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关于增强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参与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成员最普遍的行为。目前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冷漠,不能积极参与国家政权。本文主要从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意识不高的原因,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2.
政治参与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成员最普遍的行为.目前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冷漠,不能积极参与国家政权.本文主要从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意识不高的原因,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3.
“政治参与”概念辨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政治参与是当代政治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大课题.然而,目前国内外政治学界对"政治参与"概念却未能形成一个较为一致的定义.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学者有代表性定义的基础上,将"政治参与"定义为公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非职业行为,并对这一定义作出详细的说明.作者认为,在政治参与概念界定时需要着重考虑四个方面的问题,即主体是否包括职业政治人士,是否包括动员参与,是否包括非法手段,是否包括心理和态度.  相似文献   

4.
杨萍 《东岳论丛》2014,(4):138-142
在网络化时代,由于网络具有诸多的技术优势以及在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利用网络表达自己政治需求的社会成员不断增多,网络政治参与已成为一种全新的政治行为。与传统政治参与方式相比,网络政治参与不仅具有独特的特征与鲜明的形态,而且呈现出政治疏通、政治提效、政治监督和政治民主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浙江中部地区实证调查所得数据,定量分析了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的主客观因素,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特别分析了社会地位、政治心理和政治参与之间的多重因果路径。分析发现:政治心理因素对公民政治参与具有重要影响,性别、收入、是否受高等教育对参与公共事务具有重要影响,户口对参与投票有重要影响,职业分层对参与竞选具有重要影响;社会地位对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参与投票和参与竞选具有负向直接效应,又通过政治效能和政治关心习惯的中介效应对政治参与行为产生正向间接效应,且间接效应和直接效应相互遮盖,使社会地位对政治参与的总效应不再具有统计解释力;政治民主知识对政治参与不存在直接效应,而是通过政治效能和政治习惯的中介作用对政治参与行为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扩大公民政治参与中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参与作为现代政治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公民试图影响政治系统决策和执行的活动或行为。政治参与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当前中国公民政治参与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我们要努力克服这些不足。  相似文献   

7.
非公企业主参与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产生的一个新生事物,作为当前我国政治参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必将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其政治参与行为的发生直接源于其政治参与的内在本能和外部需要。由于目前我国非公企业主群体发展参差不齐,阶层内部分化较大,不同的发展状况和需求决定了其政治参与需求的层次化,经济利益,政治保障,社会地位等都成为了他们积极参与政治的强大动力。加强对他们政治参与需求层次化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其政治参与行为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去支持、规范和正确引导他们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8.
政治参与模式的演变与社会政治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参与模式是指构成政治参与的诱因、目标及实现方式等要素在互动作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类型.政治参与的目标和诱因决定着参与的具体形式和程度.本文根据参与主体的目标和行为诱因把政治参与模式划分为信念要求型、信念支持型、分配支持型和分配要求型.政治参与模式的类型取决于社会政治环境,同时对社会政治发展又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转型期,同时存在分配要求型参与模式与信念要求型参与模式.因此,社会转型期将充满着不稳定的风险.通过拓宽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渠道,强化公民教育,将有助于降低社会转型期的政治风险.  相似文献   

9.
政治认同——政治实践的范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方旭光 《兰州学刊》2006,(9):98-100
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关系的反映,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生活中对一定的政治体系的同向性的情感、态度和相应的支持行为。政治认同不仅仅是人的心理感觉或意识,而是认同主体围绕着一定利益诉求而进行的政治实践活动。政治认同属于政治实践范畴。  相似文献   

10.
引导政治参与需求、提升政治参与水平、扩大有序政治参与已成为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充分认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战略意义并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时代的要求,而从规范层面对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对策思路展开深入系统分析尤为重要。社会转型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需要着力健全参与制度、拓宽参与渠道、培育公民社会、提高公民素质、塑造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1.
引导政治参与需求、提升政治参与水平、扩大有序政治参与,已成为当代中国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社会转型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建设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体现民主政治的重要标尺、监督公共权力的关键要素、提升政治权威的有效途径、维护政治稳定的必要条件。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表现出明显的两重性:制度化与非制度化并存、自主性与被动性并存、实质性与形式性并存、理性与非理性并存、微观参与多于宏观参与、执行参与多于决策参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需要着力健全参与制度、拓宽参与渠道、培育社会组织、提高公民素质、重塑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2.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实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对扩大民主、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当前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出发,详细分析了当前制约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主要因素,重点探讨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国民参政会是为适应抗战需要而设立的政治参与机构,是国民政府的第一个制度性的政治参与机构,在中国政治参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由于所处时代的局限性,国民参政会在战时国民政府政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权利来源、成员产生方式和法定职权都决定了其难以承担起引领中国政治从"威权"达至"宪政"的重任.它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活动轨迹显示着中国政治参与的艰难发展.  相似文献   

