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纪芳 《天府新论》2020,(1):96-102
苏南地区的并家对传统父权制结构造成冲击的同时,也重塑了新的家庭权力结构,并直接影响子代小家庭的发展。并家作为一种双系婚姻策略,以满足父代纵向情感需求为导向,客观上形塑了新的父权形态。“新父权”遵循“情感—资源—权力”的实践逻辑,本质上是父代参与子家庭事务的权力,具有隐匿性和不稳定性、权力相对性等特点。“新父权”客观上破坏了小家庭的边界,对小家庭造成挤压,但其权力实践因小家庭自主性强弱而呈现出不同形态。  相似文献   

2.
李永萍 《社会科学》2022,(1):94-107
在家庭现代化过程中,不同区域农民的家庭发展能力具有显著差异。家庭发展能力是家庭策略的产物,家庭、村庄和市场三者共同定义了农民家庭策略的基本结构。"半工半耕"的强度、代际合力的强度以及家庭目标的调控共同塑造了农民家庭策略的实践形态,导致农民家庭发展能力的分化。根据家庭发展能力的强弱,可以将农民家庭划分为生活型家庭、维持型家庭和发展型家庭三种理想形态。基于此,农村家庭政策需着眼于农民家庭形态差异,采取富有针对性的"分类治理"策略,这是激活家庭发展能力、回应农民家庭生活需要、实现家庭政策有效落地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3.
家庭是中国农村社会的基本组织,在回应现代化压力的过程中,农民以具有绵延性和伸缩性的家庭为单位完成发展性任务。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家庭围绕着家庭总体目标的变化发生了剧烈转型,以三代直系家庭为单位,开拓出"一家三制"的弹性家庭结构,年轻男性在城市务工,年轻女性在县城陪读,年老父母在农村务农。城市是生产中心,县城是发展中心,而乡村是保障中心,三者是有机互联,形成了具有整体目标导向的"发展型家庭秩序"。在城乡关系的硬约束下,农村家庭成员被分散于城乡各处,但彼此又保持着密切联系,在多空间中保持着完整的家庭结构与功能。在回应现代性压力和家庭发展压力时,农民家庭呈现出较强的能动性与自主性,共同服务于农民家庭的整体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4.
李凤 《兰州学刊》2022,(12):95-107
基于蔡村男性失婚经验,以转型期婚恋变迁为背景,从家庭发展能力视角解释农村男性失婚机制。研究发现,在性别挤压、梯度挤压、竞争挤压共同作用下,子代婚配危机表现为婚配成本高涨的经济压力、城镇化压力。本地家庭“半工半耕”双弱的家庭资源弱积累状态难以支付当下的高额婚配成本,家庭弱代际合力难以在短期内进行家庭主体强动员与资源整合,家庭简单再生产目标和弥散性资源配置方式降低了子代未来的婚姻预期。弱家庭资源、弱代际合力、简单再生产目标共同形塑的弱家庭发展能力,使子代在当下、短期内、长期内都陷于失婚困境。  相似文献   

5.
《颜氏家训》蕴含了丰富的家庭伦理思想。它涉及家庭道德观、家庭教育观、家政观等主题和内容,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文化的精义。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重新审视传统儒家文化精义对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人类发展史上组织化教育的原型,家庭教育在较长时间内是人类社会主要的教育形式,肩负着培养儿童成为社会人的职能。但随着社会发展,家庭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现代性浪潮的冲击,在象征标志和专家系统两种动力机制作用下逐步向学校教育作出让渡,出现了“脱域”,其“在场”的教育意义被虚化。对现代性的反思中,家庭教育重新返场,在“结构—制度—文化”动力框架作用下“嵌入”到教育场域中,为教育之现代性“隐忧”祛魅。构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在场”的育人共同体,是家庭教育的发展愿景:以共建逻辑型构家校育人制度共同体、以共享逻辑培育家校育人理念共同体、以共治逻辑形塑家校育人行动共同体、以共鸣逻辑筑牢家校育人情感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我国城市贫富差距扩大,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弱势日益明显.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低收入家庭摆脱困境、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防止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手段.因此,对城市低收入家庭教育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促进家庭和谐,维护社会稳定.以青岛市X社区低收入家庭为调查对象,通过抽样调查和半结构访谈等方法获取资料,分析城市低收入家庭基本情况和家庭教育状况,发现家庭教育问题并提出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相似文献   

8.
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家庭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初级群体,对儿童的人格自尊、社会适应性、教育成就、职业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家庭的本质在于家庭关系和家庭结构,离异家庭在亲子互动和家庭教育过程中与完整家庭存在一定差异。当前黑龙江省离异家庭的亲子互动和家庭教育中,存在观念困惑与方式困难并存、关注过度与关注不足并存、父职缺失与母职密集并存的特点。为此亟需完善家庭教育地方立法及其配套制度,强化家庭教育的公共属性,促进家校合作,实现家校共育,提供普惠性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以及倡导男女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让更多的父亲享受亲职权利、履行亲职责任,在家庭教育领域发挥积极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经济学角度对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投资动机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了解我国不同层面家庭的教育投资动机状况.研究发现处于不同收入水平和不同生命周期的家庭教育投资动机是不同的.因此,建议政府采取不同的政策帮助不同层面的家庭完成子女的教育投资,同时也可以引导家庭正确面对教育投入的回报,减少和化解选择教育投资的风险,避免盲目投入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相似文献   

