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青年》的编辑理路呈现出很丰富的历史色彩,在中国期刊史上成为经典性刊物文本,也成为学术界研究日新的领域之一。从编辑学角度审视《新青年》的成长发展和演变,无疑会从内在机理上理解它作为公共传播媒介的成功路径,能够彰显出其蕴含的历史价值和现代性启示。《新青年》所反映出的编辑主体在编辑活动中的“独白性”和“复调性”完美统一,从编辑主体“主撰陈独秀”的独白办刊走向同人“轮流编辑”时代的复调共振,这其中的变化有着深刻的理论路径和历史演变启示。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青年》精准地把握了杂志编辑的时代脉搏,因此而彰显,而具有深刻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新青年》上围绕以京戏为代表的“旧戏”问题展开激烈论争,一方是师长辈的《新青年》编辑同仁,一方以学生辈的张厚载为代表。世纪初的这场论争,对二十世纪中国戏剧与戏曲产生深远影响,文章对这场论争的背景、人物及论争过程进行了详细梳理与考察,力图在历史现场的还原中再现论争的来龙去脉,为人们进一步深入反思这一论争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
《新青年》编辑群同人最终选择告别“牵手”,反映了中国近代“思想启蒙”与“救亡图存”双重时代主题交集换位的深刻过程,为此,《新青年》的编辑群同人曾进行过不懈的努力,如胡适与李大钊对“问题与主义”的探讨、郑重发表极力弥合编辑群同人分歧的“公同意见”,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心平气和地“宣告退席”或“临时退席”。历史给予的现代启示是:“颠覆”一个旧制度的“革命”的“根本解决”,至少没有充分估计建设一个新社会所需要的“成本”和“代价”;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的内在启蒙精神,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宝贵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4.
新文化运动是现代中国历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由于在新文化运动中,《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的影响最大,它的创始人、编辑、主要撰稿人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吴虞,以及胡适等,又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因此,一般均以1915年9月《青年杂志》的创刊,为新文化运动的开端。许多研究或回忆新文化运动的著作,也就往往围绕着《新青年》杂志和这些主将们而展开。这是符台当时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新青年》于1915年9月创刊。陈独秀主编,上海群益书社发行。第一卷名《青年杂志》,其“社告”宣布了办刊宗旨:“国势陵夷,道哀学弊。后来责任,端在青年。本志之作,盖欲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自第二卷(1916年9月出刊)起,改名《新青年》,遂成了五四时期反封建和鼓吹民主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刊物。《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始。创刊号首篇是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对青年提出六条要求:(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同志在“五四”时期亲自创办了《湘江评论》,主编《新湖南》,指导和帮助《湖南通俗报》等报刊的编辑工作,还组织和领导了“平民通讯社”,向《新青年》、长沙《大公报》、《女界钟》等报刊撰文投稿。毛泽东同志这些新闻工作的实践,同他在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学习与研究是分不开的。早在中学期间,年青的毛泽东同志就十分重视新闻报刊,到北京之前,就有创办报纸,进行革命宣传的打算。他认为报纸是活的历史,通过它可以了解和分析政治形势,学到许多在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①。从十七岁起,他就坚持每天阅读北京、上海和湖南的报纸,细心  相似文献   

7.
自一九五四年以来,我国出版部门先后影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或党员主编的报刊数十种,其中属于党的成立和一战时期的有十六种。现将这十六种报刊的出版情况和内容简介如下: (一)《新青年》(月刊)一九一五年九月十五日创刊,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陈独秀主办。李大钊同志曾任该刊编辑,又是主要撰稿人之一。《新青年》高举科学和民主的大旗,主张废除文言文,改用白话文,是当时很有影响的刊物。十月革命后,该刊反映了当时先进分子的社会主义倾向,是五四运动的旗帜。一九二○年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立,决定把《新青年》作为发起组的公开宣传刊物,故从第八卷第一期起,该刊成为中国共产主义者指导之下的刊物,经常介绍马克思学说,并辟有“俄罗斯研究”专栏。月刊共出了九卷,每卷六期,至一九二二年七月一日休刊,月刊影印版共九册。  相似文献   

8.
学界在研究《新青年》杂志时,屡屡涉及《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的原因问题。然而近30年来,关于写信给群益书社者、写信者所办刊物、《上海青年》与《青年杂志》之名是否雷同等问题,已出现了各种说法。厘清基督教青年会与上海青年会之别,分清它们各自所办刊物的名称、性质及特点,可以辨析这些言说在何种意义上属实,又存在何种偏差。基督教青年协会所办的《青年》杂志,是促成陈子寿、陈独秀下定决心将《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思想研究会、《解放日报》和《文汇报》有关部门、《社会科学》杂志编辑部联合发起的“海派”文化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十八、十九日召开。上海学术理论界和文艺界的七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同志就“海派”文化的规定性、特征、形成的历史条件、在我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前途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多数同志认为,“海派”文化是一种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近现代文化;它的主要  相似文献   

