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自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喜福会》出版以来,国内外学者对该作品进行了不同视角的研究,并且成果丰富观点迥异。该小说通过描写母亲与女儿两代人的冲突与隔阂,表现了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的冲突。透过《喜福会》可以看到,谭恩美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旧礼教进行了批判,同时也对其精髓中的"孝道"持肯定褒奖的态度,这说明了新一代美国华裔作家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时其思想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2.
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界的领军人物,谭恩美的作品成功融合了东西方两种文化。她的代表作《接骨师之女》中强烈的中国文化元素和异域风情吸引了大量的西方读者。梳理、总结谭恩美作品中国文化的具体体现,分析东方意象在西方语境下的接受情况和美国华人作家对故土文化的理解与阐释。  相似文献   

3.
以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为基础,解读谭恩美作品中的东方主义元素与反东方主义元素,进而指出谭恩美的双重文化身份是造成其作品中国时存在这两种元素的主要原因.作为一名华裔叙事者,谭恩美生于美国,长于美国.由于对美国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国文化的疏离,她在创作中常常站在西方的立场上.用东方主义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母亲及其所代表的中国文化.但同时,作者的华裔身份,使她对中国又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因此在她的作品中往往又呈现出与美国白人文学传统中不一样的华人形象.另外,作者通过母女和解的情节设置表达了希望消除种族对立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4.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历来被以通过母女关系的展现而体现双重文化身份的视角来解读,《正骨师的女儿》也难脱此窠臼。笔者认为,谭恩美试图通过《正骨师的女儿》传达她对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传统的认识。这种对于历史的重新解读,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的历史,而是包括中西方的整个人类历史。作为一个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已经脱离了对中西文化的尴尬的游离境地,而站在超越于种族与文化的角度,对历史、对整个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予以诠释。  相似文献   

5.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擅长在作品中融入丰富的中国意象,在赢得批评界好评和读者追捧的同时,却也被某些文化民族主义者贬斥为具有共谋性的异国情调,展示了根植于西方话语的东方刻板印象。以谭恩美的《接骨师之女》为个案,从“借鬼发声”的女性书写和“东风西渐”的后殖民书写两个角度,探讨文本中充满东方魅力的中国意象,从而展示谭恩美的隐性创作策略——使歪曲的华裔形象得到纠正,使被忽略的族裔历史重现,使沉默的他者和处于双重边缘的“她”发出自己的声音,向主流文化挺进,从而颠覆西方话语,开创华裔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6.
华裔美国文学主要关注华裔的生活和境况、身份属性的建构、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等,对自然、生态和环境的描述不太明显。随着生态批评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体现的生态思想。华裔美国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喜福会》描绘了四位母亲和她们的女儿在中国和美国的生存状态、中美文化差异等问题,同时还独辟蹊径地彰显了其生态意识。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看,谭恩美的作品突显了其东方生态和谐思想,通过精神生态下人与自我关系的和谐书写,文化生态下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和谐书写强调了作家精神、文化和社会和谐的生态观。在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发展趋势下,人类在多元文化交流共存的基础上,必然能融合出一种人类精神发展的共同本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比较文学研究的角度出发,以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汤亭亭的作品为例,将"中国文化"为主轴,论述华裔作家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因素在被美国文化所接受的同时,也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改写,重构,甚至误读,使得中国文化在美国这块土地上衍生发展,创造出了全新的美国华裔文化。  相似文献   

8.
《喜福会》是第二代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一经出版即轰动了世界文坛,推动了美国华裔文学热,促进了美国华裔文学的转型和成熟。其作品中母女关系揭示了华裔在美国的尴尬生存境遇和文化归属等问题;并通过故事情节创设,抨击了美国平等旗帜下的种族偏见和对女性的歧视等社会问题;运用在英语语言中植入汉语词汇或语句模式来解构英语强势性...  相似文献   

9.
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已成为华裔美国文学的经典,其中一个章节《另类》(Two Kinds)近年来被选入本科英语专业教材,产生了对经典的简约化、俗世化的误读。文章从对文类的认定、主题的诠释与语言特色的角度凸现了作品蕴涵的身份认同的后现代意义和文化政治内涵,赏析了关于中国/美国文化认同的人为虚构的两分特性和作品中人物体征的文化混血。  相似文献   

