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早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几位前辈学者就建立了“中国文学批评史”这门学科,陆续出版了几部颇有见地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专著。但它们大都只是从先秦诸子的文学见解,论述到清代各种流派的文学主张与理论批评活动。对于现代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情况,往往只字不提。“中国文学批评史”实际上也只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研究文学理论批评的历史,是为了总结、整理与继承这方面的遗产,为建设具有中国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关于中国现代文学流派的研究一直是文学界令人关注的一个课题。“文学流派”不仅是作为研究的对象,而且还常常是研究问题的一个角度。这不仅开拓了新文学研究的领域,也深化了新文学研究的层次。最近,由王才路教授编著的《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又把这一研究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3.
通俗文学伴随着影视剧的趋动在中国如火如荼地展开着,但研究通俗文学却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前些日子,我拿到汤哲声先生新著《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流变史》(重庆出版社1999年1月版)时,颇为惊喜,阅读之后更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通俗文学是20世纪初新文学作家登上文坛之后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命名。新文学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学之所以有这样的命名,是为了表明他们所创作的文学是有别于传统文学而具有新的特质的文学。事实上,中国整个20世纪文学也就是新文学与通俗文学双轨发展的。一个世纪以来,新文学因其“新”而受到人们广泛地重…  相似文献   

4.
著名学者朱德发教授的学术新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流派论纲》(以下简称《论纲》)以其宏阔的研究视野,新颖的理论角度和富于创见的文字描述而使方兴未艾的中国现代文学流派研究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论纲》一书的引人注目之处,首先在于编写体例上的大胆创新。作者既不象贾植芳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那样从一个个文学社团流派入手,对每个文学流派从微观上进行具体考察和详细剖析;也不象殷国明先生著的《中国现代文学流派发展史》那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演进的历史描述──王才路《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序谢冕中国现代小说史的研究,近年来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方面的著作也日见增多。但从流派归纳的角度进行文体史总结的尚不多见。王才路这本《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在这方面作出了贡献,因而值得祝贺!这本...  相似文献   

6.
三十年代学子对新文学的研究,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注意了作为社会现象的新文学的历史渊源。他们的看法尽管不尽合理,但毕竟注目于远因和近因了。而五十年代以来的各种新文学史版本,却截然以“五四”为界,勾划了新文学运动三十年(1919至1949)的模样,不免使人有“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突如其来”之感。到七十年代末出版的的几种《中国现代文学史》,又都开始注意了这个问题,但也仅在《绪论》或《导言》中作简要的说明。最近,樊骏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现状,提出了“那些才是我们研究的对象,应该如何理解研究对象的基本性质和历史特征”的问题。(《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考察和思索》,载《中国社会科学》1983.1.)笔者在本文中,试作五四新文学与辛亥革命关系的探讨,旨在从一个侧面说明“应该如何理解研究对象的基本性质和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7.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李雪梅等《中国鼓词文学发展史》,笔者认为有三点是值得进一步商榷的:一是“鼓词”及其“鼓词文学”之概念虽经此书首次提及,但其概念还有待深入讨论之必要;一是如何正确对待“鼓词文本”以及是否等同于“鼓词文学”,这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一是鼓词属于文学与表演艺术的综合范畴,其鼓词文学研究也应当与表演艺术结合起来进行,方为完善。  相似文献   

8.
<正>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现有教师六名,其中教授两名、副教授两名、讲师两名,均为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中国新文学学会等学术团体成员,并担任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一职。其主要研究方向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的个性与风格研究、现代文学流派研究等。九十年代以来,他们主持、参与撰写了《中国新文学发展史》、《鲁迅作品赏析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的话     
开展“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讨” ,其实也就是要对中国从古到今的文学作贯通性的研究。我们相信 ,要将中国文学研究在现有基础上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虽然从五四运动前夕开始 ,中国文学发生了飞跃 ,从而产生了通常所谓的新文学。但那与中国以前的文学并不是截然割裂的存在 ,双方仍然血脉相通。具体地说 ,新文学的形成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文化———包括文学———的推动 ,但正如鲁迅所说 :“新主义宣传者是放火人么 ,也须别人有精神的燃料 ,才会着火 ;是弹琴人么 ,别人的心上也须有弦索 ,才会出声……”(《热风·五…  相似文献   

10.
<正> 五四文学革命初期,为了反对封建旧文学并使新文学适应于新的社会现实,曾经着重介绍和学习了西方近代文学。先驱者们不仅积极翻译欧美各种文学理论,在不少刊物上出这方面的研究专号。(如《小说月报》的“法国文学研究专号”、“拜伦号”、“罗曼罗兰号”,《少年中国》的“法兰西号”,《创造季刊》的“雪莱纪念号”等等)。而且还努力撰写西洋文学史论著。(如周作人的《欧洲文学史》,郑次川的《欧美近代小说史》,王维克的《法国文学史》)。在这种大力倡导和介绍之下,在短短的时期之内,欧美各种文学理论、文艺思潮和文学流派纷至沓来,传入中国。古典主义、  相似文献   

