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光汉同志在《脂砚斋与畸笏叟考》 《载《社会科学研究》一九八O年第二期)一文中,认为脂砚斋是“年岁与雪芹相当的兄弟辈”。他立论的主要根据是脂砚斋的一些批语。然而,杨文对这些批语的解释本身,却颇有失之穿凿曲解的地方,因之它们作为论据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例如,杨文举出了这样三条批语:一条是《红楼梦》第九回宝玉上学“忽想起未辞黛玉”句下,脂戚本的双行夹批: “妙极,何顿挫之至。余已忘却,(阅)至此心神一畅。一丝不走。”另外两条是第二十八回宝玉倾心吐胆地向黛玉诉说心事、委屈时,脂京本(即庚辰本)的两条侧批:“有是语”和“真…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的两条线,一是贾府的经济由盛到衰,一是宝玉黛玉爱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两者的关系,我们不能说贾府的经济衰败是宝黛的爱情造成的,但我们不能不说贾府的经济衰败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这两条线所包含的内容完全不同,但却都是悲剧结局。一、“富贵流传,已历百年”的贾府终成衰败之家《红楼梦》第五回借宁荣二公之灵告诉读者“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流传,已历百年”。但到《红楼梦》开篇时,贾府就不怎么景气了。面对贾府的不利形势,宁荣二公也不能不为之太息:“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运终数尽,不可挽回”,作者借宁荣二公之口道出了贾府衰败、封建社会衰亡的必然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世界丈学史上绝无仅有的伟大作品,它具有许多无法重复的独特品格。要读懂《红楼梦》,必须认清宝玉其人的来历,宝玉身上,蕴藏了一部红楼的全部奥秘。“衔玉而诞”这一细节,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掘,人们常常只把这一细节视为作者的一种浪漫手法,忽视了它可能具有的重大内涵。其实.“街工而诞”这一细节是作者为了标示宝玉其人的身世之秘而精心设计出来的,具有网结全部情节的枢纽作用。可以说,搞不清这一细节的确切含义,我们就不能按照作者的思路去读作品,一部红楼也就如同天书,红楼之谜…  相似文献   

4.
凡是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书中有两个宝玉:一个是甄宝玉,一个是贾宝玉。贾宝玉是书中的主人公,是作者着意刻划和描绘的艺术形象,他在书中几乎是贯穿始终的,我们不待读完全书,一个活生生的宝玉便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与之相比,作者对甄宝玉的描绘与刻划却是很少的,在前80回中作者没有对他进行直接的描画,只是在第2回、第56回通过贾雨村和甄府的几个老仆妇之口道出了他性格上的一些特点及他的相貌与贾宝玉一般无二,仅此而已。就是他身上的这些性格特点,也都是与贾宝玉的性格特点相重复的,没有他自己的独特性,因而他给我们的印象也是模模糊…  相似文献   

5.
我曾在《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吗?》一文中,对真理的形式作了探讨,当初原是针对所谓“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这个论点而发的。这个论点,完整地说就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没有阶级性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具有一定的阶级性;但是内容是决定形式的,因此真理是客观性的,是没有阶级性的。”这个三段论式的论点,清楚地表明“客观的”和“主观的”这两个概念,是对立关系的概念,犹如说内容是客观性的,而形式则是主观性的,两者具有“唯物”和“唯心”的对立的含义。提出这一论式的论者,显然也是承认内容与形式的矛盾的,唯其如此,才需借助于“内容决定形式”来自园其说;只是这种解释等于空话,矛盾并未解决。因为如果内容决定形式,那末内容的客观性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第五十回中,史湘云编了一个谜语,是一阕《点绛唇》,打一俗物。词云:“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大家猜了半天,也有猜是“和尚”,的,也有猜是“道士”的,也有猜是“偶戏人”的,都没有猜对。后来宝玉猜是“耍的猴儿”。湘云笑道:  相似文献   

