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人工智能的“可信任”研究通常关注的是人对智能算法的信任问题。但在风控领域逐渐转向AI“合理怀疑”能力的要求中,算法对人的“信任”也已成为人工智能伦理的重要问题。风险防控本身就是如何信任一个人的问题。在现代未来学思维下,人把对信任与怀疑的规划都交付给技术,以降低风险率。人工智能风控技术以数据和算法作为信任人的方式,这是智能时代“后人类”的一个必然的社会深度脱域特征。因而,人工智能风控相对于其他智能技术需得到独特的哲学关注。但是这种算法信任主导下的风险防控,必然面对正义性的考量。在人工智能物逐渐被作为一种能动主体的情境下,实现其在风控场景中对人的“合理怀疑”也成为智能风控的基本伦理要求。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人工智能、认知科学和基因技术的突破,导致一种科技宗教的产生.这种自然主义、物理主义的意识形态,把生命和意识归约为算法加数据流,从而导致人性的危机和人文主义的破产.从先验现象学的进路分析意识难题和物理主义,可以基于先验主体性思路,给这些科学以另一种解读,同时重新阐释人性和人文主义,以消除科学危机和人类精神的危机.  相似文献   

3.
人们通常将智能革命与以往多次科技革命并列,但这不能反映智能革命的特质和影响。以往的科技革命都是专能(专门能力)革命,智能革命是首次发生的通能革命,引发社会前所未有的巨变。人工智能风险与伦理治理收效甚微,其首要原因是公众和学术界深陷十大认识误区。深度信息化、数字化导致人类边际收益递减,AI机器人因不受生理限制而收益越来越大,远超人类的收益,直到反客为主,危害人类,可谓“数字反噬”。人工智能造成“短期失业、长期增业”论不能成立,通能革命势必引发大规模失业,可谓“通能塔诅咒”。“奇点到来还很遥远”这一判断是错误的,人工智能“还没有超过人类智能”“还没有自主意识”,并不等同于AI没有威胁人类安全。只要AI或利用AI可造成毁灭性灾难,即可认为“奇点”来临,至少广义的“奇点”——“畸点”已临。AI for Science导致的最大风险是辅助或自主生产“致毁知识”,对它而言,科技伦理形同虚设。初探科技风险剧增理论,指出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带来的好处越来越多,却终将毁于一旦,可谓“全押归零的人工智能赌局”。因此急需发展以提高助人能力为目标的人工辅能(AAI),尽快实现从以提高智慧能力为目标的人工智能A模式...  相似文献   

4.
世纪回眸,“问题与主义”之争一直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不容忽视的界碑。然而,囿于历史与主体的阶段性,“问题与主义”之争长期处于“被遮蔽”的状态,但同时亦为新时期的研究埋下了“伏线”。在此意义上,新探索将基于互文性的研究方法,以《国家与革命》首译文的问世为线索,继而动态探讨“问题与主义”之争终结(der Ausgang)的政治哲学维度,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全貌”。  相似文献   

5.
从“深蓝”到AlphaGo,人工智能在问题求解、深度学习等领域迅猛发展,人们看到了其具有类似于人类理解能力甚至超越人类智能的可能性,但人工智能是否具有理解力仍值得商榷。一方面,人类理解是具有多重维度的现象,包含着形式化的推理计算、非形式化的直觉、顿悟以及行动等诸多内容;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算法不能产生类似于人的理解。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看,人类理解充斥着反思要素,理解本身也是一种自我理解;人工智能缺乏人类理解具有的“前结构”;最重要地,人工智能自身蕴含的离身认知逻辑与人类具身性的理解并不融贯,这可能是它无法真正具有理解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ChatGPT作为一种具有非凡信息获取能力的聊天机器人的出现,瞬间引发了人类智能技术节点意义上的革命。在人工智能的大力加持下,ChatGPT必将造成一系列信息技术社会后果。只有充分发挥人类的实践理性并适时地建立相应的未来伦理规制,才能应对这一人工物所带来的巨大挑战。从后果主义的观点出发、不断回答和尝试解决ChatGPT“随附的”伦理问题,乃是符合信息技术社会规律和算法逻辑走向的明智选择。正确地处理好“GPT化生存”问题和人机共存关系,不仅需要国家技术力量的增强和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还需要坚定重建网络美好生活的信念。  相似文献   

7.
作为红色经典之一的《红旗谱》,历来被看作是一部农民革命运动史诗式的巨著,被誉为革命现实主义创作的典范。本文主要从革命理想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加恋爱”三个方面分析《红旗谱》的革命浪漫主义特色,进而挖掘《红旗谱》中被遮蔽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算法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决定“人机共生”关系走向的关键要素,同时也带来了人类认知上的“黑匣子”,限制了人类理解和使用技术的能力,引发了技术使用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导致了人类对算法的不充分信任。算法伦理审查的价值规范体系,包括算法伦理审查的标准化、制度化和结构化。发展负责任的算法,强化算法伦理审查的理性认知并建构实用框架,推进算法透明度、可解释性以及公众满意度等伦理维度指标落地,可以有效消解算法歧视和隐私暴露等问题,更好地推动算法伦理审查机制的健全完善。  相似文献   

9.
美国OpenAI公司开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语言模型ChatGPT标志着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将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作为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的典型代表,它具有拟人化、强交互性、全感官3个主要特征。ChatGPT的出现可能会掀起AI的技术革命,推动人类生活生产方式创新,促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此同时,也会引发数据隐私泄露、社会失业、行业垄断、算法偏见等社会风险。对ChatGPT的社会风险治理,在伦理方面,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培育公民的数字素养和建立伦理审查机构,促进应用的合理化;在法律规制上,应通过立法、权力监督、制度保障等手段,促进ChatGPT的应用合法化;在技术上,应将法律规制、相关伦理等价值观念转化为算法,以算法来规制算法。  相似文献   

