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德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卫礼贤的最后一部哲学论著《中国哲学导论》(1929)的翻译和研究,整理归纳了卫礼贤对中国哲学的核心词“道”的五种不同译法,深入剖析了他如何用“一词多译”的方法,对中国哲学史上不同文本、不同哲学家、不同时代及不同思想维度中的“道”进行诠释。同时,本文以术语学(Terminologie)为研究方法,聚焦于卫礼贤用来翻译“道”的几个德语哲学术语,并对这些词汇进行溯源。以此为切入点,本文分析了卫礼贤作为对中国哲学与德国哲学均有深刻理解的汉学家,有意识地从跨文化比较哲学的角度出发,将“道”转换为德国哲学中与之相匹配的哲学概念,并将其介绍给德国思想界的路径。重新审视卫礼贤对“道”的“一词多译”,在加强当今中外文化互鉴和中文著作外译方面具有积极且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孔学堂》2015,(2)
坊间对卫礼贤的研究,一般集中在他的《论语》和《道德经》的翻译,对他的《孟子》德文译本鲜有探讨。本文在以第一手的文献资料对文本进行对比研究的同时,系统地考察了卫礼贤的翻译活动,以及关注了他不同时期对《孟子》翻译和研究的内在关联。作为新教传教士的卫礼贤,在其译文中折射出了基督教思想和文化的特点,也是本文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3.
一近百年来,人类理性由于社会文化的开放趋态和传播媒介的日新月异,在相互撞击中相互介入,由分崩离析而相对粘聚,开始了“世界历史性”的进程。“五·四”前后坠地的现代中国哲学亦未跳出人类理性的大潮之外,科学主义、生命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争鸣,演奏出不同音调的三重序曲,拉开了现代中国哲学的帷幕。 胡适、早期陈独秀、丁文江等人学宗达尔文的进化论、马赫主义的经验论、杜威的工具主义等,承袭并发挥墨学、朴学和严复哲学的传统,宣传超越经验论、科学实证论、因果决定论、互竞本能论以及文化激进主义的观点,构成现代中国哲学初始阶…  相似文献   

4.
文化哲学三形态检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检讨 2 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的重大问题 ,文化哲学无疑最需浓墨重彩。如果说 ,有关实践哲学的争论构成了“一条非常亮丽的风景线” ,那么 ,这条亮丽的风景线却是由文化哲学的“万家灯火”构筑而成的。人们正是通过文化这个“血脉”触摸到了实践这个“中轴”。回头检视 2 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前进的隧道 ,不难体味 ,文化构筑了实践的辉煌 ,实践锤炼了文化的深刻。文化与实践使我们的哲学在世纪末显得十分丰满和富态。具体地检讨文化哲学本身 ,将其置放于研究历史和研究情境的纵与横的坐标之中 ,或说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审视之 ,可…  相似文献   

5.
变革·融合·制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传统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存在着变革、融合、制约这样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这样的三个环节通过以下四方面的研究予以揭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合流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传统哲学的比较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农民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存在着变革、融合、制约这样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这样的三个环节通过以下四方面的研究予以揭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合流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传统哲学的比较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农民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发展到全球化时代,激烈的世界市场竞争,往往使一些以物质利益为价值取向的现代企业,淡化了人类哲学伦理价值上的崇高追求,从而在文化上迷失方向。然而,蕴含在人类哲学伦理价值中的文化理念,却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在企业发挥着精神“发动机”、价值“导航仪”、伦理“制动器”的作用。企业经济理性、经济德性与诚信之道构成的文化理念,才是现代企业永续经营的真正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作为当代世界先进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文化,是把批判性地汲取一切外国文化的优秀成分和本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有机结合起来的文化,是超越“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争的文化。这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三个相互联系的规定。“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其他规定都是这三个相互联系规定的逻辑展开。全面、正确把握“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具有世界历史性意义的这三个相互联系的规定对于我们明确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世界历史方式以及中国文化创新的路径,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以人的解放为最终目标的世界性的哲学.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需要总结当代人类实践的新经验和科学发展的新成果,需要有人类情怀和世界历史的视野,因此也就需要处理好民族立场和人类情怀的辩证关系.我们在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其世界性维度,即应从人类发展的高度阐释“中国经验”的世界历史意义.如何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问题的关键是在文化交流、文化创造过程中如何将民族特色与人类情怀有机结合起来的问题.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最具人类情怀的最符合人类共同和谐发展需要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0.
刘方喜  赵树军 《阅江学刊》2012,4(3):88-96,120
建立在马克思“财富哲学”和“关系哲学”基础上的“新艺术政治经济学批判”,从由“实体经济”而“符号经济”的财富流转过程,来批判性地反思包括艺术在内的文化符号在当代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负面影响和后果。从“新艺术政治经济学批判”之“关系哲学”的角度来看,作为资本的当代新形态,融入了艺术等文化因素的“符号经济”以及竞争性文化符号消费的无度扩张,一方面,“向内”制造人的等级差异、激化人类内部的“社会冲突”;另一方面,竞争性符号消费又导致物品的无度消耗,进而导致自然物质资源的无度消耗,“向外”激化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冲突”。当今全球社会冲突与生态冲突在相互激化中日趋尖锐。“新艺术政治经济学批判”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杨清媚 《社会》2013,33(2):53-84
本文通过民国时期人类学家陶云逵这一个案,来梳理德国“文化”概念经过中国学者的思考和运用进入中国社会科学的历程。作为第一位运用“文化”理论进行实地经验研究的中国学者,陶云逵在实证研究中思考如何保存“文化”自身的神圣性,肯定人的精神价值,对各文化之间如何相互沟通和理解问题展开过深入的讨论。这些讨论不仅在人类学内部有意义,而且构成了人类学、社会学与哲学和历史学对话的可能。本文跟随陶云逵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脚步,呈现他在文化理论和方法论上的探索,并试图指出,陶云逵对“文化”如何制约“国家”的政治经济权力提出有力的现实和历史证据。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篇文章中,提出了“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哲学命题。长期以来,毛泽东同志紧密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研究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归结为认识论,在中国大地上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把用无产阶级世界观观察中国之  相似文献   