7.
“千红一窟”、“万艳同杯”之寄身的大观园埋葬了诸艳,成为名符其实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埋香冢”,女儿们共同的命运是毁灭。不同身世、不同个性、不同处境的宝钗、黛玉、晴雯、袭人正是所有女儿悲剧命运的缩影。宝玉与四者的爱情婚姻纠葛的悲剧并非仅仅是单纯的性格悲剧、爱情悲剧;同时是沉重的社会悲剧、时代悲剧;更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和信奉者的双重悲剧。广而推之,蕴含着对人类生命悲剧的哲理思考和深刻洞见。  相似文献   

8.
《东西南北》2012,(2):80-80
中国人讲究养生,喝热酒自然也是行家。《红楼梦》里王熙凤劝诫宝玉不能喝冷酒:“仔细手颤,明儿写不得字,拉不得弓。”宝钗更借吃冷酒一题大发挥,细谈养生之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要热吃下去,就发散得快,要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拿五脏去暖他,岂不受苦?从此还不快不要吃那冷的了。”于是宝玉听着觉得大有情理,便放下了冷酒,命人暖了再来喝。  相似文献   

9.
童力群 《唐都学刊》2006,22(1):121-124
《红楼梦》庚辰本第57回里有“金西洋自行船”,第63回里有“自行船”,说的都是宝玉房里有西洋自行船模型。当时的自行船就是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试制轮船成功的是美国发明家富尔顿,时在1807年(嘉庆十二年)。由于程乙本亦有“金西洋自行船”和“自行船”的叙述,而程乙本梓行的时间是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早于1807年,因此,宝玉房里的自行船模型,只能仿自于最先试制的轮船。该式轮船的发明家是法国的乔弗莱,时在1769年至1782年之间。因此庚辰本定稿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至四十七年之间的某年。  相似文献   

10.
正“现实使你麻木,你以为自己已经彻底冷漠,再也不会有任何感觉……突然一下,尬!你又找回了活着的感觉。”忽然之间,“尬”成了一个热词。它可以是一种态度:面对窘境,保持欢喜。虽然很多事情看不懂、看不惯,但只要保持“尴尬而又不失礼貌的微笑”,至少可以减轻无力感。它可以是一种自嘲:面对自我,保持放松。在被别人嘲笑之前,抢先自命为“尴尬癌患者”,意思是“我怂了,你看着办”。它可以是一种万能构词法:面对复杂,保持队  相似文献   

11.
康德《判断力批判》的主要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判断力批判》中 ,康德把人理解为“完整的生命” ,并由此出发把人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通过审美判断联结起来。在审美鉴赏中 ,“事物自身”向鉴赏者“显现”出“自己”的意义 ,鉴赏者在“现象”中“看”到“本质” ,从经验中的“有”中“看”到了“无” ,召唤那个“无—本体—事物自身”到我们面前来。“无—非存在”并非人主观强加给“自然”的 ,“世界”作为“整体”存在于“作为整体的自然”之中 ,世界有一个“无”“在”。哲学正是在“整体”尚未“完成”时 ,“看”到了“整体” ,提前进入“整体”。“整体论”可以理解为哲学的目的论 ,它使世界万物有始有终 ,有“自己”。“理性”将“自然”作为人们“生活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 ,使它不仅仅是我们的工具 ,而且将其“评鉴”为“事物自己”。“自己”就是“自由” ,“自由”的意义只向“人”“开显”。人必须是理性者 ,是自由者 ,是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东西南北》2012,(19):66-67
毛泽东说:“《红楼梦》我至少读了3遍……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 鲁迅说:“《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  相似文献   

13.
新发现的林钧《题陈厚甫红楼梦填词》诗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发现的林钧《题陈厚甫红楼梦填词》诗发微王人恩在“红学”史上,以诗词曲赋的形式评论《红楼梦》者,有“题咏派”之称。如果我们稍加宽泛一点看,那些题咏以“红楼”故事而改编的戏剧、曲艺、绘画等的诗词歌赋,也完全可以归入题咏派之列。一粟编的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  相似文献   

