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李光摩 《学术研究》2012,(6):139-144
陈寅恪《桃花源记旁证》提出了对《桃花源记》颇为出人意表的解释,引起唐长孺等学者的质疑。由于质疑者不理解陈寅恪的论证方法及立意所在,因而论辩双方并没有形成真正的交集,基本上是各说各话。事实上,桃花源的原型在江南抑或西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因桃花源而兴起的关于坞堡的历史想象与现实寄托。《桃花源记旁证》一文意在借鉴历史上西北坞堡之经验,考古证今,化虚为实,在20世纪30年代民族危亡之关头,提示国人在西北地区创立现实版的桃花源,藉以保存种族及文化,以为民族复兴之根基。从某种意义上说,《桃花源记旁证》就是陈寅恪的一篇政论。  相似文献   

2.
《夏洛的网》用温情和善良向我们诠释了温柔的力量和坚韧的精神,阐释了人性的伟大与崇高。在这篇美丽的童话故事里,作者为我们珍藏着一份对生命意义和生命成长的赞美与眷恋。这是对人类诗意生活的回眸一瞥,也让我们在时空之外发出对人的生存价值的拷问。夏洛的善良和美德,正是这种救世精神和民族大爱的体现。作者以夏洛这一美的艺术形象展现出温情的道德感化和人道主义的关怀,这是对人类现实社会的一种道德救赎,更是理想社会的道德想象。  相似文献   

3.
从生态美学的角度解读《桃花源记》,发现《桃花源记》从创作意图上讲,呈现出陶渊明在疲惫与憔悴身后,心灵中所渴望的自然与和谐之美,是作者追求自我身心和谐的表现《;桃花源记》?还表现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艺术形象的动态存在的描述王汶成艺术形象的存在是一种动态的存在,具体他说,就是从创作方式、到作品方式、再到交流方式的存在。从生活物象到作者心象的创作存在方式创作方式是艺术形象最初的存在方式,它反映了作者对艺术形象的孕育和塑造过程。毫无疑问,作者是艺术形...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包括诗,下同),前人曾作过许多研究,都认为《桃花源记》里所描绘的社会是空想的乌托邦。其实,《桃花源记》所描绘的那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的美好的社会生活图景,并非作者的凭空虚拟,也不是幻想的再创造,而是切切实实的当时居住在武陵地区的苗族社会的写真。  相似文献   

6.
陈炳熙 《东岳论丛》2003,24(5):99-103
《聊斋志异》中的爱情描写是感人的,精彩的。这是因为:作者既忠实于当时的现实,又不自然主义地被那个时代的现实困住,它有现实的厚实基础,又有理想的闪光;同时,作者写作时所具有的炽热的激情、丰富的想象、以及高超传神的细节描写的能力等等,都使《聊斋志异》在爱情描写方面达到了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及诗,下同),在刊物上多年不被提及了。“四人帮”倒台后,人们又提起它。但是到底应该如何评价这篇作品,从近年来发表的几篇文章来看,仍有分歧。本文仅就《桃花源记》的产生和它的社会意义及其对后代影响等问题,做一点探讨。 (一) 《桃花源记》尽管用浪漫主义手法写了一个世上乌有的桃花源,但实际上它是东晋现实的产物。东晋王朝在失陷了中原,偏安江左后,腐朽的统治阶级集团不顾人民死活,仍在进  相似文献   

8.
王俊德 《理论界》2012,(3):123-124
对于人性善恶的揭示,一直是不同时代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莎翁的《李尔王》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通过李尔这一艺术形象从恶到善的人性蜕变,体现了不公平的社会和作恶多端的人类所带来的一系列灾难与黑暗的现实的同时,也形象地揭示了对于精神的超越才是人生的终极意义,不仅在真实的历史现实中呼唤人性的回归,同时突显了莎士比亚对于"人性善恶"这个永恒命题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9.
北宋文人苏东坡在评论盛唐诗人王维的诗、画时曾这样说:“味摩谓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话之画,画中有诗。”这个十分精当的评论也适用于富有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便是这样的情景俱佳的作品。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和刘宋初期,这是个大动乱的时代。东晋与十六国的共峙,南北朝的对立,使人民在战乱和压迫剥削的双重磨难下挣扎。《桃花源记》正是作者和人民痛恨这个时代的产物。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族家庭,他的青年时代也曾有过“济苍生”的壮志。在《拟古》诗里,他说:“少年壮且厉,抚剑独行游。”在《杂诗》里,他…  相似文献   

10.
艺术形象和社会生活——再谈源于生活和高于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本文拟从艺术形象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去探讨源于生活和高于生活这两种理论的区别,进而说明高于生活理论——本文亦称高于说,在方法和观点方面存在的某些问题。关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文艺与生活关系问题的著名论述,笔者已在《谈源于生活和高于生活》(载《江淮论坛》一九八二年第二期)一文中有所论及。该文认为《讲话》中关于文艺源于生活的论述是唯物主义美学的基石,它决无机械唯物论之嫌,更不能把它和自然主义无故地联系在一起;又认为《讲话》中有六个“更”的那一段话,联系上下文看,它的意思是把文艺作品和实际生活两者对读者(“人民”)的不同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相比较,就前者说,主要是作者的认识起作用,就后者  相似文献   

