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十四行诗是诞生在意大利民间的一种抒情诗体裁,在13世纪形成了严谨的格律和固定的格式.在意失利文艺复兴的影响下,十四行诗传入法、英、德、西诸国,并适应各国语言的特点,产生了不同的变体,使得十四行诗成为一种跨域传播的世界性诗体.十四行诗于20世纪20年代被译介到中国.经过新诗运动先驱们在新诗创格运动中的创作实践,十四行诗演变出多种中国式变体.中国十四行诗延展了新诗的诗行结构,拓宽了新诗的用字规范,丰富了新诗的音韵模式,为建构中国新诗体系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新诗理论批评从诞生起 ,自始至终存在着两对最基本的矛盾 :一是西方现代诗学与中国传统诗学的矛盾 ,二是坚持启蒙救亡与坚持诗歌本体的矛盾。针对第一对矛盾 ,袁可嘉、唐等“九叶”派诗论家继承“五四”以来周作人、梁宗岱、朱自清、穆木天、闻一多、朱光潜等前辈新诗理论批评家融汇中西诗学的理论成果 ,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诗学 ;针对第二矛盾 ,胡适、象征派、现代派、七月诗派等诗论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在此基础上 ,九叶诗派提出了“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求得平衡”的主张。中国现代新诗理论批评正是在不断地寻求妥善解决这两对基本矛盾的实践过程中 ,逐步萌芽、滋长、发展、丰富、深化的  相似文献   

3.
新诗的历史构想,是新诗的写作者和理论家们对新诗在文体特征、具体技术规范等方面的设想、期待和想象.这些构想描绘了新诗的理想形态.尽管关于新诗的构想已经成为历史,而且自身也是千差万别甚至相互对立,但它们对后来的诗歌写作和批评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却至关重要.它们引导和制约着20世纪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同时又作为诗歌批评的重要理论依据和逻辑起点,反过来影响着人们对新诗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穆旦是中国新诗史上的重要诗人,其研究热度近些年来逐渐升高。新时期以来,以两部纪念文集的出版为标志,穆旦研究进入了一个全面拓展的阶段。不过,一方面,令研究者感到困惑的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位优秀的诗人仅仅只能由他的同学、诗友们来撰文评述,这  相似文献   

5.
自由诗与中国新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由诗是中国新诗的主要体式 ,中国新诗的研究和批评经常使用自由诗这个诗体概念 ,却未加以历史和理论的检讨。本文从中国早期自由诗理论的反思出发 ,联系新诗接受自由诗的过程 ,认为中国新诗在语言与形式“求解放”的进程中 ,精神与内容的考虑显然优先于美学的考虑 ,存在着把自由诗浪漫化和简单化的现象。自由诗有存在的合理性 ,但它仍应遵循诗歌运用语言的基本规律 ,不宜将自由诗看成新诗的至尊形式 ,以至于代替其它形式的探索。必须打破“新诗应该是自由诗”的绝对观念 ,形成格律诗和自由诗并存、对话与互动的诗歌生态 ,以便在诗歌内部形成竞争机制和参照体系 ,获得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新诗诞生不久,辑录新诗作品的选本就出现了,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不同类型的选本以自己的方式推进了新诗发展,参与了新诗历史的建构,但长期以来这方面的研究未受到重视。本文认为,选本与新诗发展关系研究的路径主要有三,一是统计研究不同时期的选本辑录诗人诗作的情况,二是分析不同选本引领新诗历史走向之特征,三是考察研究选本如何参与塑造经典诗人、诗作的情况。通过选本与新诗历史关系的研究,可以推进对新诗发展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这条江,虽然半涸了,还叫汩罗,这里的人,也许还与当初一样 ——朱湘:《十四行意体(二一)》 对中国现代新诗的深层审美形态作一认真的审视,我们就不能不再一次感受到原型批评在诗歌研究中所产生的那种鞭辟入里的效果。正如较早把这一批评模式运用于中西诗歌比较的叶维廉先生所说:“当我们回顾不同文化系统中文学史的发展时,我们常常发现,存在事物与观、感所得的心象之间,心象与表达之间,表达与接受(即读者的观、感、心象)之间存在着许多差距……每一种历史文化语言提供了根源性不同的观、感和表达的特色,这一个互相的认可,正应该作为重新考虑批评理论的解构和再构的主要途径。”不过,我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指出的是,“每一种历史文化语言提供的不同的观、感和表达特色”也存在着不同的形态、类型,所谓“原型”、“模子”实际上就是由诸种历史形态所构成的民族思维系统。  相似文献   

