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民族关系是影响中国历代屯垦戍边事业兴衰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屯垦戍边事业发展的实践中,对如何处理屯垦戍边中的民族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妥善处理民族关系是屯垦戍边事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为各族人民多办好事是屯垦戍边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尊重少数民族习俗是屯垦戍边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吸收少数民族职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屯垦戍边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这些历史经验成为中国屯垦戍边事业宝贵的历史财富。  相似文献   

2.
以兵团为载体在新疆履行屯垦戍边使命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的战略决策。改革开放以来,新形势的变化对兵团屯垦戍边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更好地发挥兵团屯垦戍边的特殊作用,中央在延伸屯垦戍边的内在功能、明确政策支持、激活发展动力、拓展载体、重点布局等方面都有新的变化和要求,确保了兵团屯垦戍边事业的快速发展,并使兵团屯垦戍边有效地融入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成为国家治疆方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晁错在吸取秦朝戍边失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从西汉初期的政治、经济、军事、人民生活等方面通盘考虑,提出了较完整的移民实边的屯垦戍边思想。该理论中的民屯、军屯等思想对西汉后历朝历代屯垦戍边都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兵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更好地履行屯垦戍边历史使命的重要载体。该文以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为主题,分析了新时期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必要性,阐述了产业结构调整与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关系,并提出了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的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经济发展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屯垦思想来源于中国古代屯垦戍边的历史经验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的客观要求。毛泽东屯垦思想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产生的前提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实践毛泽东屯垦思想的成功典范 ;邓小平对毛泽东屯垦思想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并从战略高度规定了兵团的任务和具体组织形式。这是在新形式下对毛泽东屯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兵团精神对于兵团履行屯垦戍边的光荣使命和增强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中,加强文化戍边就是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当代屯垦戍边的伟大实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建设兵团文化戍边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兵团建设新型团场与实施文化强场兴场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在实施兵团文化战略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扭转团场中的等级制度观念,加强团场企业与市场的紧密联系,使兵团文化在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唐代西域屯垦戍边诗的作者大体可分为亲历西域者和未能亲临西域者。亲历西域者的心态与情怀积极乐观,未亲历西域者的诗歌纪实性相对较弱。屯垦戍边诗既展现了屯垦戍边者的艰辛与奉献,歌颂了戍边将士昂扬豪壮的时代激情与靖边卫国的英雄气概,也再现了西域风物、民族和睦、文化融合等社会现实,同时还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痛苦,以及人们对和平安宁的期盼。  相似文献   

8.
兵团从五十年代组建开始,即按屯垦戍边的要求,确定了各师(局)、团(场)部驻地并作为屯垦戍边的区域行政指挥中心.随着屯垦事业的发展,团(场)部已独立建设成为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并向小城镇的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9.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 ,认真总结中国古代屯垦戍边的历史经验 ,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 ,创立了毛泽东屯垦思想。毛泽东屯垦思想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产生的前提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实践毛泽东屯垦思想的成功典范。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兵团的地位和作用。兵团是中央支援地方 ,内地支援边疆 ,兄弟民族互相支援 ,推动新疆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有效形式 ,具有保卫和建设边疆的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10.
"屯垦戍边"是党和国家边疆治理的重大战略举措。兵团"屯垦戍边"到"维稳戍边"核心使命的转型是国内外形势变化的时代选择。该文在剖析"屯垦戍边"与"维稳戍边"的共同主旨、阶段性战略目标追求、二者内在逻辑关系基础上,以历史制度主义为视角,从背景、变量、行为三个方面论证兵团核心使命转型的结构因素,探究并发现兵团核心使命的转型具有鲜明的路径依赖与制度变迁现象,进而提出全面把握中央对兵团的定位要求,树立政治自觉和历史自觉原则,强化"兵"的意识,提高责任主体维稳戍边能力,拓展维稳戍边功能等方面建议。  相似文献   

11.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是兵团几代人在屯垦戍边伟大事业中逐渐形成的。它是兵团事业发展壮大的灵魂,更是今天兵团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动力。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弘扬兵团精神,关键要加强兵团人对兵团精神的认同。  相似文献   