11.
(一) 如同任何艺术创作的过程都是想象的过程一样,任何艺术欣赏的过程,也都是想象的过程。我们把前一种想象称之为创作想象,后一种想象叫作欣赏想象。没有欣赏想象,也就谈不到真正的艺术欣赏。因为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不同于生活中的形象。大家知道,生活中的形象是艺术形象的根源,前者是客观的、个别的,后者则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一般和个别的统一。艺术形象的塑造,不管多么成功,但在直观性、生动性、广阔性、连贯性、完整性和多样性方面,都是不能与生活形象相比拟的。正因如此,人们在欣赏艺术形象的时候,总要根据作品的“规定情境”,根据自己对生活的回顾,加进某种想象。被马克思称为“伟大的俄国学者和批评家”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曾对生活形象和艺术形象的感受作过如下的比较:“当我们观察现实的时候,它好象一种完全独立的东西,独自地吸引我们注意,难得让我们有想到我们的主观世界、我们的过去的可能。但当我们看一件艺术作品的时候,我们就有主观的回忆的完全自由,而且艺术作品通常都是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究竟应在何处?前人有影响的说法有三;一说在武陵(今之湖南桃源县境),一说即柴桑庐山的康王谷(又名楚王谷,今江西星子县境),一说在北方的弘农或上洛。笔者认为庐山康王谷说是正确的。持“武陵”说者,仅凭《桃花源记》中有“武陵人捕鱼为业”之句,就硬说桃花源在湖南武陵,并进而以武陵境有桃源县,说桃花源就在桃源县。其实,桃源县初置于赵宋时代,由隋武陵县改称,距陶渊明写作《桃花源记》晚数百年之久。至于《桃花源记》中所称的“武陵人”,本是暗指陶渊明自  相似文献   

13.
如何评价孔著《桃花扇》的艺术形象和它的结尾,这是正确评价《桃花扇》的两个重要问题。这不仅涉及一部作品的评价,而且涉及文学评论、特别是古典文学批评的若干问题。十几年前,学术界曾为此有过一场争论。现在继续进行探讨,也还是很有意义的。一任何作家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都服从作者统一的艺术构思,服从作者所要抒发的那种思想感情。孔尚任正是按照自己的需要,在《桃花扇》中成功地塑造了侯方域这一艺术形象。然而有人在评价侯方域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时,却撇开人物形象本身的思想意义,去探究孔尚任的所谓“难言之隐”。认  相似文献   

14.
廖少云是北大荒沃土培育出来的儿童文学作家。仅从《想变成云朵的绵羊》和《彩虹》两篇作品,很见作者的功力。作品告诉人们:在善意的想象中学会坚强,并保持住那份美好和未来的憧憬。作者植根在肥沃的生活土壤中,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习惯的解释,是把诗中的洞天仙境,讲成作者追求的另一个美好世界,是用来和丑恶的现实作对比的。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介绍李白时说:“他曾凭借想象,描写幻梦中的天姥山,展现了雄奇瑰丽的神仙世界,表现了他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普及读物”《唐诗选注》也说:“作者通过对他所想象的名山胜景的向往,表现了鄙弃当时封建社会的丑恶现实的思想。”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金  相似文献   

16.
李光摩 《学术研究》2023,(11):162-169
《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思想差异,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桃花源。《桃花源记》对应的是仙境桃源,它是陶渊明根据当时社会传说故事润色而成,体现的是当时一般社会大众的道教信仰,即追求洞天福地、长生久视的思想;而《桃花源诗》则对一般社会大众的道教信仰提出了批评,它展现的人间桃源是一种带有复古倾向的羲皇之想。这才是陶渊明所欲表达的。《桃花源诗》与《桃花源记》共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文本——《桃花源记并诗》。这既是一次文体的创新,也是一次思想的对话。  相似文献   

17.
《魔合罗》、《朱砂担》、《盆儿鬼》、《生金阁》不是命运悲剧,剧中好人遭难的悲剧是社会现实造成的,作者在直面现实,暴露黑暗的同时,又很无奈地用定命论解释悲剧的根源。在剧中,作者借助因果报应法则和团圆的结局实现和强化惩恶扬善的教化功能,弥补现实人生的缺憾。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一向被誉为文学长廊中的艺术珍品,一千五百余年来,对其寓意或褒或贬,争论不休.一是"小国寡民"说,认为陶渊明所描写的"桃源"社会是老子复古倒退思想的图解.一是"乌托邦"说,认为陶渊明描写了一个极乐的"大同世界",代表着人类的一种理想和追求.我认为:《桃花源诗并记》是作者针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而主观构想的一种幻境社  相似文献   

19.
《庄子》是一部哲学著作,同时又是一部历代传诵的文学著作,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之一,是作者将自己丰富浓烈的情感贯注到论辨散文的写作之中。本文从《庄子》中对理想人物无比崇敬之情及对黑暗社会现实无比愤恨之情两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庄子散文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20.
《金瓶梅》成书问世,至今约四百年。此书作者富于开拓精神,具有敏锐的观察感受能力,是曹雪芹之前的一位伟大的小说艺术革新家。此书指斥时事,暴露明代后期的黑暗现实,刻画较为复杂的人物性格,描摹世态,见其炎凉,被称为四大奇书之最。作者化名兰陵笑笑生,隐去真实姓名。作者到底是谁,三四百年来,众说纷纭,迄无定论。介绍诸说,以供参考。 1.王世贞说与王世贞门人说。在《金瓶梅》传抄阶段,屠本畯云:“王大司寇凤洲先生家藏全书,今已失散”(《觞政》跋语)。谢肇淛云:“唯弇州家藏者最为完好。”(《金瓶梅跋》)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