14.
前言《红楼梦》一书中所描写的衣、食、住、行,以及语言、称谓、家庭礼俗等等琐事,是我们研究民俗学、历史学的绝好资料。这些资料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探索,所得成果对于“红学”既是贡献,对于民俗、历史也可参考,确实能够一举两得。历来研究《红楼梦》的学者,对书中描写的是南俗还是北俗,看法不同,本文拟就《红楼梦》中反映的北俗,提出管见,以就正于这方面的专家和喜爱红学的广大同志。本文所说的北俗,狭义来说指的是满洲风俗,因著者曹雪芹世代隶属满洲八旗,改易满俗,是非常自然的事。然《红楼梦》所反映的风俗,仔细研究,实非满洲所独有,它还包括蒙古、达斡尔等各北方民族习俗在内,故严格来说,以用“北俗”二字较为恰当,  相似文献   

15.
与经济繁荣相伴的,人们的精神富有也在加增,一个鲜明的标志是:慈善,在国人的心目中正回归神圣!慈善是什么?《辞源》上说是“仁慈善良”,《现代汉语辞典》说是“对人关怀,富有同情心”。这两个解释,大致意思都是行善积德,扶贫助残,救死扶伤,乐善好施。这历来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我们世代传诵的行为规范之一。但是,多年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慈善曾经被视为洪水猛兽,当作资产阶级“人性论”和“糖衣炮弹”,被“狠批猛斗”,致使人们避之犹恐不及,谈“慈善”色变,直到人们几乎忘却了这个词。看一下大陆媒介,在1993年…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特点贾越曲折翻腾又关合照应的情节结构曹雪芹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作家,从《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看,他也称得上个园林艺术家。且看小说是怎样向我们展示他的“大观园”的:“开门进去,只见一带翠山挡在前面。众清客都道:‘好山,好山!’贾政道:‘...  相似文献   

17.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传世名篇,历来注释和讲解的人很多。但是,这些流行的讲解,并未详尽语意,个别地方甚至出现谬误,如“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句中的“沉塘坳”就一直未能有准确的解释。传统的注释本把“沉塘坳”中的“沉”解释为“坠落”,把“塘坳”解释为“低洼积水处”,这是不准确的。原因有二:一不合句法;二不合文意。笔者认为“沉塘坳”应该讲解成:深远的堤岸的弯曲低洼处,“沉”是“深远”的意思;“塘”为堤岸,“弯曲低洼之处”是单指“坳”,并非是“塘坳”的合意。  相似文献   

18.
尤三姐和司棋、鸳鸯之死 ,尤为惨烈。她们共同追求着理想中的真爱。可是 ,“不惜歌者苦 ,但伤知音稀”。 在希望破灭之时 ,她们同时选择用死亡 ,来抗议这个不公平的世界 !这是她们对虚饰的人世最为强烈的抨击 !可以说 ,黛玉、晴雯、尤三姐等一大群纯情少女 ,是大观园乃至整个贾府这个“黑暗王国里的一线光明”。光明熄灭了 ,生命之火熄灭了 ,一切都归于沉寂。然而 ,黛玉、晴雯、尤三姐以及其他许许多多被毁灭的纯情少女的悲剧形象 ,以及她们所体现的悲剧美 ,将永恒地留在《红楼梦》中 ,永远地留在读者的心里。那些随着落花远去的女儿们 ,…  相似文献   

19.
西方基督教神学鼓吹片面道德力量型人格,因而实际存在的普遍人格是归属型人格。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西方一些国家的人格开始从归属型转向自尊型,出现了新的“片面智慧力量型人格”和“片面意志力量型人格”。西方人格的这种片面性,使西方一些思想家对中国文化增加了兴趣。而属于片面道德力量型人格的中国传统文化,能否为西方人人格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这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看腐败分子倒霉,在我是很快意的事,这并非自己心理“阴暗”,那实在是他们罪有应得。看腐败分子的检查、悔过,当然看不到原文,只能看到报纸上摘录的只言片语,也颇能引人深思,发人猛醒。但贪官们不知是疏于学习,还是思想僵化,写的检查大都是格式化,成为一种八段文。这种检查大都是先说成长历史,再谈堕落过程,然后沉痛总结教训,妙还妙在几乎无一不是受“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云云。其实,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腐败的表现也是千奇百怪,思想根源更是多种多样,哪里是一个“资”字便可包罗万象。此有一例:8名身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