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两个结合”分别指向中国的国情基础和内生制度,此两者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也是界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其中的新发展阶段的重要参照标准。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视角引入“唯物基础”概念来扩充对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约束经济基础的客观“地理—人口”条件的学理解释,并将其与初始产权条件、初始技术条件进行关联分析,得到决定内生性制度的条件组合,以此来界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非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并解释社会发展的不同演化方向和剖析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把握历史主动,以高度历史自觉引领全体人民全面有意识演进”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重要特征,有意识地调整唯物基础以符合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历史发展需要是实现有意识演进的主要方式。这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整个社会主义演进阶段既是革命党也是应然的执政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任务和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判断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主动的政党特征。只有充分理解国情基础、内生性制度和其决定的发展阶段性,才能深刻认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质内涵,才能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蓬勃生命力的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对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认识,是百年来历史变迁与思想演进中最辉煌的篇章。中国社会主义的认识成果,最直观地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人为实践社会主义的不懈探索,同时也表现在对社会主义认识上的推进和深化,这主要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飞跃……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就消费而言,要从整体上推动绿色消费。发展绿色消费是我国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生态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针对我国在推广绿色消费方面面临的困境,提出深入推进绿色消费的可行性路径,促进形成绿色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努力推动我国绿色消费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夙愿,是中国社会进步与历史变迁的主题之一。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追求现代化的百年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思想体系。从演进理路来看,党的现代化思想可从时代背景、战略部署、战略步骤、客体向度四个维度进行梳理归纳;从演进规律来看,党的“整合型领导力”是这一思想的内生动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其逻辑主线,对内“发展追求”与对外“和平指向”的辩证统一是其基本进路。在新发展阶段,应坚持以建设现代化政党为根基推动国家现代化,用人民逻辑驾驭资本逻辑,将共同富裕作为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政治发展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因此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 ,以政治革命为先导 ,依靠政治发展来开创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同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稳健地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发展 ,从而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地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实现了政治发展的历史性变迁 ,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可靠的政治制度保障。1.近代中国实现现代化首先要求在政治发展上取得突破 ,建立独立、统一、民主的国家 ,打开走向现代化的通…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历史在中国人的叙事中就是方法,梳理历史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提炼经验和总结方法的过程。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有关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政策表达,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具体样态。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与“目的样态”之间的差距构成了社会主要矛盾,正是在深刻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朝着具体化的共同富裕目标不断趋近,这就构成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推动共同富裕实践的逻辑主线。从历史中总结和提炼经验,为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的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带领全体人民继续推进共同富裕的方法论遵循。生产能力现实场景与共同富裕目的样态之间的动态统一,同时也就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历史向度与价值向度的统一、实然与应然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重视和改善民生的一系列原则、方法、策略和思想的总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既相互联系,又有自己的历史特征。但从中国民生理论演进的历史进路上看,"以人为本"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思想内核并贯穿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发展的全过程,它不仅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广大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作为自身使命的宗旨,而且还深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从而实现了民生问题在执政理念和伦理关怀上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8.
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是按照科学发展观新要求,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突破、满足人民群众生活新期待的重要举措.江苏正处于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关键阶段,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必须统筹兼顾,科学布局,坚决打好文化体制改革攻坚战,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繁荣文艺创作生产,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把雄厚经济实力、丰富文化资源、有利体制条件转化为现实文化生产力.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政策扶持,加强人才支撑,确保文化改革发展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9.
乔榛 《北方论丛》2005,1(6):126-128
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原因,人们通常做出的解释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已转向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巨大约束.但如果把这一问题放在一个历史的视野下去分析,就会发现,这是生产力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演进的必然结果.具体地讲,生产力发展方式的演进包含着节约性社会的逻辑,而消费方式的升级导致节约性社会的自然选择.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在根本上要借助于生产力发展方式的转化和消费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王婷  阎树群 《江西社会科学》2020,40(10):121-133
维护人民权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关注人民文化权益的初心贯穿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历史过程。依据党在这一过程中推进文化建设的实际状况,可将其维护人民文化权益的实践分为萌发与探索、曲折与调适、转型与完善、发展与成熟四个主要阶段。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维护人民文化权益的伟大成就中,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坚定了人民中心的立场、遵循了文化发展规律,这些基本经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和独特优势。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应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形成更加成熟的社会主义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即健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导激励机制、不断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进一步将此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1.
聚焦新中国成立以来波澜壮阔的人口发展进程——完成了压缩式的人口转变、形成了高空间流动特征的"迁徙中国"格局,进入了更加复杂的后人口转变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创造者,多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和现实处境,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实事求是、不断探索,带领中国实现了人口预期寿命的不断增长,抑制了迅猛增长的人口趋势,激活了人口流动活力,养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回溯历史,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人口思想和实践变迁,这些本土化的经验与思考能为当下中国所面临的人口挑战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12.
杨金卫 《东岳论丛》2019,40(9):23-30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制度基础和政治保障,确保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变化,极大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理论,其探索实践和历史经验值得很好地回顾与总结。  相似文献   

