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乜贴”是回族日常生活和宗教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文化现象,其扎根于回族当中,世代相传,在回族内部有始无终、周而复始地流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回族社区的贫困问题,加强了回族共同文化心理,体现了回族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2.
“说礼行”仪式的文化人类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土家族的婚俗仪礼、诞生仪礼中的“说礼行”仪式带有鲜明的地方仪式特点,具有娱乐、宣泄、补偿的文化功能,能整合村民的认同感,引导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哆耶舞”是侗族人最喜爱的一种自娱性的集体式舞蹈,具有宗教文化与农耕文化特征,显示了侗族文化的神秘性与娱乐性。侗族“哆耶舞”在形态、结构、音乐、表演及生态生成等方面的原始性与不成熟性,为侗族民间艺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哆耶舞”中所表现出的祭祀性、封闭性、群众性、传承性、变异性等文化特征,体现了丰富的侗族人文精神,蕴含着侗族人朴素的审美追求。生态与民俗的结合、审美与环境的结合、文化与自然的结合,构成了侗族“哆耶舞”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外语教育发展迅速,培养了大批外语专业人才,建立了外语教育体系。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外语教育面临挑战和机遇,本文以文化人类学的基本观点为视角,分析和探讨了我国外语教育体系在语种和学科分布以及外语教育层次和阶段划分问题,并根据我国学历教育体系提出了参照美国"5C"标准的外语学习层次划分方案,以进一步规范外语教育规划和标准的制定。  相似文献   

5.
在哲赫忍耶的尔曼里仪式上,果碟被视为圣餐,是道乘功修必不可少的神圣用品之一。果碟的象征意义源自哲赫忍耶门宦所崇尚的反对宗教世俗化,追求净化信仰的苏菲精神。九品是苏菲修行的最高境界,赋予果碟这一象征意义旨在从个体伦理修养的角度维系门宦制度下的等级秩序。随着哲赫忍耶门宦制度赖以存在的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变化,宗教语义支配社会秩序和解释世界意义的功能逐渐弱化不可避免,当前,在尔曼里仪式中,果碟与油香、宰牲等仪式食物作为沟通人神的媒介,发挥着增强门宦内部认同与整合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仪式一直是人类学民族志书写的重要对象,由于其与艺术、审美制度的内在关联,也必然是审美人类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从发生学上考察,艺术和仪式具有共生关系;仪式自身也潜藏着审美因素;仪式作为一整套符号象征体系,是人类隐喻思维的展现,这种诗性智慧浇铸了仪式的神圣之美。仪式对个体审美倾向和审美情感的建构与塑造及审美原型的生发,构成了仪式作为审美制度的内核。  相似文献   

7.
"接龙"仪式是湘西苗族一种古老的宗教祭祀仪式,它充满着传统的宗教色彩。"接龙"仪式中的接龙舞蹈则是湘西苗族人们在其仪式信仰之下产生的一种公共的群众性活动。本文旨在运用象征人类学、解释人类学等相关理论,对"接龙"仪式中舞蹈的动作、服饰以及妆容等艺术形态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透视出湘西苗族的历史文化艺术以及苗族人们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狭义的炎黄文化"指的是炎黄时代的文化;"广义的炎黄文化"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义的炎黄文化"指的是炎黄二族在炎黄时代创造的文化以及后世对其传承、阐释和重构的文化。"狭义的炎黄文化"是炎黄文化的基础和根源,"中义的炎黄文化"是炎黄文化的传承和主体,"广义的炎黄文化"是炎黄文化的拓展和升华。三者内涵相通,本质相同,各有侧重,各有价值,共同构成了炎黄文化的完整体系。作为一种根源性文化,炎黄文化无论是在中华文化的谱系中,还是在中华民族的格局中,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炎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是中华民族的纽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泉。  相似文献   

9.
人类学视野中的“仪式”与“文化展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得风起云涌之际,人们日益发觉,许多传统的民间活动都已“旧貌抉新颜”,尤其是一些古老的宗教活动所发生的本质性蜕变尤为令人瞩目,它们正从一种传统的“仪式”渐变为一种为权力所操控的现代“文化展演”。作为一对水乳交融但又截然对立的文化形态,仪式与文化展演本身究竟有着各自怎样的结构程式、功能意义及逻辑秩序,二者之问又是如何相互关联及相互转换的,本文通过对仪式与文化展演的相关人类学理论的探讨、评述,以期对这些问题予以探究。  相似文献   

