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谓"民国"?切入视角不同,所见面相自异。民国前生,一枝二叶,或曰Republic,或曰Democracy;民国后世,一体多面,亦真亦假,难辨虚实。概念史方法倾心文本之语言与结构,梳理关键概念,再现时代精神;社会史方法反其道而行之,阅读文本背后之情景,唤醒沉默世界。正面反面,翻看过后,或可说何谓民国。  相似文献   

2.
1930年的张恨水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文学史料收集和考证。他对通俗小说渊源的考证显示出对小说研究初步的学术积累。除张恨水外,民国时期通俗理论的相关论述,多出自于身为通俗小说家的作家之手,他们从创作实践出发,随感式地论说有关通俗文学创作的相关问题,这成为民国通俗小说家表达文学观念的特殊方式。这些关于文学史零散但鲜活的论述应成为当下研究者建构现代通俗文学理论重新返回的历史现场与理论原点。  相似文献   

3.
散见于报刊、日记、档案的原始材料,映射出民国中后期武汉都市社会的大众心态。寻常百姓与城市贫民由于受商业氛围浸染,产生了浓厚的财富崇拜心理与印象整饰激情,人们精明世故并由此产生精神倦怠;幸福感的普遍缺失,使得社会心理基调低沉;宿命的民众尽管求助于迷信,却无法安抚不安的心灵。如此种种,泯灭了汉市社会高尚的精神风貌。究其原因,在国民党统治下的动荡时代,社会失范加上社会支持的脆弱和缺乏,造成了大众心理的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随着数量的增长和群体的发展,中学教师的社会流动日益频繁。一部分教师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了上升流动;一部分教师或因为不胜任中学教学被解聘或停职,或因为退休、退职后待遇下降而导致向下流动;一部分教师则通过水平流动离开中学,进入其他中等学校或行政部门任职。教师聘任制的实行,教育主管官员的频繁变动,加上时局的影响及中学教育的变革,是引发民国时期中学教师社会流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民国初期是中国社会急剧动荡的时期,社会矛盾尖锐,社会问题凸显,当时在华的外国人如何看待这些社会问题?他们有什么样的建议?从保存至今的一些档案资料不难找到答案.美国社会学家步济时所写的"作为一个社会服务基地的北京"一文,是了解民国初期北京社会状况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是中国传统社会金融体系发生结构性变迁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云南民间借贷的发展对乡村社会秩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民国政府针对民间借贷进行了严厉的调控与干预,但最终无法取代其在乡村社会中的主导地位,充分说明民间借贷对乡村社会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而培养和引导乡村内生性经济力量,也必然成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和社会秩序建设不可忽视的一环。  相似文献   

7.
8.
抗日战争结束后,面对山西经济与社会上的各种困局,阎锡山在山西设立社会处并实施了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事业,但由于经费困难、人员工作欠佳,加之内战爆发等因素,导致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收效甚微,未能收到应有的实施效果。从本质上来说,军阀实质的阎锡山也不可能为人民实施实实惠惠的救济与福利政策。  相似文献   

9.
“生活世界”是胡塞尔晚年给予现象学的第一主题,社会现象学家阿尔弗雷德·许茨将其改造成为社会现象学中的重要概念。哈贝马斯在批判地继承他们理论的基础上,对生活世界理论进行了形式语用学的改造,提出了“系统一生活世界”双层社会分析结构,并诊断出现代危机根本问题在于“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他的这一理论拓宽了我们对人类社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结束后,面对山西经济与社会上的各种困局,阎锡山在山西设立社会处并实施了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事业,但由于经费困难、人员工作欠佳,加之内战爆发等因素,导致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收效甚微,未能收到应有的实施效果。从本质上来说,军阀实质的阎锡山也不可能为人民实施实实惠惠的救济与福利政策。  相似文献   

11.
12.
唐末诗人郑谷的文学成就和前代的诗人相比,是一个低谷;但是和同时代的诗人相比,他又算是一个高峰。但郑谷经历的生活和心态却可以说是唐末一辈诗人的缩影。本文以郑谷在科举、仕宦生活中所创作的诗词为例,对其心态加以分析,管中窥豹,由此探知唐末一代士人之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3.
14.
民国新闻界在1915年和1921年,两次委派代表,远渡重洋,赴美出席世界报界大会。中国代表在旧金山和檀香山会议上,表现踊跃,充分展示民族报业的风貌和报人的进取精神。这是民国新闻界走向世界的盛举,有助于改变中国形象,吸引欧美新闻家来华游历考察,提升中外新闻交流的规模和层次,从而推进新闻事业的现代化与职业化进程。不过,由于国情特殊,民国新闻业与政治势力纠葛缠绕,新闻界出席报界大会不只是单纯的职业行为,而颇有国民外交的意味,是争夺国际话语权的一种努力。  相似文献   

15.
16.
《社会实在问题》是许茨后期的学术论文集,具体阐述了个体在采取韦伯意义上的“社会行动”过程中,其主观意图的产生以及形成机制,人们之间能够相互理解、相互配合正是有赖于这种机制。由此他还提出了作为社会科学家应如何研究社会行动中的行为者之间的共享意义问题。引介和评析的目的是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许茨在这个文集中的思想与观点。  相似文献   

17.
晏殊向来被人们称为“太平宰相”。的确,身处承平之世而又少年得志,仕途畅达,位极人臣,一生富贵,确实促成了他优游不迫、细腻深婉、雍容闲雅的心态。他对何为富贵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并践行于自身的文学创作中。本文就以《中园赋》《雪赋》这两篇最能表现晏殊处世与生活态度的文章为中心,结合时代与晏殊的经历对晏殊的治平心态与生活情调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8.
牡丹的色、香、态等生物属性契合盛唐大国景象及其社会文化心态,因而能集唐人的万千宠爱。随着社会的发展,唐代社会文化心态发生了某些微妙变化,而盛唐、中唐和晚唐的牡丹诗则反映了各个阶段社会文化心态的不同特质。  相似文献   

19.
回到生活本身的哲学似乎又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事实上,哲学和生活乃本原性的统一,中国哲学尤然。孔子的哲学尤其表现得淋漓尽致:孔子终生在践行其哲学理念,其遵循大道、诚实负责的乐感生活即为哲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当下,对哲学的生活回归之态度既需要我们以理性的态度对待之,更需以实干的精神去做哲学。  相似文献   

20.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政府职能的转变引入了社会服务创新的要求。社会服务在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体现了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本文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社会服务体系,探讨我国社会服务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