11.
文学思潮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文学思潮的发展流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文学团体、文学流派和文学创作。这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上表现得尤为充分。因而想要了解和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正确理解其作家作品,就必须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来龙去脉有个比较清晰的认识。然而,近70年的中国新文学史,除了李何林先生的《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之外,竟没有一部全面系统的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专著。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缺憾。魏绍馨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年7月第1版,以下简称《思潮史》),以其全新的理论角度,系统深刻地论述了现代文学思潮的演变,填补了这方面的研究空白。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过去由于“左”的思想的影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以史涵论,蕴含着"人"(真人)的评史标准;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以论带史,返观"五四"新文化运动,明确了"志"(感情)的评史标准。这两篇讲稿,虽各有治学路数,但都着眼于新文学的"当下"文坛,从不同方向推进"人"的文学史观。  相似文献   

13.
在进入“名作”的阅读之前,请年轻的朋友们先读读这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文学大师巴金和一个孩子的故事》——这一株“大树”与一棵“苗苗”的故事,同时也是“人(人类)”的“文学”与“人(人类)”的“后代”的故事,是“人的精神”薪火相传的故事。还要请朋友们认真地读一读、想一想这位世纪老人写给你们的小妹妹(或许还有你们自己)的这段话: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当代散文诗,是我国新文学的一个支脉,它的发生、发展和臻于成熟是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同步行进的。尽管散文诗在百草千芳、林林总总的现当代文学园地中算不上一个大的品类,但它也是自成体系的,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作品争芳斗妍,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和创作业绩显示其不容轻视的客观存在。从“五四”文学革命直到现在的七十年间,由最初乍脱离其母体的婴儿成长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它是在与其它文学门类交相融合,彼此渗透,相互竞争中得到发展的。全面地回顾这段长达三分之二个世纪的文体发展史,对于了解散文诗的形态特征、美学本质、形成的轨迹和预测它的走向,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文学大系》首先是中国的“新文学”大系,是确立“新文学”本位观的一次集体行为.“大系”作为后启蒙时代的代表性书系,其意义就在于它坚持并继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主义文化立场,以对新文学成就进行资料性、文献性总结的方式,对那些试图从不同方面否定“五四”新文学、否定启蒙主义文化思想者予以回应.“大系”以“新文学”为主体,站在新文学的立场上对文学史进行分期,从时间观念上对中国文学的秩序进行了新的梳理,并确立了1917年开始的新文学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为了在1930年代证明五四“新文学”的合法性,《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在编纂《文学论争集》时,通过否定“旧文学”来强化其“新文学”立场,但将学衡派这样的现代性矛盾统一体贬为“复古派”,暴露了这种二元对立模式的排他性和策略性,《大系》也因此割裂了自己和传统的联系,窄化了“现代文学”观念,这种遮蔽和重构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茅盾是找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艺理论批评家。在他的一生中,不仅始终关注着新文学运动中各种思潮流派的变革和发展,亲身参加五四以来各个时期的文艺思想战线上的斗争,并且提倡过由“为人生”的文学到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张,积极介绍外国文学思潮流派以促进我国新文学的发展。探讨茅盾对新文学思潮流派的观点,对于研究我国现代文学的思潮流派的发展,总结其中的历史经验,推进社会主义文学事业,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徐盈 《东方论坛》2014,(1):128-128,F0003
正赋是一代之文学,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独特体式。与诗、文相比,其研究相对冷落。文学史著作中除司马相如、班固、张衡等大家的赋作外,对其他赋家少有提及,关于赋体文学的专著也相对较少。关于赋体文学通史,较早的有铃木虎雄《赋史大要》(1942)、马积高《赋史》(1987)、郭维森、许洁《中国辞赋发展史》(1996)等,采取赋文体史的编著方法,但在赋体创作的复杂性等方面研究得并不充分;此外,龚克昌《汉赋研究》(1984)、姜书阁《汉赋通义》(1989)等著作则从汉赋入手,基本完成了汉代赋学体系的构建。在各类赋作研究中,赋学批评研究起步更  相似文献   

19.
江中云 《南都学坛》2006,26(3):67-69
文学流派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尽管具体的流派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作为全面观照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这一当前学界理应关注的诸多问题,如文学流派的类型与划分依据问题、文学流派研究的内涵问题、文学流派研究的拓展与深化问题等,其成果则是寥寥无几。而《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丛书(陈文新主编),则从理论环节、作品分析到整体审美规范的确立等,很适时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为该领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并由此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向更高、更新、更切实际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20.
略论竟陵派“幽深孤峭”的创作宗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流派竞相兴起,晚明的竟陵派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在反对前后七子复古派的同时,为了补正公安派末流“作品内容较为贫乏,风格流于轻俏”(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931页)的偏向,独辟蹊径,提出了从“精神”上取古人的创作宗旨:幽深孤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