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莹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5(6):29-33
张爱玲的文字是意象式文字 ,她擅用华美凄艳的古典意象构筑自己笔下的“荒凉之域”。本文抽取其中的月亮、镜子、绣花鞋三个意象为代表 ,分析意象在张氏作品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对形成其艺术成就的突出贡献。在这些古典味极浓的意象中 ,蕴含着一个现代人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中西方意象理论都关注客体形象和头脑中的形象之间的联系,以及对二者起着桥梁作用的语言。中西方文学意象都要传达特定意义,通过现存的事物来表达隐藏的含义,通过客体意象为主观情感找到出口。 相似文献
3.
朱寿兴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4)
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文学语言,文学意象和审美的关系。文章阐述了如下几点:意象可以分为一般意象、观赏性审美意象和创造性审美意象。从创造性审美意象到艺术形象、艺术意境的产生,可视为从生活到创作的内在脉络;文学创作不是要把饱含感情的创造性审美意象转化为概念的堆砌,而是要用一系列概念去表现创造性审美意象;语言作为文学这一艺术样式的媒介,有其独特的优长与局限;在文学创作中,表现的意象和意象的表现的纷繁复杂和千变万化,为其塑造形象、创造意境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广阔境域,但也增添了其媒介运用的难度;语言的艺术需要艺术的语言,文学意象的酝酿和文学语言的提炼是相辅相成、同等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刘俐俐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13-121,160
张爱玲小说可概括为隐喻性小说,这是张爱玲继承融诗歌小说为一体的中国文学整体传统的独特创造,可视为中国文学传统发展延续至现代的产物,即张爱玲从说书体小说汲取说与听的审美思想及叙述精华,并从诗歌中汲取"诗言志"、"诗缘情"的抒情及注重喻说的诗性传统,将两者水乳交融地合成为隐喻性小说。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点,受众广泛、被广泛改编为影视和舞台剧以及经典化程度高等现象,均可从中得到很好的解释。张爱玲对于中国文学的贡献就在于创造了隐喻性小说这一小说类型,藉此可生成隐喻性小说诗学。 相似文献
5.
林盛禹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7-70
镜子是古代女子闺中之物,在骚人墨客的笔下,呈现出多彩多姿的审美情思。宋词中出现的大量镜子的意象,其审美指向大多都蕴含着光阴流逝、容貌随时间逝去而衰老的无奈、深闺生活的百无聊赖及思念他人时彷徨的心境等细腻的感情。宋词中的镜子意象,一方面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境况及词人敏感细腻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宋代的文化光辉。 相似文献
6.
卫华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2(5):63-67
20世纪东西方影视文学中塑造了许多经典的“火车”意象,其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视之为善的呈现,即将火车作为现代文明的美好想象;另一类则视之为恶的符
号,即邪恶的象征物。这种反差十分矛盾,却也很有张力。20世纪影视作品中的“火车”意象,表现了国人面对以“火车”为代表的现代性力量冲击的体悟、对现代化追求的憧憬
与焦虑以及对现代文明的复杂想象。 相似文献
7.
象征主义在现代小说中的渗透与运用深入而具体.借助于象征强化和升华文本题旨的表达,凭借象征的艺术暗示性和隐藏性间接烘托文本的深层意蕴是象征技巧的基本艺术功能.这在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中均有充分的体现.张爱玲笔下的月亮作为一种文学意象与人物及作品情感紧密结合,有着典型的象征意义,其中刻画最突出的是她对蚀月意象的创造,并以作品《金锁记》中刻画最为出色. 相似文献
8.
黄冬颖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13,(12):115-117
《桃花扇》是清人孔尚任的传奇佳作,它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观朝政得失、文人聚散。反映了明末残酷激烈的政治斗争和弘光小王朝的兴亡历史。在这部剧中,桃花扇作为侯李定情的标志、离合的象征以及历史的见证贯穿全剧。同时,桃花扇以一个复合的主题意象出现,具有深刻的内涵,它在剧中的作用和含义与比兴等诗学传统具有深层联系。 相似文献
9.