10.
美国华裔文学由于其边缘性和跨文化性而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作品中对中国文化的重新表述使得华裔作家担当起文化译者的职责。文化翻译的过程不仅迅速构建起他们的文化身份,也是华裔作家对翻译伦理的选择过程。分析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翻译现象,能揭示美国华裔作家改写和翻译中国文化背后的差异性伦理。  相似文献   

11.
"新"在韩国语中有多种对应形式,这些形式具有明显的形态特征.归属的词类不同,语法功能和意义也不同.人们如果把"新"与其在韩国语中的形式联系起来,就能找出它们的对应关系.它不仅有利于人们理解"新"的特性,而且有利于人们理解"新"的词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裴頠“宝生存宜”的道德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体上 ,裴危页虽反对贵无论“有生于无”的思想 ,强调万物为“自生”,但又认为“道”决定万物。在道德上 ,他提出“宝生存宜”的人生价值思想 ,以人的自然为“宜”,肯定人的欲望 ,但反对纵欲 ,强调该把欲望调节在“节中”的位置上 ;重视“风教”(道德教化 ) ,并推扬物质手段在实践操作上的润滑作用 ,这些至今仍不失其合理的意义。但是 ,他肯定带等级性的道德现状 ,其落后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13.
探讨免疫球蛋白及补体与瘢痕疙瘩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ARRAY360蛋白仪,比较34例诊断明确的瘢痕疙瘩患者和35例健康人的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的浓度.结果:瘢痕疙瘩患者血清IgG、IgE浓度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IgA、IgM、C3、C4水平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IgG、IgE及IgM与瘢痕疙瘩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4.
就词源看,醎、感都源于"咸",就意义谱系看,由而咸而感。就味来说,是水与盐的交合,是五行之情与人之欲的交合;就巫术来说,咸是人与天地鬼神的交合,而在八卦系统中,"咸"表述的是阴阳两类存在者之间的"交合","有心之咸"("感")表述的是有心之人与他者的交合,"知"同样展示着不同存在者之间交合、交通的存在关系。三义的演化与关联展示出中国传统重"感"文化传统的源与流。  相似文献   

15.
八股文可以分为大题和小题两类。仅从题目本身不能判断一篇八股文是大题抑或小题。一般而言,乡会试所考的是大题;而小题则有两种:一为童生所考的题目,一为八股名家出于技痒而为。名家的小题八股文可与小品相媲美。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等距结点上的整插值问题,用解微分方程的方法,给出了它在Bσ2中有唯一解的充要条件和插值函数的明显表达式。  相似文献   

17.
《易传.系辞上》在解经的过程中提出了意、象、言三个概念,并初步论述了三者的关系。这三个概念在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中充分展开。争论中有三个主要观点,即言不尽意论、得意忘言论、言尽意论。这三个论点在中国古典解释思想中有其重要地位,对之从诠释学角度进行分析,在与西方前诠释学和一般诠释学的比较中重新审视意、象、言在理解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探讨建立中国诠释学体系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多环芳烃的分配系数 (Kow)与其二阶连接性指数 ( 2 x)之间的定量关系方程 ,估算了 4 2个多环芳烃的Kow,估算值与实验值吻合 ,相关系数R =0 .991 4 .  相似文献   

19.
在表"使令"义上,唐代以前,主要以"使"、"令"为主;宋金时期,"教(交)"取代"使"和"令"成为当时口语中表"使令"义的主导词;而大约在明末清初,"教"在与"叫"的竞争中失去优势,被淘汰出局,"叫"成为至今表"使令"义的主导词。"教"本读去声,表"使令"义的"教"读作平声是为与原义区别而产生的一种破读,之所以后来又重新读为去声,是受"叫"读音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在周代,尤其是西周,天子既应该按家庭行辈制度对父亲的兄长称"伯父",又要按职官礼制对于二位方伯称"伯父";既应该按家庭行辈制度对父亲的弟弟称"叔父",又要该按职官礼制对各位州伯称"叔父"。由此也可见,《逸周书.本典解》成王称周公为"伯父"是没有问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