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基于TVP-VAR模型探讨货币政策不同量价工具对宏观杠杆率和金融稳定的时变影响机制以及宏观杠杆率与金融稳定间的双向动态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从货币政策的调控效应看,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对稳杠杆和稳金融均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的调控效果,不同期限组合能够实现抑制宏观杠杆率和促进金融稳定;从稳杠杆与稳金融的双向溢出效应看,二者互为调控政策的路径选择,宏观杠杆率的适度波动在长期内有助于提升金融稳定,而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增强在中长期内能够有效遏制宏观杠杆率的上升势头。为此,货币当局应继续健全“稳杠杆”和“稳金融”的监管体系,完善货币政策调控改革机制,提升结构性货币政策实施质效,加快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建设,形成宏观杠杆率稳定与金融稳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
开放经济下的货币调控和政策搭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我国1993年和1994年实行以反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的宏观货币调控的分析,论证了单以货币政策来对付通货膨胀,效果并不理想。其基本原因,是由于货币政策在开放经济下不可能兼顾稳定汇率和控制货币供应这两个目标。为此,本文提出了中央银行在控制信贷规模的同时,必须针对开放经济下的不同情况选择相应的政策手段,并进行适当的搭配,才能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率。作者还就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情况下如何调控由此而引起的资本流动,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3.
论我国货币市场发展滞后的宏观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宏观金融调控的角度看,如果没有一个比较发达的货币市场,就必然缺乏宏观金融调控赖以进行的市场环境,缺乏灵敏可靠的市场利率信号,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高效率的宏观金融调控就不可能实现①。这一政策结论的形成在理论与实践上、在世界范围内均经历了激烈的争论过程。事实上,关于货币市场发展对宏观金融调控效率的影响问题,在关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理论研究中已经作了十分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从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看,70年代以前,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研究主要关注于为经济增长广泛地动员储蓄,尽管货币市场能…  相似文献   

4.
关于我国扩张性货币政策作用乏力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国家宏观层面调控经济运行常用的有效手段 ,而我国近年来扩张性货币政府启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乏力 ,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正确的货币政策得不到市场微观主体的有效响应。要想实现预期目标 ,就应重塑市场微观主体 ,构筑准确操作货币政策的有效体系  相似文献   

5.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关系问题研究王廷科陕西财经学院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有重要影响,是市场经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的最主要方式,这不仅在理论上已得到西方宏观经济学家的认同,而且在实践上货币一财政政策也被西方国家作为反周期性稳定政策而普遍使用...  相似文献   

6.
进入90年代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目标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主,已改变为抑制通货膨胀;与此相应,货币当局的监控指标和实施手段也发生了一些明显变化。当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还在深入发展,我们应当及时了解这些国家货币政策的动向,并结合自己的国情,在“九五”期间正确制定和运用好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功能.为经济平稳运行创造条件。一、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的演变二战以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多数实行的是“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这就是排除利息率、信贷流量、自由准备金等因素,而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唯一支配因素的货币政策。只要按…  相似文献   

7.
货币政策工具是货币当局实际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而采的措施。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措施。一、货币政策工具及其运行M经济学家通常将货币政策工具区分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两类。(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这些货币政策工具可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的扩张与紧缩进行全面或一般性的控制,而不是对某些金融机构或某些特定金融领域的货币信用产生影响,所以又称为“量的信用控制”或“量的控制”。由于是对信用量的控制,则不对任何部门采取差别待遇,一视同仁地放松或紧缩信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稳定货币。稳定货币和稳定物价是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为实现这个最终目标,需要一个可直接操作的金融变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问目标。为了有效地控制社会总需求实现货币稳定,应选择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另外,中央银行还需要改革货币政策调控手段,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调控手段,特别是经济手段,如存款准备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的改革与完善。  相似文献   

9.
薛瑞鑫 《学术论坛》2007,30(7):103-105
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调控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而且越来越密切.股票市场的发展深刻影响着货币的供给需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调控目标,而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应量变化、利率变化等调控手段也在影响着股票市场.在我国股市深刻变化的今天,对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调控的关系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如何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这是个亟待研究的重大问题。本文试图就货币政策对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运行现状以及货币政策的选择取向等问题作如下探讨。一货币政策是指国家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政策。它的主旨是通过中央银行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调节投资和消费,使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平衡。货币政策的内容包括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一系列政策手段。现代经济实质上是一种货币经济或信用经济。货币信用的活动…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 ,货币信用关系渗透于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而使金融业具有特殊重要的位置和作用 ,达到了足以影响甚至决定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程度。因此 ,以调节货币总量和结构为目标的货币政策 ,就成为最关键的宏观经济政策。 90年代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 ,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管理逐步转向依靠市场配置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 ,货币政策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正确的货币政策及其有效的调控机制已成为保证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一、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回顾 90年代我国货币政策目标 ,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 :( 1 …  相似文献   

