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词话考论     
词话是词学批评理论最典型的载体.词话之称在词学史的不同时期内涵颇有不同,从单指记本事的专书到泛指所有词论文字,文章分析了各种用法的特点和得失.词话专书可以分为两类:阐述自己的词学主张的原创类词话和辑录他人词学言论的辑录类词话.辑录类词话可分为四类:一、以分门别类保存文献为宗旨者;二、以宣扬某种主旨或提供词学规范为目的者;三、附于词选或词别集的辑录类词话;四、简单罗列文献的汇编类词话.辑录类词话虽非原创但却有分类学意义和文献保存的价值.文章还分析了原创类词话的种类和特点.  相似文献   

2.
王安石词作不多,却常录于古代词话、古今词选本,这是经典化其词的重要演进过程.论者多肯定他转变词风、开拓词境等意义,在词学史上占据席位,这是经典又罕见的例子.文章增补宋清两代其他词话的词论,如王灼《碧鸡漫志》、张炎《词源》、丁绍仪《听秋声词话》等论述,完备古代词论中的王安石词.从近人词选本、赏析、创作等角度,着重考察王安石词重要性塑造的经典举措,分析近代词论家多元化审视王安石词,从而确立其经典词文学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历代词人考略>是晚清四大家之一况周颐的一部词话,同出一源的三十七卷本<历代词人考略>和<宋人词话>共汇集了有关唐宋词人六百八十多家的文献资料以及况周颐给每位词人写的词人小传和按语.<历代词人考略>是况周颐词学批评理论的重要补充,对认识况周颐的词学范畴、词学史观均有助益;<历代词人考略>中还保存了大量珍贵的词学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自一九○年发表以来,在词学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其中许多精辟的论断,曾为近代词学研究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是,《人间词话》中有一个明显的偏向,那就是扬五代、北宋词,抑南宋以后词。于南宋词人中独尊稼轩。这类论述,占词话篇幅的三分之二。而对南宋词坛大家姜夔(号白石道人),则更多微词。查《词话》中,直接论及姜词的段落,本文里有九则,删稿里有七则,附录里有四则,占《词话》全部段落的十分之一强。这中间绝大部分是批评、贬低、否定之词。有条件地对白石的词表示称赞的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词学造诣极深,诸如词的形成与发展、词的艺术价值和美学特征、词的风格与流派、词的语言和音律、词人的得失与词作的优劣等一系列问题,他都很有研究,并且多有震聋发聩、石破天惊的精湛透辟的论述,至今读来,仍富于启发意义。最能体现王国维词学观点的是他的《人间词话》。限于篇幅,本文仅就王国维对唐五代词的论述做一番粗浅的评述,以期引起人们对王国维词学成就予以足够的重视,从而为社会主义的诗歌创作提供些足资借鉴的东西。文中所引《人间词话》原文均据姚柯夫所编的《〈人间词话〉及评论汇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中的《〈人间词话〉汇编》。  相似文献   

6.
“说唱词话”和《金瓶梅词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词话”是元明说唱文学重要形式之一。1967年上海嘉定县宣姓墓出土了一批明代成化年间竹纸刻印的书籍,内除一本南戏《白兔记》外,其余都是“说唱词话”,共十六种。近年来有人据此推断《金瓶梅词话》的成书问题,造成了混乱。曾有人提出,词话之“词”,“可有三种解释:一词调之词;二偈赞之词;三骈丽之词。”更有人认为,词话就是“有词有话,即有说有唱。词泛指诗、词、曲等韵文而言”。实  相似文献   

7.
<闺秀词话>是一部收录宋至清代尤其是清代女词人生平与词创作的作品.除了少数几篇涉及宋、明女词人外,所收录的超过4/5都是清代女词人,因此,可视为"清代闺秀词话".<闺秀词话>反映了清代闺秀词春色满园、冠绝千古的盛况,对研究清代闺秀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价值主要在三方面:一、地域文学、家族文学价值;二、清代女性词史价值;三、清代女性对词境的开拓立异.  相似文献   

8.
柳永是宋代的词名家,宋人对其词评价偏于“鄙俚”一面,清人则对其词评价客观公正.从清代词话引用宋代词话这一角度分析,得出清人与宋人在柳词审美上的变化,总结出清代对柳永词评价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以来,丰富的词话文献整理汇编成果推动了词学研究的发展,但词话文献整理汇编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词话的边界被不断扩大,众多新辑的词学资料进入“词话”之中,重新汇编有必要分门别类。词话文献整理选择底本不明确,整理者应准确交代底本信息;辑录者在体例制定上的差异也导致了相同名称的词话在名称、卷数、内容多寡上的不同。整理者在新辑词话辑录对象的安排上缺乏通盘考虑,对新辑词话的命名也因人而异。学者们在汇编词话文献时均有“求全”的共识,但对某些因袭程度较高、原创性较差的词话缺乏甄别。  相似文献   

