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扭曲的宏观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流向大城市,但是,城市管理制度仍然沿袭传统的二元户籍和二元劳动力市场制度,扭曲了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通过被扭曲价格流入相关城市部门。本文通过收集1980年至2011年的数据并进行处理,构建了价格扭曲的宏观因素计量模型,运用VECM模型实证研究得出:农民实际人均收入是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扭曲的首要因素;城镇居民实际工资是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扭曲的次要因素;劳动力总量供给过剩对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扭曲有重要影响。运用变系数半参数方法分析数据显示,工资扭曲对城镇部门收入的影响具有流变性。  相似文献   

2.
张园 《人口与经济》2012,(Z1):119-120
企业集团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而产生的一种创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是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由众多企业法人共同组成的联合体,包括集团公司(母公司)、分公司、子公司及相关企业。企业集团这种组织结构,能够将生产力有机联系在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以异地化转移的城镇化模式已暴露出众多的问题,这种以人口非家庭式迁移和异地转移为主要特点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必须予以改变。通过对中国第三条农村城镇化道路进行探索可知,以企业战略推动的统筹发展型就地城镇化模式能够弥补前两条道路的不足,可以实现整村、全家同步转移,农民到市民一步的转换,具有多元正效应。在就地转移的第三条道路中,个体的搜寻成本、心理成本、交通成本和住房成本明显低于第二条道路中相应的成本,而生活成本和学习成本则相差不大。将个体劳动供给经典模型进行扩展可知,当工作时间相同时,第三条道路的劳动者个体拥有较高的实际收入和效用水平;从家庭效用模型中也可发现,家庭部门愿意提供的就地转移劳动数量要多于异地转移劳动数量,其更倾向于第三条道路下的就地转移方式。  相似文献   

4.
总结用工荒的基本特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企业和政府联手应对用工荒的对策。认为企业要通过机械化和自动化降低用工依赖、提高效率和向低成本地区转移来化解用工高成本,变革企业管理减少员工流失。政府要通过加快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用工供给、推动农民工与市民在住房保障等方面平权、优化农民工就业服务和劳动力市场建设、构建少取多予的财税扶持等措施,帮助企业应对用工荒,实现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5.
任何国家在其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过程。中国作为一农业大国,其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过程将更是引人注目。本文将从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背景入手,分析其特征,探究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寻求解决办法,以促进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在全国属于典型的欠发达地区 ,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①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 ;②经济发展慢 ,特别是乡镇企业不发达 ;③一系列限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转移农村过剩劳动力是解决甘肃省农村发展问题的突破口 ,而当前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又给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了压力和动力。在这种形势下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应采取市场主导与政府指导、农村劳动力开发与城镇非农产业发展、向小城镇就近转移与区际转移的“三结合”加速转移模式。  相似文献   

7.
现有研究更多关注婚姻转移支付对父母消费的挤出作用,对父母生活满意度影响的讨论还不够深入。本研究利用44579份婚约财产纠纷判决书整理的婚姻支付数据和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有序Logit模型、反事实估计等方法,描述婚姻转移支付的基本事实,分析其影响父母生活满意度的礼物效应和挤出效应。主要结论有:(1)婚姻转移支付是大额代际财富转移。(2)婚姻支付的收支结构分析表明,婚嫁双方父母都是净支出方,婚姻转移支付是父母赠与新婚子女的礼物。(3)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支持礼物效应。婚姻转移支付通过改善父子关系满意度从而提高父母生活满意度。婚姻转移支付是父母最大化满意度的行为选择,礼物效应有助于解释为何父母对新婚子女转移了大额财富。(4)没有发现婚姻转移支付挤出父母消费从而降低其满意度的因果证据。  相似文献   

8.
"民工荒"的成因及其治理:一个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刘根荣 《人口研究》2006,30(6):47-54
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向城市转移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以往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基于"哈里斯-托达罗"模型,是对劳动力转移机制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缺乏对劳动力流动的微观经济学分析.而本文利用成本、收益、效用函数等基本微观经济学工具对劳动力流动机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劳动力流动受风险、能力、成本三重约束的阻力模型,从空间阻力、信息阻力、能力阻力、风险阻力、价格阻力、政策阻力、心理阻力等七方面阐释当前"民工荒"的微观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之一。运用嵌入性理论作为研究视角,基于CLDS2016的数据,通过认知嵌入、文化嵌入、技术嵌入、结构嵌入和政治嵌入的分析框架,采用多项Logit方程模型探索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控制了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经济状况等因素后,认知嵌入、文化嵌入、技术嵌入、结构嵌入和政治嵌入均对劳动力就地转移有显著影响。其中农业生产经历、传统共识、社会保障、价值观、宗教信仰和朋友数量对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有显著负影响;现代基本生活技能、当地企业数量、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技术培训、学历和地势对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有显著的正影响;相对于其他因素,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现代基本生活技能在就地转移中影响更大。另外,在个人特征中,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影响非常显著;与对全体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影响不同的是技术培训对回流劳动力就地转移有显著的负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美国健康与退休研究数据和多种计量方法研究代际财富转移、时间转移与中老年女性劳动力供给之间的关系,以及代际转移在子女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中老年女性更可能通过参加工作来对子女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在保持其原有工作量的条件下,牺牲闲暇时间照顾孙子女。此外,与儿子相比,她们更可能向女儿提供财富和时间转移;与继子女相比,则倾向于向亲生子女进行转移。  相似文献   

