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李清照词的评价,建国以后有过几次反复。一九五八年出版的几种文学史,把李词说成是“哀怨颓废”、“悲观绝望”,划入“形式主义”、“反现实主义的逆流”,显然是由于受了“左”的思想的影响。这种不公正的评价,已经为人们所抛弃。大家公认,李清照是宋代一位优秀的词人,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女文学家。但是以后又出现了一种偏向,就是对李词的艺术成就,以及她在词史上的地位评价过高。如王仲闻先生《李清照集校注·后记》说,李清照“较之柳永、周邦彦,固然远在他们的上面,就比较南北宋其他大词人,也不见得有多少逊色”。又说:“李清照……使婉约派发展到了最高峰,从此也没有人能够继续下去。”又说:“清照词影响所及,竟下至本世纪初。”也有同志说:“李清照所开创的‘易安体’继往开来,集婉约派之大成。”(李玉铭《论李清照的婉约派词风》,《文艺论丛》十二辑)或曰:“她流传下来的词只有四十五首,却荟萃了词学的全部精华。”(黄墨谷《李清照评论》,载《重辑李清照集》)这些评价,我认为不尽妥当。下面谈几点粗浅看法,就正于各位前辈。  相似文献   

2.
苏洵的军事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洵“颇喜言兵”(曾巩《苏明允哀词》)。他的《权书》(共十篇)、《上韩枢密书》、《审敌》、《御将》、《兵制》,都是“言兵”的专著,其他文章也往往涉及军事问题。他的“言兵”之作也同他的其他的著述一样,具有“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务一出己见,不肯蹑故迹”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方头不劣元剧中“方头不劣”,也有作“不劣方头”。或者“方头不律”的。如: 俺这里有个裴炎,好生方头不劣。(《绯衣梦》四) 我从来不劣方头,恰便如火上加油。(《陈州粜米》二) 俺孩儿也不曾讹言谎语,又不曾方头不律。(《冤家债主》三)但未见“不律方头”。“方头”所指,《宋元语言词典》和《元曲释词》(一)均有征引和论断,自无疑问;而“不劣”、“不律”则有不同看法。先是《元剧俗语方言例释》(以下简称《例释》)以“方头不劣”立目(上教版《汉语成语词典》也如是),朱居易氏认为:  相似文献   

4.
苏轼是北宋时期兼擅诗词散文的杰出作家。他在词的创作上显示出豪放旷达的独特艺术风格。然而对于他的这种风格 ,人们的理解却不尽相同 :或赞之为“一洗绮罗香泽之态 ,摆脱绸缪宛转之度 ,使人登高望远 ,举首高歌 ,而逸怀浩气 ,超然乎尘垢之外。”(胡寅《(向子 )酒边词序》) ;或责之为“以诗为词”(陈师道《后山诗话》)、“不协音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引 )。笔者认为要正确认识苏轼的艺术风格 ,不能只看一鳞半爪 ,只言片语 ,而是要用有机整体观念代替割裂整体的片面观念 ,用多向思维代替单向思维。本文试图从格式塔心理学的…  相似文献   

5.
“是”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词,各家却有不同看法。 《马氏文通》称“是”为断辞。黎锦熙先生在他的《新著国语文法》里,把“是”列在动词里,算作表示决定的同动词。它后边的成分叫“补足语”。王力先生在他的《中国现代语法》里,把“是”叫作“系词”(属于半虚词),列为独立的一类。它后边的成分叫“表语”(表位)。吕叔湘先生在他的《语法学习》里,把“是”叫作非活动行为的动词,丁声树先生在他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里,把“是”和“有”、“在”、“象”等看作特殊的动词,而把“是”后边所带的名词、代词或名  相似文献   

6.
平生忧乐关天下,经略边疆赋壮词。别有深情流露处,眉间心上耐寻思。 (论范仲淹词)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并非专业词人。他出将入相,功业显著,偶尔填词,但所作甚少,传世者仅寥寥数首(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在范仲淹“传记”中说:“仲淹词传作甚少,《疆村丛书》所刻《范文正公诗余》,只得六首,而《忆王孙》一首为李重元作,  相似文献   

7.
辛弃疾以豪放词著称于世,所谓“龙腾虎掷”(刘熙载《艺概》)“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提要·稼轩词提要》)……人们也往往将辛弃疾归于豪放一派,赞誉“豪放唯幼安称首”(王士稹《花草蒙拾》)。这是指辛词的风格基调和总的艺术特征,无疑应予首肯。然而,作为一个大家词人,辛弃疾词又呈现着多样化的风格与特色,他还有不少写得词意柔婉、情致缠绵的作品,“其间固有清而丽、婉而妩媚,此又坡词之所无,而公词  相似文献   