12.
屯垦戍边是在人烟稀少、自然和社会条件比较差的边疆地区开展的一项艰苦创业活动。为创造一定条件,满足垦区职工群众生活需要,提高职工队伍综合素质,促进垦区经济发展,中央制定了屯垦戍边的社会发展战略,主要包括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城镇化和推进垦地融合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3.
兵团是中国共产党应对国际地缘政治斗争不断变化的长远战略需要、总揽全国整体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需要、全面总结边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战略决策的产物。六十年的屯垦戍边,兵团以其独特的组织形式,在履行屯垦戍边使命的过程中,较好地发挥了"三大作用",成为国家治理新疆不可替代的重要战略堡垒,起到了其他任何组织都无法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代名臣沐英 ,在明太祖洪武十六年至二十五年奉诏独镇云南期间 ,实施驻军屯田、推行移民垦种并注意兴修水利 ;继续采取机动灵活的手段平息各地变乱活动、立卫置所 ;重建云南府儒学 ,等等 ,不仅为解决明朝驻滇官兵的给养问题、减轻人民的负担以及恢复和发展云南社会经济和文教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而且为稳定云南社会秩序、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整体利益、巩固祖国的西南边陲立下了汗马功劳 ,因此备受朝廷依托、人民敬仰。  相似文献   

15.
兵团话语体系是融兵团屯垦戍边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于一体的、多层次的话语系统。构建兵团话语体系是兵团理论界和学术界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是繁荣和发展兵团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需要,也是提高兵团话语权,增强兵团意识形态吸引力的价值需要。兵团特色话语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开放的理念,立足屯垦戍边的生动实践,注重兵团文本挖掘。  相似文献   

16.
新形势下兵团履行党和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职责,发挥好三大作用,必然要以经济规模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支撑。兵团现有的以农业为主经济发展模式,特别是以水土资源开发为主的外延扩大再生产发展方式无法实现上述目标。要实现历史性的转变,必须依靠新疆的独特资源优势实施资源转换战略。该文通过对兵团的农业资源转换和矿产资源转换的现状进行定量分析,对兵团资源转换的困境进行探索,认为兵团通过推进体制改革,加快兵团经济结构调整;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管理创新,优化政企关系;探索各种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可以为兵团实施资源转换战略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我国在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与治理过程中,对“西北边疆”的认识与界定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最终的形成是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后,传统封建王权国家被迫与国际社会接轨的结果,既符合我国政治地理的演变历史,也符合现代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规律,,由此,边疆治理观念发生变化,首先在由传统“塞防为主”国防布局向近代“海防、塞防并重”的国防布局变迁中,维护西北陆权是伸张海权的基本前提;其次,西北边疆由国内地缘政治要素向国际地缘政治要素升级;第三,两个层次的“西北边疆”具有特殊重要的国防意义。至此,确定西北疆界、守卫国土成为近代以来我国作为民族国家对西北边疆治理的主旨。  相似文献   

18.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沿存于中国封建社会两千余年.自近代,由于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及社会政治的变迁而退居边缘.但改革开放以后,儒学又重新复苏,不仅回到学术界、理论界,而且吸引着众多国家的学者和社会人士的目光.由此,儒学在当代中国及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问题也愈加显得重要起来,诚然,这个问题更多的是社会实践层面的问题.但作为学者,从理性的角度回顾近代以来儒学在中国地位的变迁,参照东亚模式各国社会转型与儒学转型的关系,总结经验教训,对于增强自觉的文化意识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19.
屯垦是中国历代政府用以巩固国防、开发边疆的重要国策。新疆屯垦规模大、持续时间长、影响久远,堪称我国古代屯垦的典范。迄今为止,新疆屯垦已历经两千余年,尤以西汉、唐、清三代为最盛。由于地处偏远,交通运输多有不便,军队就地屯田,且战且耕,从而为戍边军队提供了可靠的后勤保障。同时,屯垦所产生的“溢出效应”,对纾解民困和开发边疆也有积极作用。屯垦还有效地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中西交流以及新疆经济的繁荣,对促进新疆地区生产方式的改进具有不可低估的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20.
儒家文化是凝成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流。“内圣外王”概括性地落实了儒家文化中人自身的发现、把握以及提升这一纲堆性的指导思想,而成为儒家文化中的本质思想之一,也因之成为一个博大而开放的子系统,在关于个人价值、人与人、人与社会圆家、人与自然关系的各堆度中蕴涵着人类主体意识丰富的伦理资源,等待我们理解、反思、开发,并作出时代的阐释。以此为传统儒家文讫的开发、转进、解构作出基础性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