11.
关于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十年来,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虽然引起了经济理论界和实际部门的高度重视,但对此问题的研究还不能说已很充分。有鉴于此,笔者拟就转移研究的立论基础,转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转移中城乡就业的统筹等问题进一步谈些看法。 一、转移研究的立论基础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国内研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专家和学者几乎人人暗含的立论基础,在国外发展经济学中也并不鲜为人知。这样立论显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存在有失偏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已达成共识,衰退矿区富余人员转移是解决“四矿(矿工、矿山、矿业、矿城)”问题的关键。本文借鉴一般产业人员转移经验,兼顾煤炭行业和煤炭工人特点和比较优势,提出煤炭衰退矿区人员转移的六大路径,并以衰退矿区实践证明其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3.
以ICF理论框架的交互影响理念为依据,从多维度视角构建了失能测度指标体系。首先,通过赋值法,得到多维度下的失能总分,依据得分将其划分为重度失能、偏重度失能、中度失能、轻度失能及健康五种功能状态,构造死亡概率模型及失能状态转移概率模型,结果显示,失能分级标准是可靠的。其次,利用CLHLS数据库2011年及2014年追踪调查数据,通过构造多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实证测算了多状态失能转移概率;借助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估算了中国65岁及以上失能人口规模、各状态维持时间及预期寿命等。结果显示,初始健康的老人三年期转移概率维持在健康的概率最高,其死亡率也最低;而初始状态为重度失能的老人死亡率最高,其维持重度失能及转移到偏重度等失能状态的概率也最高。研究结论表明,直接依据数据的失能状态转移概率测算比建模估计要准确;基于多状态转移概率矩阵评估的失能规模、预期寿命等均比已有分级测度结果可靠性更高。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由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科学含义的误解,加上政策偏差,导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不足和过度转移。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实际上是结构性过剩。解决结构性过剩必须调整经济发展重点,给予进城农民“市民待遇”,赋予农村企业和市民“农民待遇”,并进行土地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5.
Arrow(1963)提出了经典的医疗保险不确定性理论之后.医疗保险不确定性引起的道德风险引发各方的关注和研究。其中Pauly对于道德风险引起福利效用损失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其在假定医疗消费不会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基础上进行研究,这与实际情况并不一致。本文在假定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一定关联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医疗保险道德风险引起的价格效用和收入转移效用对消费量的影响.且测度出道德风险的引致福利效用损失程度比Hicksian需求下福利损失水平小的多。最后本文提出用四个参数对社会福利效用损失进行适当估计.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山东省淄博、济南两市为例,对比分析了组群式与单核心城市地域农业人口在转移成本、转移强度、转移产业结构、转移型式等方面的差异,并探讨了其形成机制,提出了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有关的文章和论述不胜枚举,但大多数文章侧重于定性地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类型、特征和在一些简单假设下,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缺乏系统的定量的分析。本文试图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考虑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因素,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仿真模型,研究了三种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技术与管理技能在企业经营和经济发展中作用的日趋提高,20世纪90年代经济学界出现了一种新的企业权力转移论,认为在知识型企业中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应该居于主导地位,甚至劳动雇用资本的企业治理结构更具合理性。一般的经济理论与以美国风险投资运作为实例的分析表明,上述说法既缺乏合理的逻辑依据,也不符合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对人力资本所有者在知识型企业中的地位应作出科学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利用浙江省6县市企业职工的调研数据,分析了人口特征和劳动关系特征对劳动者获得企业提供的培训机会的影响。主要结论是:农村转移劳动力获得企业培训的概率比城市劳动者低5.8个百分点;计量分析的结果表明农村转移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低、劳动合同的签约率较低、从事的主要工作岗位是一般员工是造成城乡劳动者获得培训差异的主要原因。文章认为,在短期应通过劳动合同保证雇佣关系的稳定性,在长期应该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才能逐步消除城乡劳动者在获得职业培训机会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劳动力是经济活动中最活跃、也最易直接表现的要素,它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分布即构成了其产业结构特征。因而,劳动力转移就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心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受到两方面的制约:一是农业劳动力的供给状况,即可以从农业各层次中转出的数量;另一方面是非农产业的需求,它决定着转移的方向和可实现转移的数量。合理的转移应使两方面达到协调。笔者结合在北京郊区顺义县的工作,对劳动力转移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