李春风 《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54-56
在劳伦斯的作品里,月亮的意象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月亮是美好的大自然代表;是美丽、高贵的女性象征,能很好地表现出劳伦斯式的主题——性爱主题;最重要的,它是女权主义胜利的象征。从他的几部作品来探索月亮的意象以及其所反映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毕宝魁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6(1):26-30
唐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创造了后世难以为继的繁荣。唐代文学是经过数百年艺术创作经验积累后的一次大释放 ,是对前代文学传统的最佳继承 ,并为后世提供了典范。继承是根基 ,创新是生命 ,只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才能创造出新的辉煌。这是新世纪学术界及文学家应当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世纪末中国文学在摆脱了政治意识形态的压抑与束缚之后,却在"现代性"的理论镜像里作着无望的自 我救赎,这本身是一个值得反思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阿牛木支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8
在凉山彝族民间文艺里,月亮意象承载着彝族历史文化记忆,是彝族生命情感和审美情感的凝聚之物,表达了彝族先民
的生存智慧与奉献精神。从凉山彝族民间文艺对月亮文化的追溯、重铸和延展三个部分,探讨月亮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时
代性,厘清凉山彝族月亮意象的文化内涵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3.
牛明明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73-75,83
意象是文学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月亮情结在中国文学和民俗中普遍存在.且在华夏民族心理中被一贯认同。月亮意象在古典诗歌中表现为乡思、别离、隐逸、幽怨、闲愁、相思等六种主要类型。探讨古典诗歌中的月亮意象将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古典诗歌的内涵和意义,也有助于加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向心力。 相似文献
14.
刘雅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12-115
先秦文学中的沐浴意象纷繁复杂,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神话.羲和、常羲为太阳和月亮洗浴的神话充满了浪漫色彩和大胆的想象.沐浴是人神交往过程中的重要准备,表达的是对神灵的崇敬.沐浴又是两性交往的契机和纽带,表达的是爱的需要.先秦文学中的沐浴意象,往往涉及洁与秽、净与垢的纠结.有的人物通过沐浴去垢还净,抛舍人生和社会的尘埃;有的人物则在沐浴过程中体现出洁与秽、净与垢的错杂缠绕. 相似文献
15.
“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禅宗兴起之后,禅学与诗学相互渗透而走向一体化,诗歌由于禅宗而多了一些哲理的情趣和禅悟的启迪,禅宗由于诗歌也多了一些情感的韵味和审美的情怀.月意象在诗禅文化的融合过程中,营造出了一种新的禅境与诗境.禅宗可以借月喻指禅宗的佛性、佛身和圆通之境,月意象在禅诗中可以借助佛理玄机的诗意表达增强诗的审美意蕴,禅宗思想的美学精神深化了咏月诗的情感内涵.月意象在诗境与禅境的相互交融中达到了物我同一的审美观照,为中国古典文化增添了新的神韵. 相似文献
16.
傅惠敏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4):78-81
以"交易"为主线,分析和归纳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资产阶级形象系列,在与贵族地主系列形象的比较中,得出其共性与个性特征.从而彰显资产阶级形象系列在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应有地位,为俄国文学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伍辉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5):109-112
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是一国文学中对异国形象的塑造和描述。一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通常具有乌托邦色彩或意识形态色彩。我们以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视角对英国文学中乌托邦类型的中国形象加以剖析,透视英国作为中国形象的塑造者的心理动机、现实需求和深层的文化结构,阐释乌托邦类型的中国形象所具有的寄托希望、质疑现实以及颠覆现存秩序的功能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GAO Qi-fang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白族民歌中月亮这一特殊形象具有鲜明的意象性,这一意象在白族民歌中的频繁出现有其自身和外在的原因。月亮意象在白族民歌中具有其他意象不可替代的特定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皇甫风平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1,30(6):83-86
农民英雄人物的塑造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中国文学中心事件之一。这种形象塑造的方式是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1958年之后的文学形象的塑造已经上升为重要的国家意识形态。规范要求农民英雄人物必须“放在矛盾的主导地位”,必须写成“进攻的性格”,是“叱咤风云”的形象。农民英雄人物的塑造存在着严重的“神化”倾向。 相似文献
20.
程敏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22(4):79-81
知识分子阶层思想具有复杂性,又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时代内涵。阅读知识分子形象可以了解历史、文化和时代。新时期以来,学院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经历了较大的变化,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危机,也揭示了人类在现代生活中灵与肉分裂的危机。这些小说虽然表现出批判的勇气和尖锐,但思想深度稍显不足,通俗有余而优雅不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