8.
《离骚》云:“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脩之故也。”又云:“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脩之数化。”又云:“怨灵脩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脩”一词,《离骚》中凡三见。王逸注谓:“灵,神也;远也。能神明远见者,君德也,故以谕君。”(《楚辞章句》)朱熹的说法同王逸基本相似:“灵脩,言其有明智而善修饰,盖妇悦其夫之称,亦耗词以寓意于君也。”(《楚辞集注》)清代楚辞研究者亦认为:“灵,善也;脩,长也。称君为灵脩者,祝其所为善而国祚长也。”(王夫之:《楚辞通释》)“灵脩者,大夫颂其君之词,即借以为称其君之词。”(王邦采:《离骚汇  相似文献   

9.
李清照是一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李调元《雨村词话》)的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词作,集中反映了两宋交替动乱时期一个女子的身世境遇及其繁富多蕴的真情实感,以长于语言文藻而被赞誉为“词采第一”。李清照词以“靖康之变”(1127年)划界而分为前、后期。前期由名噪闺阁之外的  相似文献   

10.
古代汉语的双宾语结构,一般在理解上不产生分歧。但是有一种句子,如“紾(Zhěn,扭)兄之臂而夺之食”(《孟子·告子下》),“夺之食”到底是“夺其食”呢?还是双宾语呢?又如“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论语·公冶长》),其中的“为之宰”也同样会有不同看法。杨树达先生的《词诠》解释这类现象  相似文献   

11.
《周易》与《文心雕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年仍然努力学《易》的孔子,他在暗引《易·恒·九三爻辞》“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两语以后,讲了一句极为准确的话:“不占而已矣。”①孙卿同然一词:“善为《易》者不占。”②治《易》不为占卜,而在领会其中的哲理。  相似文献   

12.
北宋词人贺铸的名篇《青玉案》(《横塘路》)一出,享誉词坛,其中“‘梅子黄时雨’之句,人皆服其工”(《竹坡诗话》),竞相模仿,而他本人也由此得到“贺梅子”的雅谑称号。贺铸活了74岁。沈祖棻:《宋词赏析》称:“作者晚年退隐苏州,住在横塘附近。此词当是其时其地所作。……所以,它虽写了相思,却并非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此文又收入唐圭璋主编之《唐宋词鉴赏辞典》)他如《中国历代诗歌鉴赏辞典》(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亦称贺铸“写此词时已到晚年”。  相似文献   

13.
我在 1 996年撰文提出了蒙古史上的“黄金家族”仅指忽必烈子嗣的看法① 。在国内 ,曹永年先生则持“黄金家族”与“孛儿只斤家族”等同的观点。他的两位当时正在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 ,在其指导和反复修改下 ,撰写《讨论“黄金家族”一词必须以史料为基础———与阿尔丁夫教授商榷》一文 (下简称《商榷》)。为此 ,我写了两篇文章 :一篇题为《“黄金家族”一词指称对象范围》② ,一篇题为《关于“黄金家族”一词的产生时间》③ ,答复了他们的商榷 ,进一步论证了我的观点。在此 ,我将继续论证自己关于“黄金家族”一词仅指忽必烈子嗣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有一种看法,认为刘勰把《五经》看作是文学活动的指南,如说“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宗经》),而把《诗经》作为创作典范是不行的。葛洪《抱扑子·钧世》就指出:“《毛诗》者,华彩之辞也,然不及《上林》《羽猎》《二京》《三都》之汪(?)博富也。”“若夫俱论宫室,而奚斯路寝之颂(《鲁颂·閟宫》),何如王生之赋灵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乎?同说游猎,而《叔畋》(《郑凤·叔于田》)、《卢铃》(《齐风·卢令》之诗,何如相如之言上林(《上林赋》)乎?”刘勰认为不宗经,“是以楚艳汉侈,流弊不还;正末归本,不其懿欤!”(《宗经)再看刘勰在《辨骚》里指出《离骚》“同于风雅”和“异乎经典”的两个“四事”,就能看到儒家思想束缚着刘勰了。以上这种看法,有不少作者不同程度地提出来讨论过,这里只想对这种看法,提出点商榷意思。  相似文献   

