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中,"传统"与"现代化"相互抵牾、碰撞,成为文学史中一个重要的母题."五四"新文学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反传统"的历史印记,但"重估"是现代作家对待传统文化的根本态度.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现代化"再次遭遇"传统"的挑战,文化和传统问题随着‘寻根文学'的勃兴而进入作家、批评家视野.90年代,"现代化"遭到质疑,文学发生了转型.面对挑战,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国当代文学家们仍充满信心,在世界文学格局中创造独具特色的文学图景.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化"语境中的公民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从中国"现代化"的语境中来探讨中国公民教育的复兴及其历史意义,认为当前中国公民教育的复兴是中国百年现代化追梦的表征和历史必然;是一个民众自我赋权的行动;它将标志中国人从传统到现代新的生命文明模式的确立;同时也是一种普适合理而且公平可行的教育理念和行动方案.  相似文献   

3.
无论胡适还是陈独秀都是反传统的健将.现代化必然要反传统,似乎成了铁的定律.然而愈是接近新世纪的来临,对传统的认识也愈益明确客观.在这方面,将"传统"明白写在自己旗帜上的思想者也越来越多,林毓生就是一个.他的一系列论文立论鲜明,努力将传统与现代化不可分割的逻辑关系阐说明白.他给中国思想界的一个重大启示是"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他确认"传统"在现代文化中的地位,又认为光说传统是不够的,传统如长河,既从远古流来,必将旧高原的泥沙沉渣一起裹挟而至,势必不利于现代化.因此要有"创造性转化",要有适应现代的"更新改作".这样既接续,且又改造了传统,我们便因对传统价值的共识,树起民族的信心,获得民族的凝聚.  相似文献   

4.
走向杀熟之路--对一种反传统历史过程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郑也夫 《学术界》2001,(1):58-76
文化的发展是从抑制生物本性中的同类竞争开始的.它首先致力于熟人中建立亲和与信任.只有在一种彻底反传统的社会过程中,本性中的"杀熟"才会被激活.这一过程在中国现代社会中是经由三个步骤完成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最起码的文化立场应该是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追求。传统对于理解现代性是不可或缺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现代中国文化的主要命题。传统会得到不同的解释,反传统反的是文化传统而不是传统文化,反传统主要指反周秦以来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传统结构,反传统断绝不了传统与民族文化,也不可能导致西化。为建构新的现代文化就必须反传统,反传统是创造性转换传统和重构传统以及建构现代文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家族秩序的复兴是中国农村社会变迁过程中的重大社会事实,由传统与现代"冲突"而形成的僵化性的文化格局使具有与传统文化特征和命运相似的家族文化也陷入理论困境.运用"经世致用"的视角来看待家族秩序的复兴问题,用"有限合理性"作为分析家族文化中对现代化过程的阻力与动力因素的方法论工具,解读儒家家族文化解构和重构的现代命运,是本文试图寻找的一种理性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国现代化选择与发展的多样性,以及现代化进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时差与悖论,主要源于现代化与反现代化的冲突,现代意识与反现代意识的纠缠。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反现代意识的优势与误区的解剖中,不难看出,反抗现代性必须以现代性为前提,反现代意识必须以现代意识为背景。因此,现代化之于中国仍是一个未完成的计划。  相似文献   

8.
文化的现代化不等于反传统,而是立足于那些活着的传统文化精神。从文化变迁理论看,传统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最持久的灵魂和根基,因此,现代化应该为"文化保守主义"留有一定的空间。20世纪初叶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合时宜与现代化的被误解同时并存,以至于形成了现代精神生活的物化困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必须首先激活并点燃那些活着的传统文化精神,这也是推动现代文化发展所应具有的民族自觉和民族自信。  相似文献   

9.
就近现代以来的中国而言,"现代化"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核心主题,而与之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现代性"主题的凸显则要晚得多。"现代性"主题的凸显表明,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实际推进,中西文明、传统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异质性以及由此导致的冲突和相互作用已经开始彰显,从而也标志着现代文化场域在中国开始形成。只有以一种"历史断层"的视野来审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进程,上述现象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中国现代文化场域形成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才能得到更合理的把握与处理。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和大众的政治参与--英国个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的政治参与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中必然出现的过程.它曾给许多转型国家带来了挫折与混乱.英国的政治传统、内源式现代化类型和阶级特点使英国能够比较平稳地渡过社会转型期,其经验值得转型国家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