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文章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时空脉络进行梳理剖析,提出统一大市场建设“机制、协同、层次”理论逻辑框架:关键环节运行机制包括生产环节由非均衡向均衡转变,分配环节由效率优先向重视公平转变,流通环节由量大向质强转变,需求环节由需求从属供给向需求牵引供给转变;要素资源价值在循环流转中被重塑,实现了畅通高效的动态平衡关系;发挥好市场、政府和区域优势作用,更好地融入全球一体化中去。为此,要处理好“优化营商环境—稳住市场主体”、“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国内市场—国外市场”关系,构建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产业链供应链,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培育以内循环为主的完整的内需体系,全方位守住安全底线,系统协同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2.
李凤亮  古珍晶 《东岳论丛》2023,(1):14-22+191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在国内外发展形势均面临前所未有挑战时所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旨在稳市场、促发展、保民生。文化产业作为意识形态特征显著的产业之一,必将受到这一新发展理念的深切影响,如工业生产标准化与文化生产个性化创意化的协同难度会更高,文化市场监督评价一体化与文化产品异质性和文化消费多元化的统一更为迫切,特色文化高溢价特性与文化传播碰撞带来的文化折扣矛盾更加尖锐等等,这些对文化市场的新影响必将促使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新的格局。面对文化产业发展新局面,应当从文化装备生产集约化、文化资源挖掘规模化、文化市场开拓全域化三大方面助推我国文化产业新格局的构建。由此形成对内有序发展竞争耦合、对外团结一致形成长板效应的内外协调联动机制,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全国统一大市场与高水平对外开放协同联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实践路径。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市场制度规则、市场设施、市场规模、产业结构、市场环境等基础保障;而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必然选择。二者协同联动发展具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等积极经济效应。因此,应推动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协同联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协同联动、扩大内需战略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同联动,实现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的良性互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奇迹,发展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经济政治形势以及中国产业分工结构和国际分工地位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分工与协调的视角下,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战略部署对进一步扩大中国有效市场规模、提高分工专业化水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考虑到中国地区间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差异较大,需要破除“唯GDP论”,构建和完善地方之间分工合作的激励机制,以财税分享制度为抓手,在“全国一盘棋”的高度上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实现地区之间的差异化分工协作以及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的市场化配置。  相似文献   

6.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要素助力市场主体经济自由权的平等化,推动市场空间扩大化,促进生产和消费主体交换直接化,催生数据要素及其产品市场化,在助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也面临着数据要素产权制度、交易制度和数据要素设施基础不完善,数据要素生成和交易不充分不平衡等问题。因此,为了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助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作用,要建立健全数据要素产权制度,加强数据要素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数据要素交易、管理、监管以及安全制度,构建高标准数据及其赋能产品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7.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崛起的经济形态,正逐渐成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内生驱动力,也是新发展阶段下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向强转变以及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的新动能。数字经济与市场经济体系的结合带来了新的机会,为破解制约市场循环的隐性壁垒和堵点痛点提供了新的手段,也为促进要素资源和商品服务的有序畅通流动提供了新的契机。但在推动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也面临着关键核心技术不足、数字经济区域发展不均衡、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程度不深、数字生态功能亟待完善等瓶颈和挑战。未来应进一步完善我国数字经济与市场体系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和衔接机制,以前瞻布局视角全面提升数字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原始创新能力,以协调发展理念逐步缩小不同地区及群体间的“数字鸿沟”,以高效有序目标促进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以“双循环”新格局充分构建安全与开放的数字生态共同体,多措并举、合力协同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刘志彪 《东南学术》2024,(2):64-73+246
市场扩张与分工发展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两个底层逻辑。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需要一个以泛化、深化分工为基础的现代市场体系,而且它必须是一个具有强大发展调节功能的超大规模市场,以此成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商品、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与竞争秩序,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需要统一的两个基本规则。行政性分权改革逐步走向经济性分权改革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践逻辑和基本路径。在当前转型经济的基本格局下,作为次优选择,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必须在明确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基础上,对涉及政府与市场一体化的事务进行分类管理、分别推进。  相似文献   

9.
韩晗 《东岳论丛》2023,(1):23-32
从“双循环”到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党中央所进行的顶层设计,也是我国改革开放行至“深水区”与攻坚期之后因势利导的战略调整。未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必要与之相适应,应遵循基于“统一”的演变逻辑为发展前提,以进一步提升文化产品的商品化水平、完善文化产业相关立法工作、坚持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以国内文化大市场建设推动国内外双循环为发展原则,从而选择推动市场畅通与拓展、构建全国发展网络、扶持原创技术与提升国际竞争力相结合的“四位一体”发展路径,以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刘志彪 《河北学刊》2022,(5):139-145
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的进一步改革,既是现阶段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核心问题,也是为了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从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主体和客体两个角度看,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之间的逻辑关系宜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市场主体”这个线索出发,重点分析阻碍资源要素市场发育和发展的行政权力配置格局和政企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找到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市场建设的路径和机制;二是从对经济活动领域进行分类出发,重新界定政企在不同领域的职能配置关系。对前一问题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找到进一步全面深化市场取向改革的空间、动力和突破点;对后一问题的分析,可以让我们明确当前要重点解决市场取向改革不足与市场取向改革过度并存的问题,努力塑造“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双强”体制模式,为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提供坚强支撑。  相似文献   