13.
列奥·施特劳斯著作的重要性在过去十年中不断增强,乃至今日,他被认为是20世纪最独特、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人们曾一度把他看作是一位解释政治哲学传统经典的优秀阐释家,但是,今天人们已经开始把他看作是一位凭借自己的哲学思想成名的政治哲人.施特劳斯通过对西方传统经典的解释发现:“哲学”与“政治”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最好的政制需要政治哲学,却承担不起对政治哲人的认可,这是政治生活的根本困惑.为了克服这种政治哲学的悖论,施特劳斯提出运用“显白教诲”和“隐微教诲”相结合的写作艺术作为政治哲学的根本任务,此中的微言大义破解了“哲学”与“政治”之间关系的千年难题.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与中国文化哲学相对话的语境中介绍了过程哲学家对于宇宙、自然和生命等的六种共同观念 ,以及过程哲学关于宇宙的 1 2种观念、关于生态伦理学、关于存在不同等级的精神、关于作为人类之存在方式的文化等的基本观点 ,并进行了在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之间、过程哲学与文化哲学之间建立相互理解的桥梁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贺中 《青岛画报》2012,(11):88-90
"我有幸在中国度过了生命中的25年光阴。像每一个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许久的人一样,我学会了爱这个国家,爱它的人民。"这是一个德国人在自己的书中写下的一段话,他叫卫礼贤(Richard Wilhelm),20世纪欧洲最著名的汉学家,被誉为"马可波罗第二"、"德国的孔夫子"。他所翻译的我国著名典籍《论语》和《孟子》,至今在世界各地流行甚广。他在中国生  相似文献   

16.
葛雷、齐彦芬在《西方文化概论》一书中以浪漫笔调写道:“文学是哲学、宗教、思想、文化的最美丽的花朵。”并断言:“西方文学是世界文学的尖兵和先锋部队”。如果以此为据,那么东方文学(包括中国文学、印度文学和日本文学等)就是世界文学的“后续部队”,这显然让人难以接受。因为无论从中西方文学史的纵向对比,还是某一时期中西文学创作成就的横向对比,都难以得出“西方文学是世界文学的尖兵和先锋部队”的结论,仅就小说《红楼梦》的思想水准和艺术成就而言,就敢于同西方任何一部文学名著相媲美。国际红  相似文献   

17.
杨威 《求是学刊》2005,32(6):20-23
一般而言,哲学和文化理论的“兴奋点”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科技、艺术等非日常生活领域,作为传统文化根基的日常生活世界很难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然而,无论从文化哲学角度,抑或从社会发展角度,也无论从学理层面,抑或从现实层面,日常生活批判这一研究课题都应当成为当代中国人关注的“问题域”。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中国化进程及其对社会发展的独特见解,不仅为社会历史理论提供了一种透视人类社会结构和历史发展的新视角,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标志着理论视域的重大转换,并具有现实的社会批判与文化批判意义。一、中国日常生活世界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经济哲学语境中的文化理论,可以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战略学建构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经济哲学的总框架是物质生产的“生产力一生产关系”,在此框架下有关文化的两个分框架是:“经济基础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框架和“必要劳动时间一剩余劳动时间”框架。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出的剩余产品(剩余价值、自由时间),乃是文化发展的物质条件:创造这种物质条件的物质生产体现了“物的生产性”,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化创造则体现了“人的生产性”。“生产性”与“意识形态”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战略学的两大柱石,其中,“生产性”理论对于探讨在当代社会和产业转型中作为符号经济的文化产业与实体经济之间、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与非产业化发展之间的财富配置关系及相关核心价值观等文化战略学问题,有重要理论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冯友兰是中国当代最具方法论自觉的一位哲学家。他早年特别强调形上学概念命题之不涉及内容的形式性意义,对负的方法范围的界定亦嫌过狭,这对理解正负方法的统一内涵造成了一些理论困扰。晚年他据“具体共相”的观念反思其哲学系统,在肯定哲学概念范畴形式性的同时,揭示了它作为把握实在的方式及其思想运动的“特殊内容”,实现了理智概念与直觉神秘问的相互包涵与融通。从冯友兰晚年的理论反思反观其整个哲学系统,可见其思想的前后一贯。其据具体共相思想对自己的哲学系统及哲学本性所作新解,亦是其整个哲学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此识度,才能更好地理解冯友兰哲学方法及其哲学的真精神,从中获得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现代重建的智慧启迪。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循环阅读”的操作方式及其必要性。指出,由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性,不同文化门类之间的相互渗透极为明显,故而只有在特定文化语境与文本之间进行“循环阅读”才能发现文本生成的逻辑轨迹;又由于士人阶层是中国古代文化话语的实际建构者,他们的文化心态与人格结构对文本意义具有决定性作用,所以只有在文本与士人阶层具体价值取向之间进行“循环阅读”才能揭示文本蕴含的文化意蕴。作为例证,文章分析了《三国演义》的文本意义与特定文化语境及士人心态间的紧密联系,指出这部小说是在“道学”语境中用通行的士人话语对“三国”故事的重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