8.
9.
"学堂乐歌"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贡献:一、对长期流行的偏狭的"新诗"观念提出质疑,认为"新诗"至少应当包括自由诗和新声诗两大类别。二、提出并论证了作为新声诗创作第一浪潮的"学堂乐歌"是中国"新诗"历史的开端。三、简要地论述了学堂乐歌的思想、艺术成就并选择、评析了它的作家和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诗现代化研究笔谈中国新诗伴随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步覆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在它即将跨进21世纪门槛的时候,总结其过去,正视其现实,展望其未来,都是非常必要和十分有意义的。我们这组笔谈,围绕“中国新诗现代化”问题进行探讨,以就教于学界同仁。参加这组...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新诗在其三十年壮阔而曲折的流程中,九叶诗派是其涌起的最后一个活泼泼的浪头。这个由九位青年诗人汇成的短暂的浪头既没有翻卷云天的阵势,也没有汪洋恣肆的气魄,却是左奔右突、千回百转的中国新诗发展长河的一个有力的收束与凝聚。这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中国新诗为什么会以九叶诗派的出现作为阶段性的历史界标?九叶诗派何以能担当并如何完成此历史责任?这是九叶诗派研究中一个重要的但过去常被忽略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马健 《理论界》2009,(4):136-137
中国艺术品国际贸易的历史悠久。早在唐代,中国就形成了两条重要的瓷器对外贸易之路。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和贸易壁垒的逐渐减少,艺术品国际贸易的贸易额和重要性都在与日俱增。就中国艺术品国际贸易的现状而言,中国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即出超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两个方面探讨了十四行诗与二十世纪中国新诗的关系。阐释了十四行体诗在新诗史上的发展简况 ,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 )试验、发展期 (1 92 0—— 1 93 7年 ) ;(二 )成熟期 (1 93 7—— 1 949) ;(三 )潜流徘徊——平稳发展期 (建国至今 )。中国新诗的格律建设与十四行的中国化 ,主要从节奏、韵式与结构两大方面探讨十四行与二十世纪中国新诗格律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诗的生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除了传统所谓的“中外诗歌交流”,除了像胡适、周氏弟兄等人的尝试的热情之外,现代传播所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绝对是不可忽视的。它为诗歌提供了新的表现空间,塑造了新诗的表意方式和美学特征。作为文学之一种,新诗全面参与了现代中国的社会文化进程,也属于整个现代中国文化、思想建构的重要部分。而且,在中国文学从古典到现代转化过程中,诗歌本身就是变化最为剧烈的文学类型,它理应对社会变动带来的刺激作出最为新鲜和强劲的反应。大众传媒的兴起恰恰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最为重要和鲜…  相似文献   

15.
诗歌作为心灵的艺术 ,在几千年的古代中国 ,一直倍受重视 ,在诸种文体中 ,诗是发展得最为充分的一个文体。中国传统文体历来以诗为中心 ,诗是最显赫的文体 ,诗的显赫 ,甚至于使白话小说和戏曲等文体长期处于不被认可的卑微地位。诗的显赫 ,也使一切非诗文体无不被诗所笼罩 ,无不透射出诗性的光辉。诗在古代之所以如此发达 ,一直居于文学的正宗地位 ,是因为在以农业经济为主导的古代社会 ,经济的落后 ,物质的匮乏 ,使人们注重从精神上求生存 ,注重修身养性 ,所以“不学诗 ,无以言”、“以诗名世” ,等等 ,成为人们的普遍观念。加之诗歌以抒情…  相似文献   

16.
一、新诗诗体学建设的历史回顾在新诗史上,诗人的秩序与自由及文体自觉与文体创造、诗体的破坏与建设及诗体的自由化与格律化等矛盾尖锐,一直存在新诗是否需要诗体,特别是定型诗体的"诗体之争",即自由诗派与格律诗派之争。"中国新诗将近80年的艺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研究是源自于西方尤其是美国社会科学界形成的有关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诸方面的多学科研究。当代中国研究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它的形成和形态演变是西方有关理论和研究范式与中国不断开放发展的社会现实互动的结果,当前它已经成为包括诸多学科和中外学者参与的有关中国社会变迁与发展的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8.
王先明 《晋阳学刊》2004,1(1):39-43
近百年间,每当历史学处于时代性转折的关键时期,社会史都是人们作为标领学术转向的旗帜,作为推陈出新的一个最重要的历史趋向。尽管如此,仍然存在着须认真反思的几个问题:第一,研究视角与研究理念尚有待扩展;第二,学科之间理论体系还须整合;第三,宏观研究与专题研究的相关性与相融性还有欠缺。因此,中国社会史学的新突破,并不仅仅取决于专题研究的开拓,更取决于宏观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规范化的社会学研究要考虑到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三个部分:社会行动是研究对象;社会行动背后的物质和观念的利益根源,以及行动的外在条件因素和内在动机意义,构成了研究者解释和说明社会现象的主要内容;而各有所长的定量和定性两种研究方式相结合,则有助于达到社会学研究的目的.本文以社会学规范性研究方法为参照,对中国社会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反思性思考,以期对进一步增强中国社会学的学术意识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0.
曹大为 《学术界》2003,(2):149-156
20 0 1年 2月深圳市委宣传部发起了题为“青春与古老对话”的全国范围内青少年掌握史学知识状况的调查。本文对这个调查的问卷设计的思想与得失提出了看法 ,对研究报告进行了评价与商榷 ,肯定了这次活动的重要意义 ,也指出其问题与不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