14.
金桥 《社会科学》2012,(8):69-77
"政治参与"的研究应仅仅关注自主参与和合法参与,还是承认、包容动员参与和非合法参与,这是该领域内学者的主要分歧之一。社会质量理论从五个方面完成了对于政治参与概念的"容纳与超越"。运用2010年上海社会质量问卷调查的部分数据,将政治参与和社会质量同时作为外来的理论概念,分析其在中国的适用性与本土化问题,可以看出:不仅中国的政治参与状况异常复杂,西方的有关理论无法套用,而且社会质量指标体系对此的测量也有力所不逮之处,有必要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5.
亨廷顿指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亨廷顿认为,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克服社会动荡和保持政治稳定的过程.造成社会失序的根源不是贫困和落后,而是社会转型时期不同利益群体政治参与需求的扩大和政治制度化之间的失衡,这也是当前"无直接利益冲突"频繁发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必须给不同利益群体提供广泛的合理合法的利益表达渠道,以不断满足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亨廷顿政治参与理论对化解当前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借鉴意义在于通过强化制度建设,保障公民制度化政治参与、拓宽政治参与渠道,保障群众有效利益表达、完善听证制度,确保群众源头参与以遏制民生矛盾、扩展基层政治参与途径以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培育新型政治文化,切实提高公民的政治认同感,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16.
政治仪式通过对时空定位、参与人员、象征器物等符号元素的规范,政治主张、领导权威与共同信仰等主题灵魂的凸显,传播力度、传播方式以及传播风格的构建,有效凝聚了仪式共同体与社会各成员的政治能量.以国务院国庆招待会这一典型的连续性固定政治仪式为考察对象,从符号元素、主题灵魂、媒介传播的向度揭示政治仪式聚合政治能量的理论逻辑与实...  相似文献   

17.
农村女性政治参与是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进步和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标志。文章利用山东省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资料,通过对第二、三期样本政治地位的相关数据的纵向分析,以及性别、城乡视角下的横向比较,从政治认知水平、政治参与行为、政治参与态度三个方面对山东省农村女性政治参与状况进行描述和分析,探讨农村女性政治参与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相似文献   

18.
法国政治学家托克维尔在其经典著作《论美国的民主》中对其所在年代的美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心理与政治参与方式进行了系统论述,并将之总结为其根源在于美国人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形成的民主心灵习性.本文首先基于政治心理学视角对托克维尔的民主心灵习性理论内涵进行系统阐述,指出所谓公民的民主心灵习性本质上即是公民的一种民主政治心理习惯;其次,运用政治心理学的分析方法对民主心灵习性予以理论解构,指出其应由公民的政治参与人格、政治参与态度、政治参与认知、政治参与记忆、政治参与知觉、政治参与情感、政治参与认同七个要素构成;最后根据勒温的场论与前述民主心灵习性的理论内涵,指出可基于下述两个方面培育公民的理性政治参与观:一是构建公民理性政治参与的心理结构,具体包括政治参与人格的培育、政治参与态度的树立、政治参与认知的提高、政治参与记忆的沉淀、政治参与知觉的培育、政治参与情感的培育与政治参与认同的确立;二是构建公民的理性政治参与行为情境,具体内容包括公民政治参与制度环境的完善、公民政治参与文化环境的培育与公民政治参与社会环境的培育.  相似文献   

19.
政治冷漠是用来形容"无政治阶层"民众不参与政治的一种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政治冷漠有其深刻的理论背景.目前,我国也存在着政治冷漠现象,其原因主要在于公民的文化素质欠缺、利益驱动不足、体制不健全.对此,要提高公民文化素质,增强对参与的制度支持,并促进网络参与.  相似文献   

20.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是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一些制约人们将参与愿望转化为主动行为的因素,这些因素也影响着我们进一步探索新的政治参与形式,扩大正常参与渠道和范围.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是进一步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