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抗战时期中国新闻业承担着宣传救亡与动员民众的多重使命。受国难影响,战时中国报业发生了严重的新闻用纸短缺问题,置自身于"无米为炊"的危局之中。纸张是报业生存的食粮与血液,战时中国报业的纸荒困厄,不仅危及自身生存,更关乎中国对日新闻战的实施。面对纸荒危局,战时中国报业自力更生逆境求生,通过赞助纸厂,采用土纸替代洋纸,发行联合版,精编版面等方式加以应对,成功疏解了纸荒对战时中国报业的破坏,为战时中国报业的复兴与中国抗战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爱眉小札》体现了徐志摩的理想爱情观:爱情是神圣的,是光明正大的,是具有感召功能的。本文由此阐述了徐志摩理想爱情观念形成的原因并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3.
明代著名戏曲《伍伦全备记》和韩国汉文小说《彰善感义录》的撰作,是为了宣扬儒家五伦观念和忠孝思想。儒家的道德追求在于个人的提升,修身是为了齐家治国,为了现世的人伦秩序。儒家的道德伦理教育不需要依赖宗教善恶报应的力量,但在民间的表达却不一定如是,这不单在中国,在古代的韩国也如出一辙。本文尝试探讨中国及韩国的文学作品中对忠孝观念的阐述,并通过《伍伦全备记》与韩国汉文小说《彰善感义录》的比较,了解道德宣扬和宗教关怀在两种通俗文学著作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经典《庄子》曾远播日本,并形成跨领域、多形式的《庄子》诠释传统,近世通俗文学作品《田舍庄子》即是其代表之一。《田舍庄子》无论在思想主旨还是在文学表现方法上,都以《庄子》思想为基础,由此展开其对《庄子》的独特解说。作者佚斋樗山从"造化"这一概念入手来把握《庄子》,将其主旨理解为"任造化"而"安职分",并以此为核心阐发了"至乐"的快乐观和"无心而自然应之"的技艺观。这些解说大体符合《庄子》原意,但也有所改造。佚斋认为庄子是"圣门之别派",试图化庄为儒,这在中国本土有其思想渊源,不过,其实质却走向了引儒合庄。  相似文献   

5.
上海沦陷时期影响力较大的文艺刊物《万象》在沟通雅俗的实践上比较成功,1942年秋《万象》分两期以较大篇幅发表关于"通俗文学运动"的论文,它们探讨借鉴传统产生新型通俗文学的可能性,行文中不乏"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等解放区文艺论文中的高频词,具体而直观地展示了杂志编辑者时顺应时势的文学样式的倡导。将这次讨论放在"五四"之后人们如何看待"大众"、"通俗文学"的线索上观照,可以更切近地把握当时的作家及学者对于新文学得失的思考,以及在当时的语境之下发掘传统资源的功利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中古志人小说,往往都把目光集中在《世说新语》上,故研究得可谓透彻,而忽视了其它。文学活动不是封闭的,文体也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志人小说的成熟也不是一蹴而就。反映魏晋清谈风尚的志人小说,自《语林》发轫,《郭子》则继之,而《世说新语》则是集大成者。《郭子》在志人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红楼梦》英译本中委婉语的分析,初步探讨了委婉语翻译的常见手法--直译字面意思、译成汉语委婉语、直译后另加注释、译成英语委婉语和省略忽视等。  相似文献   

8.
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探求,笔者认识到教材<通俗文学十五讲>用以确定叙述对象的文化视角有失缺失.如果要真正把握中国20世纪通俗文学的所谓真相,多视角的引入和参与中的互见是必然的,市民文化之外加以政治文化和媒介文化的视角,可以对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诸多现象作出更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对《时尚》杂志的批评语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批评语篇分析(CDA)以语言的社会实践性为其研究的主要目标,关注语言在产生、维护和改变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意义。以CDA为理论框架,本文分析了摘自《时尚》2005年8月刊的一篇文章。通过对它的宏观、微观层面及《时尚》杂志产生的社会、文化语境的分析得出结论:以《时尚》为代表的一系列“白领杂志”既是中国社会结构变革时期的产物,也反过来对新兴中间阶层在中国的形成起到了引导、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民国初年,中国第一小说季刊<小说大观>创刊.作为集结作家、编辑、出版者这些文学场中主要行动者的一个重要活动平台,<小说大观>和其它通俗文学刊物一起在民初通俗文学场域的构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小说大观>在创办过程中同样交织着政治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争斗,其结果进而影响着刊物底色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文章依据诗歌鉴赏理论和权威学者对《越人歌》语内翻译的研究成果,深入分析该诗的三大审美要素,即句式审美、节奏韵律审美和修辞审美,探讨英译文的译介效果。研究发现,语内翻译旨在追求理解准确、精准把握审美要素,而语际翻译则追求审美要素再现的最大化。语内翻译是语际翻译的基石,语际翻译是原文经由语内翻译在异质文化中的重生。  相似文献   