10.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傅斯年和他主持的《新潮》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新青年》杂志相应和,成绩斐然。  相似文献   

11.
一、“读者论坛”栏目的开辟与发展状况“读者论坛”栏目的最初登场是在《新青年》第2卷的第1号(1916年9月),也就是在这一期,《青年杂志》才正式更名为《新青年》。《新青年》在第2卷第1号的启事中公布以下信息:本杂志自第2卷第1号起新开“读者论坛”一栏,容纳社外文字。不问其  相似文献   

12.
《小说月报》的革新,被视为是新文学取得胜利的一个标志,但是从广告的角度来看,却是《新青年》等新文学杂志与早期《小说月报》广告博弈的结果。在这场广告硝烟中,《新青年》采取多种广告手法,特别是对古文大家林纾的批评,使《新青年》得到了"广而告之"的机会,最终赢得了读者市场,迫使《小说月报》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3.
在《新青年》杂志创刊一百周年之际,近代以来逐渐被“博物馆化”的儒教与曾推动儒教“博物馆化”的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知识空间中却似乎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命运逆转。对《新青年》涉及宗教认知、社会进化论等理念的价值重估,与对曾由新民主主义论的革命史观主导的新文化“故事”的历史重写,两种互惠的历史动力,促使新文化运动某种程度被反向“博物馆化”。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书写逐渐从“典型的历史”走向“真实的历史”。《新青年》以个体自主为核心价值,绝对肯定人的意志和能力。它不仅呼应、承接了儒学近代转型、朝向人性回归的根本命题,也拥有鲜活的生命力介入当下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4.
《申报》是中国报业历史上商业报纸的典型代表,在中国报坛红极一时。而20世纪30年代是《申报》发展的一个高潮时期,其广告业务也得到巨大发展。这其中,《申报》的香烟广告数量大、品牌多,成为其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特色。同时,30年代正是国货运动高涨的时期,各种以销售包括香烟等商品为目的的国货广告大量在报刊杂志出现。《申报》的香烟广告涉及面广,影响较大,成为反映当时“国货运动”对香烟消费者、中国烟草企业(民族资产阶级)、外国烟草企业等造成的影响的一面“窗口”和“镜子”,从而折射出特定宣传运动对香烟产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第2卷起更名为《新青年》),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通过《新青年》,陈独秀宣传“科学”与“民主”,发起“文学革命”,并进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组建中国共产党和推动中国革命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在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编辑工作的现代化,也被提上了重要的日程。编辑工作现代化的历史和现状,编辑工作现代化的内容及其实现途径,是编辑同仁共同关心的问题。 一、编辑工作现代化的由来、涵义和重要性 欧美18世纪中期出现的《绅士杂志》、《美国杂志》以及《综合杂志》等,一方面得力  相似文献   

17.
《新青年》倡导的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存在着“无心插柳”和“有心栽花”的双重悖论。前者在与读者互动的张力中走向深入;后者在与读者互动的统合中形成合力场并由此扩延。在胡适的加盟及其“不谈政治”的坚守下,《新青年》将文学的“改良”与“革命”作为切口登上了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的舞台,而古文大家林纾被读者化后,与《新青年》形成的张力以及所产生的连锁反应更是让文学革命取得意外收获。同时,以“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天职”的《新青年》同仁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想谱系,在其影响下的读者也有着“政治”与“学术”的不同路径选择。《新青年》引领的新文化运动呈现出的多面性、复杂性与开放性给读者的自我发展留下了无限的可能性。20世纪的中国为之焕然的面貌,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阅读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李大钊(1889~1927),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从青少年时起,李大钊就刻苦读书,立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1913年冬,24岁的李大钊留学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6年回国后,他历任北京《晨钟报》总编辑、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和《新青年》杂志编辑,并主编《每周评论》、《少年中国》等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揭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本质,讴歌十  相似文献   

19.
1915年9月,《新青年》杂志问世,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直接开启了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内在品质和精神走向,也开辟了中国新文学的伟大传统。今年是《新青年》杂志创刊90周年,在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复旦大学中文系和暨南大学现代文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于2005年6月10-13日在广州暨南大学举行了以“《新青年》与中国新文学”为主题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高层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近7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盛会,在90年后的今天真诚地回望、由衷地纪念《新青年》创刊这一中国现代历史上…  相似文献   

20.
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载体的新文化运动紧紧围绕着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新与旧的命题展开,但这一切总是摆不开道德伦理的基线.在《新青年》同仁为新的道德伦理鸣锣开道的同时,他们又不自觉地陷入了传统伦理至上主义的泥淖.近代启蒙的宿命告诉我们,20世纪中国现代性的演进无时不充满着吊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新青年》视为一个新型的内圣外王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