10.
词话作者在词话中大量记述自己的作品,这一文学现象包含着古代文人学者朴素的传播意识.为了更好地传播自己的作品,词话作者运用的传播方法、技巧主要有两个,一是利用"晕轮效应"原理,或把自己的作品与名家作品相比较,或追作、补作名人作品并把它们附在名人作品之后;一是通过记录逸闻轶事和谶诗等加强其故事性、传奇性和神秘感.与词集等传播媒介相比,词话在传播己作方面具有其特点和优势,因而成为词话作者传播己作的理想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1.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偏见,辛弃疾的送别词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从辛弃疾送别词的思想主题、抒情风貌及其对文学史的影响等方面,阐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辛弃疾的送别词以丰富深刻的思想主题、变化多样的抒情风貌,蕴含着深厚博大的政治热情和强烈的国家兴亡的历史责任感,成为抒写"大我志向"的政治抒情词,从而提高了送别词的品格,拓展了送别词的境界,具有相当深远的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巴渝词鸟瞰     
在中国词史上,巴渝词似乎微不足道。不仅作家、作品不多,而且既无名家,也乏名作。但作为一种区域文学,巴渝词具有独特的风貌,呈现出鲜明的特征,即奔放恣肆的抒情,感悟生发的理趣,彷徨迷惘的心态。如此富有特色的巴渝词,理应受到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次对《全宋词》《白石道人歌曲集》《清真集》《碧鸡漫志》等文献中关于词调和宫调的资料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梳理,然后在此基础上考察律词与"宫调"的关系及相关问题。认为"宫调"对于词调词作(的唱)并无决定性意义;词调并没有、也不能有确定的或稳定的旋律;称律词是"以诗从乐的‘音乐文学’"说者所声言的每个词调"都有确定的或稳定的旋律",作词者"依声填辞"是"依各词调具有的‘确定的或稳定的旋律’填入文辞"是绝对没有的事,也根本不能有的事。  相似文献   

14.
唐宋语境中的“以诗为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晚唐五代开始的"以诗为词"的创作实践和北宋中期围绕这一创作现象的批评论争,不仅涉及到词的创作方法和词史发展的方向问题,更对诗词体性的异同之辨产生了重要影响."以诗为词"在唐五代及北宋前期的创作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填词对诗歌句式句数及婉媚风格类型的趋同,而从北宋中期开始的相关评说则重在分辨诗词体性之异.唐宋语境中的"以诗为词"在强调词体之独立和本色的同时,也主张通过诗人句法来体现词中的情感力度和壮阔风格;而在演唱风格上则在宋代普遍流行的女音之外,追求声调高逸的男音色彩."以诗为词"的内涵及其演变在唐宋语境中可以得到准确阐释,并可借此展现宋人词学观念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5.
清代初年《词律》与《词谱》的编订,为词体的格律建立了规范,但它们不仅误收一些其他韵文为词调,又失收一些词调,在细致分体时亦遗漏有重要的别体;此外在调名、分体、韵位、断句、分段及字数等方面均存在不少讹误.按照律词的观念对以上问题进行清理与辩正,有助于制订新的词谱,并由此建立新的词体规范.  相似文献   

16.
以“气”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的理论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弃疾"以文为词"的理论内涵,同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以"气"论文相契合。"气"既增加了"以文为词"的外在张力,亦是"以文为词"的精神内核,同时,它也是作者本人在创作中的自觉追求。"气"既扩展了"以文为词"的外延,又是"以文为词"的核心,它使稼轩词具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早期词集的出现以及词集中凸显出具有鲜明个性的词人,是晚唐五代词史发展的重要现象。词集在编选过程中对于词之风格进行了归纳概括,并以词集名称揭示出来;词集编选体例上的音乐特征、对于歌词演唱痕迹的保存以及词人对于词的格律化的追求,强化了词的音乐特征;词集中所显示出的具有鼻祖风范的词人在取材、取象、用笔上的柔媚化,也从创作上决定了词的先天风格。  相似文献   

18.
民事判决的既判力问题,不仅涉及判决自身的生效强度与范围,而且关系到法律的威严、审判机关的地位、统治阶级对诉讼的重视程度等方方面面。因此,剖析既判力的本质,确定其效力范围,对于丰富我国民事诉论法学研究、完善民事诉讼立法、指导民事诉讼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近代唐宋诗论争中,曾国藩秉承姚鼐的诗学观点,深受当时宗宋思潮的影响,崇尚宋诗。他论诗着眼于诗文相通的原则,形成了"艺通于道"的诗文观,强调积理养气对诗歌的重要作用,主张奇崛和不俗论,也注重才情,标举"机神"说,初步合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于一。作诗取径杜、韩、苏、黄,尤其推崇黄庭坚,晚年诗径有所拓展。其宗尚对同光体有很大影响。其诗学观的褊狭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20.
论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与城市形象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的现代化建设使许多城市公共环境艺术遭到破坏 ,城市失去个性和特色。 2 1世纪是一个以人为本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新世纪 ,人们追求的是更精致的生活和全面的发展 ,因而发展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对于建设新型的城市社会生活至关重要。本文对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定义、范围、设计、和功能等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在创造新的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同时要注意将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和时代性结合在一起。另外 ,还对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与城市形象建设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