12.
明末湖州农学家沈氏,身当灾害频仍、社会动乱之世,撰成《奇荒纪事》一文。它详细记录当时的水灾、旱灾和瘟疫灾害实况,论述灾害造成破坏农业生产、引起物价上涨、导致人口损耗、激化阶级矛盾等社会经济影响。该文反映沈氏推行粥赈,厚道助人、缓解灾荒的救灾举措,还表现他反对苛征,耕读节俭、防备灾害的荒政观点。沈氏虽有一定阶级局限,但其文章的科学性、人民性更具价值。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红楼梦》英译研究发展迅速,许多学者都从不同领域对其进行研究。但将功能语篇分析理论应用到《红楼梦》及其英译文的对比研究,国内外尚不多见。本文将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理论基础,从语篇分析的角度,以《红楼梦》原著及其杨宪益夫妇的英译本为语料,重点讨论《红楼梦》作为章回小说,其语篇体裁标记语在英译文中如何处理的。  相似文献   

14.
《金瓶梅》骂语的艺术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揭示人物间的关系状态,二是反映当时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三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在《左传》学史上,《左传》作为文章的属性长期被遮蔽。帛书《春秋事语》的出土进一步例证了《左传》作为文章的性质及价值,《左传》得以成为“文章之祖”,其文章性质是第一位的因素。在《左传》文章学发展史上,吕祖谦《左氏博议》不仅第一次以文章形式呈现《左传》,而且更是典型的时文教材,此与作为“教科书”性质的《春秋事语》一脉相承。正如帛书《春秋事语》内蕴“事”“理”,《左传》的“事”“理”成为《左传》文章学蔚为大观的基石。  相似文献   

16.
委婉语是人际交往中特殊的表达方式,人们借用邻近、关联的它事物来描述令人不悦或不敬的某事物,以期润滑人际交往中尴尬、窘迫的局面.认知转喻认为,人类思维的运作方式是对同一认知域中突显来源域和目的域的激活,并且二者之间必须具有邻近性和关联性.从这一点来说,转喻的认知机制对委婉语的生成方式具有很强的阐释力.同时,在认知转喻的量应下,委婉语的翻译策略也得以突破和创新,为《红楼梦》中委婉语的翻译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孔子家语>所附两篇后序都是可信的.今本<家语>前四十篇相当于孔安国所说"吕氏之所传",后四篇相当于"诸国事、七十二弟子之言",这四篇原来不在<家语>之内.<家语>确为先秦流传下来而由孔安国最后编定的古书,所谓王肃伪作的说法固然是错误的,时下比较流行的"汉魏孔氏家学的产物"之类说法也不够准确.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更是两种文化移植的过程。本文旨在从文化视角研究《红楼梦》中委婉语的翻译,讨论在翻译中如何采用直译、音译及直译加注、代换、意译、增译等方法把原语文化完整地传递给译语读者。  相似文献   

19.
从敦煌文献《语对》《文场秀句》的编制可以看出,中唐时期儿童学习词汇的类别和事类内容,既有从相似词组的训练以加深强化表述的意义,也有从相反词组的对比以扩大表述意义的范畴。毫无疑问,这都是对童蒙逻辑思维的训练方式,又是有条不紊的记忆安排,更是随身便于携带的辞典,也是提供课读时的检索备用。《文场秀句》除了具有这些辞组事类外,还有更高阶示范为文的作用,教导学童如何利用这些事典,组成篇章。也因如此,唐五代此类小型的辞典类书十分盛行,更远传海外,成为国内到东亚各国学习汉文的童蒙教材。  相似文献   

20.
《亚洲学术杂志》是1921年秋成立于上海、由一群遗民在讲学研究组织“亚洲学术研究会”基础上创办的一个学术刊物,该会及刊物立足于“亚洲学术与世道人心有极大关系”之主旨,极力宣传亚洲旧有学术,杂志的出版在学人阶层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共鸣,同时也引起了部分人士的争议。从文化思想倾向看,杂志肯认中国的伦理道德和中国文化精神,批判西方文化、称颂东方文化,反对机会主义新思潮、批判新文化运动,呈现出浓厚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