10.
蒋志平,江苏涟水籍旅台老人,一位94岁高龄、孜孜追求教育救国、教育强国的老人。  相似文献   

11.
审美人类学是一门新的学科,它倾向于把美学和文化人类学结合起来,找出美学研究的新方向。仪式是审美人类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婚礼仪式更是仪式研究中的重要范畴。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从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审美交流三个方面对撒梅人的婚礼仪式进行审美人类学的探讨,试图解析撒梅人婚礼仪式的独特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老刘寨苗族“祭龙”仪式在构筑起村寨生活秩序制度性网络的同时,又将其内化于村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并将其视为自身生产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种常态化机制。与其说祭龙仪式是一种宗教行为的展演,毋宁说是人们正常生活得以进行的秩序所在、一个日常生活的制度性要素。  相似文献   

13.
在独特的灵魂观念支配下,哈尼族社会中保存着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治疗仪式。从医学人类学的视角来看,仪式重新调和了人的身体和宇宙秩序之间的关系,加之仪式中所使用的祭品都带有较强的象征意义,这给患者带来极强的心理安慰。同时,仪式治疗的疗效与选择又与其地方文化认知系统和当地外部社会因素息息相关。因此,只有将叫魂仪式置于哈尼族丰富的社会文化脉络中并进行动态的分析,我们才能最终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相似文献   

14.
以上海正一道士的入门教育为例,讨论仪式音乐何以能成为许多宗教对初入门者进行宗教传习的主要手段。首先呈现上海正一道士教育传统给仪式音乐学习赋予的角色,然后说明并批判包括道士自身在内的观察者通常为这种教育传统给出的"经济理性解释",接着分析、批判了近年来稍见流行的"宗教身份标识说",即以"仪式音乐为道士身份的标识"来解释这一教育传统的做法,最后,援用认知人类学的视角和概念来分析上海正一道教的《进表科仪》,据以论证仪式音乐之所以会被采择为此一教育传统的入门课程,终极原因在于仪式音乐在辅助记忆和激发、训练想象力这两方面的卓越功效。  相似文献   

15.
人类学电影的信息传递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解决并真正实现人类学电影在学术规范下的“电影化”表达 ,而不是概念式的“论文化”表达 ,已成为今天影视人类学发展 ,尤其是影视人类学在中国发展的一个急待解决的理论和方法论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影视人类学与“书面人类学”的简单比较 ,讨论影视人类学自己的视听表述语言、人类学电影特有的信息传递方式。  相似文献   

16.
西方人类学对于"仪式"的研究,从早期的"神话—仪式"学派,到后来的功能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学派,再到象征主义学派,将仪式研究从原来视野相对狭窄的宗教神话领域逐步扩展到更为宏阔的社会生活领域。在此过程中,西方人类学仪式研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人类学仪式研究的知识谱系,完成了西方人类学仪式研究范式的现代性转换。  相似文献   

17.
人类学家认为不同的仪式行为反映出人类群体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透过对仪式的解读,可以认识到他们的生存习性与文明发展模式。仪式与文学的共同之处在于表达人类复杂的诉求,触及心灵世界,并发挥特殊的社会功能。小说中的仪式书写不仅承担着文本对社会现实的"直接表现",还起到了对社会文化"含蓄表现"的作用。仪式书写有多种存在方式,既具有符号的象征意义,又具有文化认同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费孝通先生不仅是一位人们熟悉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他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教育人类学家。是他首先将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纳入到中国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并给予了教育与家庭、亲属关系、种族、社区等人类学研究主题同样的重视程度。费孝通先生倡导的人类学精神和他的教育人类学思想,对于从事教育研究的工作者来说有着实际的意义。当我们把他的“文化自觉”理念引入到“教育自觉”中时,我们开始尝试对本土教育的反思,并在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建设中,探索一条既不“复旧”又不“他化”的革新之路。  相似文献   

19.
康德在《实用人类学》中提出一个核心概念:大自然的智慧。他通过这个核心概念深刻揭示人的本质特性,系统地回答了“人是什么”这个总问题。这个概念包含丰富的辩证思想,它是对康德历史哲学中的“大自然的计划”思想的进一步阐发,是黑格尔“理性的狡计”的直接思想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中最有价值的思想之一。当然,它也存在着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文化与人格”学派作为文化人类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派别,其对文化与人格关系的某些研究,对心理健康教育、性教育、孩子同家长和教师的互动以及教育改革都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