 ;描绘“鸾风”以表达自己的凌云之志 ;借“桃李”来讥刺趋炎附势的小人品格。这三种意象从正反两方面体现了诗人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12.
建安诗歌中运用风这个外物景象较多,而且都着上了诗人强烈的悲凉慷慨之情,由此构成"悲风"意象.建安诗歌的"悲风"意象具有抒情的多样性和形象性特征.这一意象的形成与建安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审美追求密切相关."悲风"意象是建安文学的特色之处,也是建安风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在西周和春秋前期政治舞台上 ,楚、吴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其文学创作也是出色的。但是 ,现存十五“风”诗却缺楚、吴之风。究其原因 ,在于楚、吴对于周朝的离心倾向 ,故而不为周期的邦国体制所接纳。十五“风”诗 ,楚吴“风”缺 ,说明了中原政治对异己政治的拒绝 ,说明了《诗》的政治倾向性 ,也说明了孔子“删诗”说的成立 ,从而证明了《孔子诗论》中对“风”诗的“邦风”限定的成立。  相似文献   

14.
自来研究意象的学者,大都只注意到“个别意象”,而忽略了“整体意象”;即使有的注意及此,也仅提出“意象群”或“总意象”、“分意象”的说法,而无法梳理出“意象系统”来。文章有鉴于此,即以“个别意象”与“整体意象”为基础,试图借着由“层次逻辑”而形成之“章法结构”,将自“个别意象”逐层提升至“整体意象”的“意象系统”作一呈现,使深埋于意象与意象间的内在逻辑或“纽带”,得以开挖、显露出来,进而用“多”、“二”、“一(0)”的螺旋结构作考察,以见“章法结构”与“意象系统”不可分之关系。  相似文献   

15.
韩国古代文人从高丽朝开始创作了大量的“和陶诗”与“和陶辞”,一代代韩国文人试图从陶渊明那里发掘人生所需的某些文化品质,或是精神力量,或是艺术风格。在“和陶诗”与“和陶辞”创作中的具体表现是对民族历史的真实反映与民族情感的自然流露,以及诗歌呈现方式上主题的直白表露与接受过程中诗性意象的取舍。这种表现本质上起到了树立其民族意识的功用,也是一个把影响逐渐转化为“朝鲜风”的消融过程。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社会历史的产物。“风”的比较具体的意义和比较抽象的意义在词汇意义的演变中,发展并不平衡。慧皎的《高僧传》中“风”的用例,较为准确地反映出“风”的抽象意义受到强化这一趋势。“风”的词族中,构词方式大部分是有规律的,就其意义而言,似乎大多含有以“风”来修饰后一语素的意味。魏晋时期,其数目迅速膨胀起来。  相似文献   

17.
《诗经》以风、雅、颂三分,是后于诗篇创作的现象。三类分诗的作法,正遵循着形成于西周时期“敬天保民”的思想原则。为证明这一点,除对“雅”、“颂”含义作了必要的说明外,又特别对“风”的古代含义作了一些探原。  相似文献   

18.
试论“X风”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汉语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用法,本文讨论了“X风”的使用情况,诸如“欧美风”、“日韩风”、“中国风”等。这些词在90年代的时候只是零星地被人提起,并且大都作为专有名词使用,而到了21世纪,“X风”已经被广泛运用,特别是在比较新潮的领域,逐渐成为一种趋于稳定的格式。“X风”存在的内部原因一方面是“风”的词汇意义和形象意义之间的结合,另一方面则与“X”的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9.
“房间”是品特戏剧中一个主导性的审美意象。在他最早的几部戏剧中,“房间”主要以空间结构的形态出现,七十年代起,品特的“房间”意象里已经注入了时间因素。品特“房间”意象具有一些现代的、甚至是后现代的文化特征:要求将戏剧从以人物形象为中心的结构模式中解放出来,打破戏剧艺术中的真实性与非真实性的界限。“房间”已经成为品特戏剧创作一种基本视阈。“房间”意象其实就是作家刻意绘制的关于现代人普遍的生存状况的一种存在图像,形象地表达了作家对于现代人存在问题的一种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20.
被抹上了“荒凉”底色、背后时刻感受着“惘惘的威胁”的那样一种月光的意象 ,构成了张爱玲作品“恐怖的月光”的“传奇” ,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这不仅源于她童年情结中不幸的情感体验 ,也是她在港战中对人生的悲凉体验 ,其后有许多作家受到她的影响 ,月光的传奇仍在不断上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