10.
近代自然科学和蒸汽技术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基础,这是早已被历史证明了的事实。当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传统观点,如关于贤本主义的“腐朽性”和“垂死性”、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贫困化、阶级斗争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马克思主义将随着当代科技革命的前进而不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就是以当代科技革命为契机而形成的当代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和实际应用,其越来越成为科技革命的关键力量,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当今社会正在进入一个人机融合、共创共享的智能时代。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分析人工智能的发展内涵和实践路径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它以智能技术变革为向度催化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在伦理和安全方面,人工智能算法存在伦理安全的“缺口”,应构建算法善治与计算正义的法理模式,高质量促进人工智能至真至善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的运用,给审判场域和被告人诉讼权利保障带来许多变化。卢米斯案折射出算法“黑箱”可能成为弱人工智能时代被告人质证权实现的新障碍;审判场域迁移并未给证人等出庭作证带来明显改观,反而影响庭审的交叉询问;“新案卷笔录移送制度”加剧控辩双方的不平等,而“新法定证据主义”导致被告人权利限缩。要消解人工智能时代被告人质证权实现中的隐忧,被告人的质证范围应扩大至证据和数据,明确司法人工智能的适用界限,证明标准应当将主观性与客观性相融合,并且强化律师的“智慧辩护”。  相似文献   

13.
人工智能证据丰富了证据种类,有助于查清案件事实,但是基于人工智能所具备的数据来源广泛性、算法黑箱性和表达专业性,人工智能证据存在证据“偏在风险”。解决证据“偏在风险”问题,一是制定统一的算法标准和准入规则,严把入口关,将非法人工智能证据予以排除,同时要警惕算法内嵌的价值偏向;二是建立健全算法审查和监督机制,组建融合法学、计算机知识的专家委员会,从实质和形式两方面入手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人工智能证据监督和审查体系;三是完善人工智能证据的质证规则,通过有侧重点的证据开示制度和专家辅助人制度强化质证权利。  相似文献   

14.
一学习革命的現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結合,是繁荣儿童文学的重要步驟早在1942年,毛主席在《在延安文藝座談会上的講話》中,就已明确指出:“我們是主張社会主义的現实主义的”。1958年,全民整風獲得巨大的勝利,全國工農業出現了史无前例的大躍進,緊接着掀起了文化革命的高潮。斗志昂揚、意气風發的革命群众,几乎人人是歌手,哪些“喝令三山  相似文献   

15.
汉娜·阿伦特的俄国革命观集中体现在她的《论革命》一书中,她认为在暴动、恐怖、历史必然性和绝对主义各个方面,都体现出是法国大革命的一种延续.正是因为十月革命“电气化加苏维埃”的特殊方式,导致了革命的悲剧性结局.而党派之争成就了一党专政,布尔什维克党扭曲了革命的苏维埃制度,最终“革命吞噬自己的孩子”,革命精神丧失.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地向前发展的,社会进步不仅表现在社会的渐变过程中,而且更主要地体现在社会突变过程中也即社会革命之中.社会革命是在危机这一历史“拐点”上由历史主体——人能动地实现的.但不同的人基于对危机本质把握的不同,他们对危机在观念上和实践上的超越也就不同.而不同的超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7.
智能传播时代,算法和数据技术成为社会基础设施和底层逻辑,并在广泛应用中带来数据主义思潮的盛行。数据主义的哲学渊源来自古希腊时期的毕达哥拉斯主义,主张将万事万物皆转化为算法可以计算的数据,从而根本上消解了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人不再被视为具有独特性与丰富个性的主体,引发深刻的人文危机。基于技术哲学的思考发现,经典人文主义过于强调主客体的二元对立,不可避免陷入决定论的困境。技术与人并不是二元对立的主客体关系,而是具有同构性,且内在于人的主体性之中的存在方式。因此,体现和呈现人性、维护人的主体性和独特尊严成为智能时代算法技术应然的价值导向。但是,智能传播时代需要对传统人文主义进行超越与突破,构建以“人-技”和谐共生为旨归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18.
算法的公正问题被视作如今人工智能领域一个核心的伦理问题,通常被表述为"算法偏见"或"算法歧视",但偏见与歧视实际上是两个问题.区分这两个问题可以显示出算法偏见并不具有伦理维度,而算法歧视才是人工智能领域中真正的核心伦理问题.算法偏见是不可避免的,主要来自开发者的偏见、数据的偏见和算法自身的偏见.其中,显性偏见是容易被发现并剔除的,但隐性偏见则不可避免地存在于算法之中.算法歧视的责任主体则主要是人,人们对于算法偏见的盲从导致了算法歧视.自主决策算法所引发的歧视也可以追责到人.因此,算法的开发者和使用者要为算法歧视负责.  相似文献   

19.
党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党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区分革命的敌、友、我的一个根本方法。在中国革命的早期,党对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 一九二二年七月党的“二大”到一九二三年十二月初陈独秀发表《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一文,这是开始阶段。党的“一大”后,民族危机和国内政治危机都在不断加深。党集中力量发动、领导工人运动,实际地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革命迅速发展。然而,社会政见异繁,什么“武力统一”,“联省自治”、“好人政府”等等。革命的敌人、动力、任务、性质等基本问题急待弄清。为此,党于一九二二年七月召开了“二大”,根据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考察了中国社会状况,在大会《宣言》中,提出了“中国政治经济现状”这一根本性的命题,从而开始了党对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橙色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89年中欧的“天鹅绒革命”到2003年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乌克兰的”橙色革命”被观察家列入了这个和平的民主革命的序列。“天鹅绒革命”是否会在不远的将来席卷整个后苏联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