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利用中国2010年以来全国人口普查、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及其他相关统计数据,测算并考察2011~2020年城市人口增长来源构成及其对城市化发展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城市人口规模仍在持续增大,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2011~2020年的新增城市人口中,56%来自人口迁移,26%来自行政区划变动,自然增长仅占18%,人口迁移仍是推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导因素;城市人口增长来源构成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但三大增长来源对城市化发展贡献的差异趋于减小,迁移增长对城市化发展的主导作用有所弱化,自然增长与区划变动的影响相对增大。探讨城市人口增长来源构成及其对城市化发展的贡献,对把握中国新时期城市化发展动力机制的变化,推进城市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城市化过程的结果是城市人口规模、特别是市区人口规模的急剧膨胀,同时,也由此产生了以人口为核心的一系列“城市问题”。 北京地区城市化的突出特点首先是全市人口增长迅速。按照目前的辖区范围,1949年全市常住总人口为414万人,其中城市人口176万人,到1986年底,全市常住总人口达到971万人,比1949年净增加1.35倍,其中常住城市人口587万人,比1949年净增加2.34倍,城市人口增加的速度比全市城乡人口增加的速度高出73%。构成人口规模的增长因素,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即出生人口与死亡人口相抵,净增加人口)和人口的迁移增长(即迁入北京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大量人口从乡村迁移到城市中,这就是世界“人口城市化”的过程。我国随着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将出现较多的乡村人口向市镇(城市和城镇的简称)集中,这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有利于控制人口自然增长和提高人口质量。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分析人口城市化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在快速推进城市化、实现人口转变的双重变迁进程中,高城市化、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城市就会出现替补迁移的需求以实现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文章根据城市化水平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对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聚类,得出39个替补迁移型城市,并通过与其他三类城市的指标对比发现,替补迁移城市存在工业经济突出、第二产业优势明显、总体经济实力雄厚、教育科研实力强大、生活垃圾处理能力亟待提高等特征.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镇人口增长宏观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城市化程度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城镇人口增长来源分布更是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国情资料。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一般由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来自农村的人口迁入、农村迁入人口的自然增长以及新建市镇和原有市镇扩大辖区范围所增加的人口等四部分组成。中国虽有完整的户口登记制度,逐日登记城乡人口出生、死亡、迁移等人口变动,定期汇总逐级上报。惟因登记簿册浩瀚,又限于手工汇总,所以只能提供人口变动大端资料。较为细致数据如城镇人口增长来源分布等则付厥如。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所提供的城镇人口数字,反映中国城市化的实际水平,本文拟以此为基准,结合作者的调查资料,使用间接推计方法,计算出城镇人口增长的来源分布。所得结果尽管是匡算数据,然而所依基准科学合理,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近似实际。  相似文献   

6.
<正> 从现在到2000年,人口增长的最大压力,也反映在人口城市化的增长中。这种增长,不是由于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而是由于大批迁移人口的增加,为了寻找工作而向城市聚集。据予测,将来城市人口的增长比率,要超出城市计划者的想象。联合国最近估算:从1950年到现在,城市人口已增加了一倍,到本世纪末,还要再增加一倍多。今天,在各发达国家,已有大约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这种比例,到2000年,似乎还要增长到四分之三。各发展中国家,现在只有大约1/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到2000年,这种比例似乎要增长1/2。  相似文献   

7.
对建国以来人口迁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口迁移如同人口自然增长一样,对人口的发展和分布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建国三十年(1949—79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快,几全部是自然增长,机械变动(人口移迁)甚微,可略而不计。但就城市和农村以及各省(市)区而论,除了主要是自然增长外,还有人口迁移的因素,而且这种迁移规模是相当大的。对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作者曾在《我国城镇人口增长变化的初步分析》文章中作了论述,现对省(区)际间人口迁移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四普"至"五普"间中国城镇人口增长构成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放 《人口研究》2004,28(3):60-67
利用 1 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和 2 0 0 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 ,对在“四普”至“五普”间中国城镇人口增长构成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在新增长的城镇人口中 ,有 5 2 %是来自于地域的重新划分 ,有 31 %是来自于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迁移 ,来自于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的只有 1 7%。本文认为 ,未来中国的城市化应当主要依靠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迁移 ,因此 ,采取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解决好从农村迁移到城镇的人口的就业和生活 ,使他们能够顺利向城镇转移 ,这对于 2 1世纪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对甘肃省城市化道路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城市化,最初的含义是指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和集中的过程,它包括人口地理位置的迁移、劳动力职业的转变和人口生活方式的变化三项基本内容。其中人口地理位置的迁移是后两者的前提。因此,这种城市化含义的中心内容是人口迁移,该定义适合于发达国家早期城市化的情...  相似文献   

10.
白银市是建国之后建设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城市,是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开采、冶炼和加工基地,其煤炭开采业在甘肃省占有重要地位,化工、纺织机械、棉纺针织以及军工工业也具备相当规模。总之,白银市是一个工业行业门类较为齐全的基地型重工业城市。全市现存146万总人口规模的形成及其分布无不与工业经济类型密切相关。工业经济结构对人口数量增减,人口再生产特征以及地理分布规律有着重要影响,归纳起来全市人口随经济分布可分两大类区。一是随现代工业经济分布的,居住相对密集型的城市化地带,即白银、平川两个区,迁移变动对其入口规模和结构影响较大。二是传统农业经济环境下的人口聚居地带,即会宁、靖远、景泰三个县,其生产活动受地理条件,气候环境影响,居住相对稳定,由于生产方式不断变革,水利建设的发展,生产力的解放,生活改善,人口自然增长很快,由分散居住逐步连片成块,人口增长呈受控状态下的自然增长。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入的进行,大城市迁移增长人口的迅速膨胀所带来的问题和影响已为人们所关注。怎样认识和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特别是迁移人口性别状况对城市人口再生产带来的影响,对于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规模的控制和预测都极为重要。为此,我们对昆明市1985年的人口迁移变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基本上掌握了昆明市迁移人口的性别状况,为分析和研究迁移人口性别状况对昆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提供了依据,也为制订和实施昆明市人口发展的规划预测和人口政策提供了分析数据。 性别状况是人口再生产的自然基础。作为影响人口再生产的人口学因素的性别状况是我们分析迁移人口对昆明市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影响的主要着眼点之一。而且,作为特定条件下的迁移变动人口,其性别状况又有特异性,其影响亦具有特殊的性质。  相似文献   

