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北宋文人苏东坡在评论盛唐诗人王维的诗、画时曾这样说:“味摩谓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话之画,画中有诗。”这个十分精当的评论也适用于富有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便是这样的情景俱佳的作品。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和刘宋初期,这是个大动乱的时代。东晋与十六国的共峙,南北朝的对立,使人民在战乱和压迫剥削的双重磨难下挣扎。《桃花源记》正是作者和人民痛恨这个时代的产物。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族家庭,他的青年时代也曾有过“济苍生”的壮志。在《拟古》诗里,他说:“少年壮且厉,抚剑独行游。”在《杂诗》里,他…  相似文献   

2.
李光摩 《学术研究》2023,(11):162-169
《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思想差异,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桃花源。《桃花源记》对应的是仙境桃源,它是陶渊明根据当时社会传说故事润色而成,体现的是当时一般社会大众的道教信仰,即追求洞天福地、长生久视的思想;而《桃花源诗》则对一般社会大众的道教信仰提出了批评,它展现的人间桃源是一种带有复古倾向的羲皇之想。这才是陶渊明所欲表达的。《桃花源诗》与《桃花源记》共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文本——《桃花源记并诗》。这既是一次文体的创新,也是一次思想的对话。  相似文献   

3.
东晋时期,《庄子》随着玄学的兴盛而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因其自身所具有的文学特质,它与东晋的文学创作紧密结合在一起。东晋文人将《庄子》对人生哲学的思索融和到诗歌抒情之中,这不仅拓展了东晋诗歌的题材,也升华了诗歌的意境,在诗歌情景交融之外强调理与情的结合,《庄子》成为流淌在玄言、隐逸、游仙、山水等东晋文坛主要题材中的一股潜流。通过与文学的结合,《庄子》亦扩大了影响,实现了庄学传播从玄学领域到文学领域的跨越。  相似文献   

4.
从生态美学的角度解读《桃花源记》,发现《桃花源记》从创作意图上讲,呈现出陶渊明在疲惫与憔悴身后,心灵中所渴望的自然与和谐之美,是作者追求自我身心和谐的表现《;桃花源记》?还表现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包括诗,下同),前人曾作过许多研究,都认为《桃花源记》里所描绘的社会是空想的乌托邦。其实,《桃花源记》所描绘的那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的美好的社会生活图景,并非作者的凭空虚拟,也不是幻想的再创造,而是切切实实的当时居住在武陵地区的苗族社会的写真。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究竟应在何处?前人有影响的说法有三;一说在武陵(今之湖南桃源县境),一说即柴桑庐山的康王谷(又名楚王谷,今江西星子县境),一说在北方的弘农或上洛。笔者认为庐山康王谷说是正确的。持“武陵”说者,仅凭《桃花源记》中有“武陵人捕鱼为业”之句,就硬说桃花源在湖南武陵,并进而以武陵境有桃源县,说桃花源就在桃源县。其实,桃源县初置于赵宋时代,由隋武陵县改称,距陶渊明写作《桃花源记》晚数百年之久。至于《桃花源记》中所称的“武陵人”,本是暗指陶渊明自  相似文献   

7.
六朝美学范畴:哲学孕育之结果吴功正《江海学刊》编辑部魏晋六朝的哲学思潮表现为玄学思潮,它起于魏代齐王正始,经竹林期,至中朝,历时七十多年,成为玄学的鼎盛时期。到东晋,衣冠渡江,仍带来了玄学,但其思辨形态有所不同。它风靡思想界,在玄学理论上产生了许多引...  相似文献   

8.
<正> 鲁迅说:“东晋以后,不做文章而流为清谈,由《世说新语》一书里可以看到。”(《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世说新语》是褒尚清谈的,它记述了魏晋特别是东晋以来清谈的盛况。一清谈,严格说来是由魏正始年间兴起的。在此以前追溯到汉代,清谈通常称作清议,即臧否人物兼及议论政治。清议与察举制度有关,朝廷由察举取士,而仕途又为豪宗强  相似文献   

9.
李光摩 《学术研究》2012,(6):139-144
陈寅恪《桃花源记旁证》提出了对《桃花源记》颇为出人意表的解释,引起唐长孺等学者的质疑。由于质疑者不理解陈寅恪的论证方法及立意所在,因而论辩双方并没有形成真正的交集,基本上是各说各话。事实上,桃花源的原型在江南抑或西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因桃花源而兴起的关于坞堡的历史想象与现实寄托。《桃花源记旁证》一文意在借鉴历史上西北坞堡之经验,考古证今,化虚为实,在20世纪30年代民族危亡之关头,提示国人在西北地区创立现实版的桃花源,藉以保存种族及文化,以为民族复兴之根基。从某种意义上说,《桃花源记旁证》就是陈寅恪的一篇政论。  相似文献   

10.
东晋门阀与儒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阀问题是中外学者十分关注的问题,但一般地都把它作为东汉迄至南朝的一个社会阶层来看待。近来,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一书中指出,门阀只限于东晋一朝,门阀政治是皇权政治的变态,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一种特殊政权形式。门阀既然作为一种特殊的封建统治形式而存在于东晋,那么,它同传统的封建统治思想——儒学,究竟是什么关系?迄止目前,还没有专门论述.笔者认为,东晋时期两位著名学者张湛和葛洪的思想反映了门阀集团对儒学的态度,反映了东晋时期儒学发展的一些特点,是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不可忽视的阶段。门阀与儒学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本文不可能对其面貌作全面的揭示,故仅就张湛《列子传》和葛洪《抱朴子》的一些儒学思想以及儒学在东晋回升趋势的一些历史原因作些探讨,就教于学界。  相似文献   