15.
南唐后主李煜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词人,他的词作,尤其是在南唐亡国、他沦为阶下囚之后的作品,取得了更加巨大的艺术成就,“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人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王国维《人间词话》),对后世的词人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此,学术界已取得了较为一致的看法,但是李煜入宋后的作品是不是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呢?对此人们却有不同的回答.早在百余年前,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在他的《人间词话》中将李煜词与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相比;“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乏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到了近代九·一八事变,李煜入宋后的作品还激励了一大批热血青年投身于保家卫国的抗日战争.连当时正在研究二晏(晏殊、晏几道)词的高兰也放下二晏,专攻起李煜词来.在《李后主评传》中他这样写道:“意欲借李煜的亡国之痛以激励国人愤起抗日”.  相似文献   

16.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以号知名于世。江苏兴化人。他不仅是我国清代的著名书画家,而且是杰出的现实主义文学家。“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松轩随笔》,见马宗霍《书林藻鉴》),但“词犹胜于诗,吊古摅怀激昂慷慨,与集中家书数篇皆不可磨灭文字。”(清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后人为词,学板桥不已。”(《白雨斋词话)今存百廿篇,此为他精选传世之作。在《题陈孟周词后》的序文中记道:“陈孟周,瞽人也。闻予填词,问其调。予为诵太白《菩萨蛮》《忆秦娥》二首。不数日即为其友填二词,亦用《忆秦娥》调。其词曰(略),予闻而惊叹,逢人便诵。……拙词近数百首,因愧陈作,遂不复存。”仅在范县一次就焚词近数百首,可见板桥词作甚多,因精选之严,删余无几,当为叹惜。《板桥词》中“歌咏百姓之勤苦”,抨击黑暗社会的凡三十余首,如《满江红·田家四时苦乐歌》、《潍县竹枝词》、《浣溪沙·老兵》、《瑞鹤仙·官宦家》等;怀古抒情词约三十二、三首,如《念奴娇·金陵怀古》、《青玉案·宦况》、《满江红·思  相似文献   

17.
本于《公羊传·隐公七年》里的“《春秋》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辞”,因晋学者郭璞在注《尔雅》时,提出了“美恶不嫌同名”以后,由此就成为训诂学上常用的说法了。意思是说,在古汉语中,同一个辞(词),却常常有“美”与“恶”两种截然不同的含义。清学者俞樾在他的《古书疑义举例》这本有名的论著里,专门列有“美恶同辞”这一章,并举了“婉委”、“岂弟”、“畔援”(畔颜”、“伴换”、“伴矣”“判涣”、)、“耆欲”等为例词,很详细地阐发了郭璞首先提出的这一语义现象。(详见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三)。但是,由于古汉语在语义的演变上,有词义的转变、通假、引伸等等比较复杂的现象,而且此种现象又例词繁多,有的可以按此提法说得圆通,如作者所列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孙德宣先生《美恶同辞例释》一文,谈一些个人看法,提出:(1)郭璞所谓“美恶不嫌同名”的“名”,应释为“字”;(2)孙氏所举的例子中存有以下问题:①混淆了词的本义与假借义;②混淆了词的本义与语境义;③忽略了词义的历时性变化。  相似文献   

19.
“碧山词颉颃双白,揖让二窗,实为南渡之杰。” (王鹏运《花外集跋》)王沂孙确实是南宋末年一位著名的词人,他的词直可与白石、玉田相媲美,又与梦窗、草窗相比肩。而其词最受人称道的则是他的“咏物诸篇。”在《碧山乐府》(又名《花外集》)中,仅咏物词就占三十余篇。这些咏物之作多寓托,所谓“碧山咏物诸篇,并有君国之忧” (张惠言《词选》),“中仙最多故国之感”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感时伤世之言,而出以缠绵忠爱” (陈廷焯《自雨斋词话》),等等。这几乎是清代词评家们一致的意见,然而,除咏物词之外,碧山另有几首以写离别为主的词篇,也流露了诗人的君国之忧,不无黍离、麦秀之感。  相似文献   

20.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并非专业诗人、词人。但他的散文名篇《岳阳楼记》,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以及凝炼优美、骈散相糅的文字,至今脍炙人口,流传不朽。同样,他的词作传世者仅寥寥数首,却以其丰富复杂的题材内容,和姿态各异的艺术风格,历来引起词论家们的高度重视,在词史上留下了众说纷纭、但又不可或缺的一页。褒之者着眼于范词中豪放悲壮的一面,称其《苏幕遮》(碧云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