12.
从乡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以下称乡—城人口迁移)是一种重要的人口迁移形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乡—城人口迁移规模的增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利与弊,使乡—城人口迁移成为我国政府及学术界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因而对我国乡—城人口迁移规模的发展过程及形成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关于迁移人口的定义很多,本文中的迁移人口既包括户籍所在地未发生变化,仅改变了居住地的流动人口。迁移人口离开居住地的时间为半年。1.乡—城人口迁移规模的发展过程一般说来,一国的城市化水平在没有达到较高水平前,人口由乡村向城市的迁移…  相似文献   

13.
人口城市化不仅是一个城市人口在一国总人口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城市人口在不同规模的城市间分布不断变化、走向均衡的过程。尽管各个国家对大中小城市的划分没有统一标准,但目前从世界范围看,仍可发现人口城市化有在大城市加速增长,而在中小城市则增长缓慢,甚至有停滞、下降的趋势。如[表1]所示,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的人口比重由1950年的25.8%增至1975年的33.66%,据预测还将继续增长;而五十万人以下的中小城市的人口比重则逐年下降,由1950年的64.82降至1975年的56.07%。  相似文献   

14.
长期滞后发展的城市化 ,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要加快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 ,必须研究潜在的城市化主体—农村人口集团特征及个人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根据对浙江省柯桥、柳市两镇农村人口的主体和城市化行为的主要决策者—农村劳动力的实地抽样调查资料 ,以新的研究视角和定量为主的统计分析方法 ,对我国东部农村地区“潜在”城市化人口向小城镇 (或其他城市 )迁移之城市化意向的个人影响因素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 ,得出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直接影响人口城镇化进程的因素是人口的自然变动、迁移变动和区域变动。但在深入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人口城镇化时,往往会遇到一些具体问题。本文是对这些问题的初步思考。一人口自然增长究竟如何影响人口城镇化的水平发生变化呢?出于需要,我们把分析对象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低于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城市化态势逐渐引起人们高度关注。本文指出当前人口流动和迁移已超越生育与死亡,成为决定我国人口形势的主导力量;面临着全新的人口形势,我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来迎接人口城市化的到来。文中通过对北京和德国的案例分析,从"城市体系"的视角来考察城市规模,提出城市的功能需要在一个"城市体系"中去恰当地定位。目前需要的不仅是在理论上正本清源,认清城市化对我国现代化的实现的重要意义,而且要在实践中消除妨碍人口城市化的种种不利因素,从各方面为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以积极推进我国人口城市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联合国2011年版《世界城市化展望》指出,到2050年,亚洲和非洲的城市人口增长将占世界城市人口总增长的86%,其中增长最多的国家依次是印度、中国、尼日利亚、美国和印度尼两亚。中国城市人口将增长3.41亿,  相似文献   

18.
吴华安  王崇举  石智雷 《西北人口》2010,31(6):82-86,92
从城市容量角度关注农民工城市化的研究成果比较少见,本文从城市容量出发结合人口城市化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城市容量是一个以人口负荷量为主体,包含自然容量、经济容量和社会容量的三维系统,并建构了人口城市化与城市容量之间交互作用的分析框架。认为,在现阶段,城市的自然容量和经济容量有助于人口城市化,而城市的社会容量则因无法满足农民工均等地享受公共服务而延缓着这一过程,也使农民工"半城市化"成为长期现象。因此,作出农民工城市化进程包括两个阶段、四种身份和八个特征的判断。在此基础上,认为,解决农民工"半城市化"的关键须从城市的社会容量着手,系统地考虑三维容量之间的相互嵌入和协调扩张,并提出农民工"深度城市化"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农村人口逐步城市化是人口迁移中的主要趋势。控制农村人口迁往城市,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和贯彻城市发展方针是我国当前控制城市人口迁移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本文所讲城市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置城市建制的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和县辖镇。城市人口迁移是以每个城市的行政区划为界,凡迁出或迁入某个城市行政区域并迁转常住户口的即为城市人口迁移。迁出与迁入是相对应发生的。这种跨越了城市行政区划界限的迁移包括国际间、省际间、城市际间、市区与县际间的多种迁移。各个城市行政区域内的移动以及未迁转常住户口而长期来某城市居住或离开某城市外出居住的均不属本文所讲的城市人口迁移。 本文着重概述建国以来我国城市人口迁移情况、特点以及个人的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20.
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使用人口普查数据汇总城市常住人口规模,应用齐夫指数度量城市规模分布的集中度,研究了劳动力流动对城市规模分布的影响及成因。结果显示,基于常住人口统计口径的齐夫指数显著低于基于户籍人口统计口径的齐夫指数,这意味着劳动力流动提高了城市规模分布的集中度。进一步使用迁移人口占比衡量城市人口集聚能力,结果显示,城市规模增长显著提高了城市的人口集聚能力。研究结论的启示是,充分发挥大城市的人口集聚能力,适当提高城市规模分布的集中度,对加速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有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