11.
从儒家经传诠释的层面上看,东晋《论语》注的多元化可说是魏晋经学乃至东晋论语学的最显著特色。这不仅表现在玄、儒、佛这三大思想流派,都在东晋《论语》注文中有所体现,东晋时期的《论语》注家,尤其是玄、儒两家,都借助义解而阐发自己的主张、见解,发挥注者自己所认定的经文文本“义理”;而且在《论语》注内部,义理之学、训诂之学并存,建康经学与吴地经学交相震荡,从而更催生了东晋《论语》注的更多小派别。东晋《论语》注多元化特色的出现,有其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2.
关于鲁褒《钱神论》的成书年代,胡寄窗、何炼成二先生认为系东晋元、康帝时之作,所反映的是东晋的一种货币思想。其实,据《晋书·鲁褒传》载,元康当指西晋惠帝第三个年号,共九年(291—299年),非指东晋元帝、康帝。故《钱神论》所反映的当是西  相似文献   

13.
张湛家世生平与所著《列子注》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晓毅 《东岳论丛》2004,25(6):166-170
张湛出身于具有玄学文化传统的山阳高平张氏家族,其祖父张嶷为"元康放达派",后为永嘉南渡的第一代东晋名士("中兴名士")。因放达不羁而为兖州"四伯"之一。在第二代东晋士人"永和名士"的推动下,永和年间(345~356)玄学清谈出现了高潮。但从理论建树看,东晋玄学理论著作的创作,则出现在永和之后,由第三代东晋名士(永和名士的子弟)完成,张湛即属于这一群体。他于隆和元年~太元七年(362~382)之间,通过解释家传道家经典《列子》,完成了魏晋玄学史上的最后一部学术力作———《列子注》。  相似文献   

14.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记录了东汉末年到东晋时期士族阶层人物的遗闻轶事,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士人生活的某些侧面。第一,它记载并表彰了一些正面人物的言谈行事。如:317年,王导拥立琅琊王司马睿称帝,造成了苟安江左的东晋王朝,并提出“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号召人们以国事为己任。在《简傲》篇中,作者写嵇康面对当时的政治高压而  相似文献   

15.
文学史上常常有些文学现象令人击节称奇。往往某个作家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意境,乃至所运用的某些创作手法,惊人相似地在另一个无论是地域还是年代都绝对风马牛不相及的作家作品中出现。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必然的因承,抑或是后浪推前浪式的历史进步,的确引起人们莫大的兴趣。就拿中国东晋时代的作家陶渊明和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作家伏尔泰来说吧。公元五世纪初叶,陶渊明完成了他的传世之作《桃花源记并诗》,其间精心描绘出一个诗人心目中理想的社会模式“桃花源”。无独有偶,十八世纪中叶,伏尔泰在他最重要的哲理小说《老实人…  相似文献   

16.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战国时列御寇作。原书己经佚失。现存《列子》八篇,据东晋张湛(约生于公元330年前后,卒年不详)《列子序》说,是他把几种残缺的本子,“参校有无”,编辑而成的。从唐柳宗元开始就怀疑它是伪书。从这本书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分析,当是魏晋时期的作品。对《列子》一书的评价,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其书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自丧,生觉与化梦等情”,把它看成是老庄思想的复述与发挥;有人根据《杨朱》、《汤问》两篇中所反映的消极人生观,对此书基本上持否定态度;有人则认为“它反映了东晋时代的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表现了  相似文献   

17.
《桃花源记》与武陵苗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晋诗人陶渊明名作《桃花源记》(以下简称《源记》)以异常优美的笔调给世人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然而,桃花源是子虚乌有还是实有其境,给人们留下了千古之谜。唐代诗人王维认为:桃花源是神仙境地,可望而不可期;韩愈则认为桃源理想荒唐无稽:“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理想诚荒唐。”;而王安石却认为桃源与现实社会根本不同:“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①苏轼则明确指出桃源不在天上,而在人间,桃源中人并非虚无缥缈的神…  相似文献   

18.
《桃花源记并诗》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前人多有研究且认识渐趋一致。而有关“桃花源”这一地理位置真伪之争论则颇为激烈。通过对当时流传的几种武陵人奇遇故事的比较,认为:陶渊明亦不过如当时之小说家,将这一怪异故事记载下来罢了。因此《桃花源记》是一篇小说,其中之“桃花源”这一地理位置亦不宜坐实。而《桃花源记并诗》在历来陶本中“文”、“诗”并载,这种文体特征极有可能受到佛经文体偈颂相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史哲》2016,(2)
《洛神赋》是三国时期曹植的作品,它本来只是曹植受宓妃传说启发、效仿《神女赋》而作,但由于自东晋以后,《洛神赋》也成为流行的书画题材,画家及观众的视角,使得对它的解读发生了改变。同时由于甄后之死,在魏明帝时代就是颇受关注的话题,融入很多想象,再与《洛神赋图》结合,便为《洛神赋》增添了传奇色彩,既赋予它"感甄"的内涵,也创造出一段爱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东晋士人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体现了“身名俱泰”,“仕隐兼修”的价值趋向,而《维摩诘经》 中倡导在现实世界寻找佛国净土,鼓励在家居士的思想,正是迎合了东晋士族文人的这一普遍心态。无 论是张湛的“至虚”学说,还是《世说新语》中东晋士人的双重人生态度,都可以视为维摩在家居士思想的 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