10.
农民离开土地进企务工现在是越来越多,对于这些农民工,特别是已婚农民工来讲必然存在着以情感和权威关系为基础的家庭关系的变更,这种家庭关系的变更向何方向发展,取决于家庭中成员个人的资源增减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因素的碰撞。通过调查这些变更状况及相互影响的变更过程,可看到,以情感和权威为基础的新型农村家庭关系正在这些农民工的家庭中形成。  相似文献   

11.
在农村家庭转型过程中,家庭不仅是被现代性力量改造的对象,而且是回应现代性压力的能动主体。新家庭主义的伦理形态是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家庭功能调适的产物,体现为“虚分实合”的家庭结构。发展目标的嵌入、村庄竞争的激活和家庭风险的内化定义了现代性压力对家庭转型的路径和机制的影响,激发了功能导向的家庭伦理实践原则。不同于传统家庭主义的伦理本位,新家庭主义的伦理形态具有鲜明的功能本位色彩。在家庭转型过程中,家庭政策既要引导和调动农民家庭的能动性,也应适当疏解家庭压力和维系家庭的伦理韧性。  相似文献   

12.
正王波:从主流心理学的学科建制分类来看,您长期致力于团体动力与社群发展、生涯发展与成人教育、组织学习与专业实践、性别与心理治疗,乃至家庭关系等领域的探索。但在具体的学术研究中您又身体力行,以心理教育工作者的身份,而不是心理学家或者治疗者的身份,投入到草根教育与运动的方案中,试图结合在地经验生产具有本土性契合,并能赋予行动者力量的手工知识,为形塑台湾地区心理学的新面貌做出了卓越贡献。在这种交错的学术生态中,您揭示了台湾地区心理学知识返身解殖的可能路径,从而描绘出人文社会科学在冲突碰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与配合,而家庭教育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占据特殊的位置。家庭教育的直接责任承担者是家长,家长的教育观念如何将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这些传统不仅影响着宏观社会,而且渗透在个人的观念中影响其具体行为。其中与青少年教育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是“家本位”的价值取向。所谓“家本位”的价值取向,就是这种家庭至上、家庭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和文化心理状态。它对中国家长的教育观(包括…  相似文献   

14.
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关颖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在影响儿童发展的家庭诸因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家庭教育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育者——主要是父母的教育动机和教育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  相似文献   

15.
构建回流劳动力能力发展的多维模型,分析家庭禀赋影响劳动力回流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家庭禀赋是个人能力的拓展,家庭成员的个人决策是基于家庭禀赋状况作出的最优化选择。存在回流劳动力的家庭禀赋效应,即对家庭禀赋的有效利用可以使得迁移劳动力在外积累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在家乡得到更高的投资回报。回流劳动力对家庭禀赋的有效利用是实现其能力发展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6.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指导下,和谐的家庭教育文化培育之路应是:树立家庭和谐教育理念,确立和谐教育目标,抓住重点内容,运用和谐教育方式,建设和谐家庭环境。  相似文献   

17.
土地发展权框架下失地农民的补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计划体制下土地征用的"产值倍数法"补偿标准是导致失地农民补偿不足的制度性根源。这种补偿只是对农民在承包期内土地使用权收益的补偿,而未对获取这种使用权收益的资源禀赋进行补偿。在目前的农地制度下,土地是农民依托于集体土地共有制下的一种资源禀赋,是农民在家庭农业经营下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基础。本文认为,在土地征用中应明晰土地发展权,并保障土地发展权收益对失地农民资源禀赋的补偿,从而有利于失地农民就业能力的转换和社会保障的安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家庭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成为一个引起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为了科学解决我国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我国政府引入家庭教育指导师这一新的职业。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出现是中国家庭教育科学化和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适应了多样化家庭的需要,对提高我国教育水平,促进入的社会化,提高人口素质,维护社会稳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启动了新生代农民家庭的现代化转型,将其置于市场区位与家庭能力角度发现家庭转型面临陷阱与风险。由于中西部农业型地区农民家庭在婚姻市场的劣势加剧了其婚姻成本,而在劳动力市场区位的劣势使得其家庭能力与在城市开展新成立的小家庭的再生产不相匹配,由此使得青年男性面临成家不易、守家更难的境地。那些未能顺利成家与守住家的男性进入被动的个体化进程,由于没有了作为本体性价值归属的“家”的支撑,其个体化呈现出无根性,其生活进入到消极躺平状态。新生代农民家庭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转型境遇进一步形塑出城乡三元结构,即体面进城的完全城市化、正在努力成家与守家的半城市化与未能成家或守住家的去城市化三个层次。农民家庭陷入在城乡间摇摆的半城市化与返乡的去城市化的处境与其在市场区位劣势下的家庭能力不足紧密相关,对此中西部地方政府应通过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与通过制度设置为其提供保障与留有退路,从而探索出与农民家庭能力相适应的渐进稳健的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20.
对苏、鲁、豫、皖、京、浙、桂、川、陕、辽等省、市进行的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的实证调查显示:当前民众对家庭在社会建设、家风在家庭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对家风与社会风气、家庭教育和个人发展的密切联系较为认可;父母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角色,但其知识来源较传统社会发生显著变化;肯定传统家训文化的时代价值,传统美德仍是当代优秀家风的基本内涵。调查中也发现存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一方缺失现象较为严重、成才教育重于成人教育、家风受到世风冲击、优良家风亟待培育和弘扬、家风和家训文献在现代家庭中的传承不够等突出问题。对此,应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以提高家庭教育效果,日常生活中的熏陶是传承好家风的重要路径,营造和优化世风是培育优良家风的重要条件,要重视发挥家长、教师、亲友在孩子教育和家风培育中的关键作用,家庭、学校、社会、媒体凝成合力是培育优秀家风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