12.
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定数字货币的出现有其独特的内在逻辑。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再到铸币和纸币,货币经历了从具有内在价值到无价值符号的变迁。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法定数字货币实现了从诱致性变迁转向强制性变迁的发展过程。法定数字货币在不计息发行阶段,主要发挥交易媒介的作用;如果推出数字货币利率,它将成为一项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信用创造的作用,并通过背后的数字技术提高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在开放状态下,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一篮子法定数字货币”有可能成为“超主权”货币的主要构成部分,因而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国需要加强对关键核心技术的掌握,加大法定数字货币应用规模,共同构建区块链联盟链下具有“共信力”的多方平等、去中心化跨境支付体系和国际结算体系。  相似文献   

13.
源于西方货币理论的货币政策,必然出现只注重流通中的货币而忽视经济实体运行的理论异化。马克思的货币理论认为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货币供给内生于经济实体运行,货币政策一定要建立在对实体经济调节的基础上,没有商品流通领域的结构调整,仅仅依靠宏观调控不可能解决经济中的顽疾。金融危机以来的中国货币政策实际效果表明,只关注流通领域的货币政策是有缺陷的,这也是马克思货币理论对现代货币政策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问题的提出一提到宏观经济调控,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采用国家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对总需求实行管理。但从三十年代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和与之相关的宏观经济思想史上看,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管理总需求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三十年代的大萧条似乎有力地证明了“市场失灵”。“二战”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普遍奉行凯恩斯主义,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确实在短期内收到了很大的效果,刺激了经济增长。然而七十年代的“滞胀”似乎又证明了“政策无效”。罗伯特·卢卡斯有力地宣布了“凯恩斯经济学的死亡”。因为在过剩…  相似文献   

15.
货币监测具有宏观属性和区域属性,做好货币监测对贯彻实施货币政策、促进区域经济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茂名为案例,分析货币监测的范围和内容,研究完善货币监测体系,提出了建立科学的货币监测工作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实施的货币政策,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1980年以前采取的发展型货币政策,主要特点是着眼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主动地扩大信贷规模和货币供给,加大投资规模,促进经济增长。第二种,1980年-1995年期间实行了抉择型货币政策,明确地选择了“稳定物价、发展经济”的双重目标。第三种,1995年后实施的稳定型货币政策,把币值稳定作为优先目标,目的是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宽松的外部环境。实践证明,我国的货币政策对促进经济发展功不可没。但是,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以货币政策为主的宏观调控已显得难度越来越大,或者既…  相似文献   

17.
论北宋时期的货币政策姚兆余一般意义上而言,货币政策是指国家以法令形式规划货币发行和流通,调节和管理社会经济的政策.北宋时期,社会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促使北宋政府在货币发行、货币流通和货币管理等环节制定实施了诸多相应的政策。本文拟对北来货币政...  相似文献   

18.
一、导言中国经济市场化的过程,也就是中国金融改革深化的过程。金融改革17年,最大的收获在于我们认清了改革的三个主要目标①:一是纠正以前30年过度的“金融抑制”,改革建立于50年代的无所不包的单一银行体制;二是结束同世界金融体系隔绝的状态,重新融入世界金融体系;三是建立新的金融宏观调控机制,货币政策由直接控制转向间接调控。在前两个目标已取得诸多进展的背景下,改革现正在向第三个目标推进。1993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金融改革规划已经明确提出,中国的货币政策将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供…  相似文献   

19.
为了考察货币在中国货币政策调控中的作用,本文放松了货币在效用函数中的可加性假定,将货币引入到经修正的 IS - LM- BP 模型中,估计其对于主要经济变量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货币在反映总需求和总供给的 IS 曲线和菲利普斯曲线中均不显著,且随着中国货币政策改革的不断推进,货币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处于一个不断减弱的过程。基于此,认为货币当局应加快从数量调控向价格调控转变的进程,改变目前主要倚重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方式。  相似文献   

20.
货币政策的实施,就是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对根据一定的货币供求理论建立起来的货币均衡模型的操作过程。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货币供求理论,建构了我国宏观经济的货币均衡的理论模型和货币调控的操作模型,以及货币调控的有效性模型。一、短期静态条件下的货币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理论模型货币供给量等于货币需求量就是货币均衡。货币均衡是经济均衡的反映,也是经济均衡的条件。我们必须使货币的供应量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或实际的货币需要量)。否则,不利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协调发展,不利于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