13.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研究生产力发展规律是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目标的需要,对于新时代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在新中国成立70余年的光辉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锐意进取、拼搏奋斗,历经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三大历史性跨越。立足于“站起来”,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立足于“富起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立足于“强起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新的唯物史观范畴。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时代与历史任务的变化,对于培育和发展生产力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发展,这些理论探索和实践是与不同时代生产关系与生产资料等的发展实际相符的,也是相互联系、一脉相承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历程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不断完善是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前提,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当前要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等一系列措施,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  相似文献   

14.
消费作为一个复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现象贯穿于人类文明演进过程的始终,并体现出不同文明形态下消费模式的时代特征.文章基于经济学与生态伦理学的双重视角.阐释了人类文明范式转换中消费模式嬗变的历史轨迹和生态消费模式构建的目标指向,这一研究对于科学地引导人们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新发展阶段,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融合走向深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乡内部及城乡间经济关系的动态调整,共同富裕在各个历史时期表现出阶段性目标要求。通过梳理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变迁促进共同富裕的思想、政策与理论,从城乡关系的角度解读共同富裕道路演变的逻辑线索,可以发现:与时俱进是调整城乡关系以促进共同富裕思想发展的理论品质;经济开放是影响城乡关系与共同富裕思想变迁的重要约束;城乡关系视角下共同富裕思想变迁存在从增长逻辑向权利逻辑转换的演进路径;学术讨论与政策制定的双向互动不断推进城乡关系视角下共同富裕思想的完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科学社会主义,坚守“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创造出“先富后富”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策略选择,在“富起来”的同时,不断完善共同富裕新阶段的现实路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实施脱贫攻坚,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同时,对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方位、理论理念、战略思路和政策举措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创新,大大加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大线索、长过程、大战略,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本质的坚定信仰、必胜信念和实践智慧,是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原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位代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创立了社会主义建设新理论,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地阐明了实现人类共同富裕所必需的物质生产力条件和社会经济制度前提,深刻地揭示了共同富裕的历史性和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领导人民实现民族复兴和共同富裕的实践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既要深刻认识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所具有的有利条件和重大意义,又要深刻认识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处理好经济发展、所有制结构、市场经济、财产占有与共同富裕的关系,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和牵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19.
高波 《河北学刊》2020,40(1):142-153
依靠创新驱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向高质量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是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经济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赶超",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从"中低端消费"转向"中高端消费",从"制造业主导"转向"服务业主导",从"出口导向"转向"全方位开放型经济"。从现实来看,构建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仍面临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长期偏低、中高端消费供需结构矛盾凸显、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居民部门杠杆率上升、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及资源空间错配等诸多困境。因此,在机制和路径上,须促使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的深度融合,激发全社会企业家精神,增强生产有效供给能力,培植融入和主导全球的产业链,持续提升居民部门的消费能力,促使跨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深耕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更好地满足居民个性化、多样化、差异化、高品质消费需求。这是培植国家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思维。  相似文献   

20.
富强道路的选择是由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基本问题和历史任务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富强思想的深化演进既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点,又存在始终不变的统一本质。中国共产党富强思想形成和发展所经历的历史阶段、每一阶段富强思想的主要关注点、不同阶段战略调整的依据以及对实现富强中国总体目标的作用,体现了一脉相承的历史延展和与时俱进的批判超越。这一深化演进的历史发展过程与党的执政理念和现代化实践之间存在逻辑关联,形成系统完整的科学体系。党的执政理念引导富强思想的深化演进,富强思想的深化演进统一于现代化实践,现代化实践又是党执政理念适应性调整的现实依据。总结富强思想深化演进的历史经验和内在逻辑,有助于准确把握当前发展的历史方位,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强国方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