11.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基本形成,但市场分割在一定范围内仍比较严重。学界对我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历程及演进特征存在不同认识。我国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在全国范围内尚未统一,针对当前要素市场机制落后、市场行政性分割、政府职能转变不彻底等问题,加紧建立大市场框架、畅通资源要素流动、提升微观市场主体活力是推进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任务。应以价格机制为主导,以规范化、法治化和长期化制度为保障,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2.
葛扬 《广东社会科学》2023,(3):24-32+289-290
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不断探索、走向更加完善的过程。基本经济制度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既是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的必然选择,也是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的重要内容。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不仅有助于消除制约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自由流动的体制和制度障碍,而且有助于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和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竞争,为各种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其贡献及参与分配创造条件,推进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更加完善,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3.
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关键是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更多核心技术,占据更多产业制高点。尽管面临着全球价值链路径依赖对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制约、经济下行压力对创新提出更高速度上的要求、国际循环受阻加大创新的难度等挑战,但综合我国在市场规模、研发投入、人才资源、产业基础、外部环境等方面的条件,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有增强的空间与基础。在路径上,应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重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视畅通与提升国际循环等。在政策上,应重视供需两侧政策的高水平协同,为市场主体赋能与维护市场有效运行,以市场为导向探索建立补充激励机制等。  相似文献   

14.
公共政策价值取向中的政策空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凡是存在公共政策的地方,就存在着政策空间和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互动是本文阐述的中心。本文认为政策空间是由“政策企业家”参与其中,通过“溢出效应”等逐步渗入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之中;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的定位则是在一定的规则体系指导下,经过不同的政策价值层面由政策空间的渐进拓展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15.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应对国内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不足使得多元要素市场之间因过于分割而形成交易壁垒,其主要体现在行业与地域这两类形态。要素产权的确权不足以及政府监管的失序阻滞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妨碍要素资源跨行业跨域的自由流动。多元市场主体应以此为契机,重视要素产权的权利归属,明确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的社会义务和企业责任。同时,政府应充分运用数据技术不断优化“数字政务”质量,改善公共法律服务的供给,简化政府监管的审批流程。在合作监管层面,还应借助财税政策工具不断降低要素市场化不足的负面影响,合理配置要素资源优化法治营商环境,发挥“全国一张清单”的监管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16.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既是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前提,又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对我国实现长期经济增长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在统一大市场构建过程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进入退出有壁垒、主体地位有层级、规则标准有差异、市场秩序有紊乱、基础设施有短板、公共配套有区别、监管体系有错位、激励协调有漏洞。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与市场职能错位。因此,要破解这些问题,关键在于使政府和市场职能归位。一方面,“做对价格”,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做对激励”,让政府提供更加有效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7.
论市场分割与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制度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统一的全国大市场,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所要达成的最重要目标之一,也是逐渐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论文针对当前经济发展中的市场分割产生的制度原因、特征和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构建了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8.
程承坪 《河北学刊》2023,(1):140-149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助于扩展市场范围、深化分工、增加分立知识,促进经济发展。但分立知识难以整合而且会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只有有效地整合分立知识,消除不确定性,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否则非但不能促进经济发展,反而会阻碍经济发展。分立知识的整合,一要依靠整合分立知识的手段,二要依靠整合分立知识的基础性因素。整合分立知识的手段可分为合约性手段和非合约性手段,合约性手段包括市场合约和等级制合约,非合约性手段包括政府权力和亲密关系等。整合分立知识的基础性因素包括制度、道德和信息技术。提高整合分立知识的效率,消除不确定性,促进经济发展,一要提高整合分立知识手段的效率,二要提高整合分立知识基础性因素的效率,三要科学地组合使用各种整合分立知识的手段。  相似文献   

19.
市场是全球最稀缺的资源和最昂贵的公共物品。统一市场是指由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机制或者主要机制的一种经济体系。首先,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高效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为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提供最为稀缺的市场资源。其次,坚持问题导向,推进市场化、制度化改革,解决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中央政府顶层设计,加快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结合,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最后,秉持开放包容理念,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坚定不移构建开放型经济,充分发挥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完备优势,全面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对接高标准自贸区规则,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促进和加强区域经济合作,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统筹好对外开放与国家经济安全,促进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由于我国现代市场体系正常发育所需要的外部环境不完全具备,严重制约了我国市场体系的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和有序性。市场体系的不完全不仅阻碍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而且阻碍了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要以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为重点,建立和完善中国的现代市场体系,解决市场体系发育过程中的市场分割、垄断、封锁和无序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