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解安  林进龙 《河北学刊》2023,(1):115-126
自2013年党中央将“人”确立为城镇化的核心以来,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发展历程。这十年,人的城镇化建设创造了历史性成就,“四化同步”建设取得了重要突破,城镇化空间布局持续优化,绿色转型迈出了坚实步伐,文化建设成为城市更新的重点,开创了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进入了城镇中国时代。2035年能否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及其质量。充分借鉴过去十年的成功经验,由此可提出未来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城镇化的共同富裕效应;二是推进“四化同步”,着力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三是因时因地制宜,抓住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的窗口期;四是加快绿色发展,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五是在推进文化城镇化进程中,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2.
卢海燕 《理论界》2007,(6):33-34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生产方式和文化观念不断提升、农村转变为城镇的过程,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城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利于城镇化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者应实现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3.
周兵 《学术探索》2015,(4):85-91
在当今迅猛发展的中国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如果中华民族丧失了传统文化、失落了“乡愁”,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新型城镇化”与“人、社会、自然”的生态和谐。新型城镇化之“新”、生态之“和谐”,应体现在其“人文内核”上,就是让人“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文脉”,才能实现“诗意的栖居”。文章从理论上,论述了“乡愁”文化的产生和界定,提出“乡愁”文化的概念,并从其精神层面、制度层面和物质层面;比较和探讨了与传统文化的区别、联系,就此论述了在新型城镇化中留住“乡愁”文化的价值理念及其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实质是提高农民的收入 ,通过加快城镇化的进程 ,以减少农民数量来增加农民的收入是最有效的途径。解决农业问题的实质是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而城镇化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条件。解决农村问题实质是在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上向城镇转变。因此 ,解决“三农”问题 ,必须加快中国城镇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建设是破解“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大决策,赣州市新农村建设实施的一年多的实践,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产业结构一体化、促进农民市民化、城乡建设投资一体化等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做了有益的探索,将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国的21世纪 是城镇化的世纪,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化与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提高市民素质,发展 “数字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基于这一观点,本文在分析信息化与城镇化二者之间的关 系之后,剖析了当前中国信息化、城镇化的基本状况,在此基础上,对21世纪初如何用信息 化推动城镇化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关于农村城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谷复钧,李建民邓小平同志在1987年两次提到农村城镇化建设问题,指出:“建设大批小型新型乡镇”,“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到新兴的城镇和新兴的中小企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①纵观这几年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更觉这一论断的...  相似文献   

8.
实施城镇化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我国农村城镇化要有自己的准确定位。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许多原先的农村已具有了城镇的特点,成了名副其实的“准城镇”。现今的“准城镇”符合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准城镇”是我国农村城市化不可逾越的一个雏形阶段。  相似文献   

9.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推动“四化”同步发展的重大任务,也是青岛市“十二五”发展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决定性因素.近年来,青岛市的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均得到了较大提高,但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与实现全域城镇化目标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文章从分析青岛市新型城镇化现状入手,提出了加快推进全域城镇化的几条路径.  相似文献   

10.
《徽州社会科学》2006,(1):F0002-F0002,I0001
“十一五”时期,屯溪区将以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率先崛起为主题.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大力实施东向发展、兴工强区、城镇化,城乡统筹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三区两化”发展思路.推动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改善人民生活.建设和谐屯溪,全力推进“全民创业行动”.努力开创屯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加快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之一。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对全省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城乡发展需要遵循“政府主导、城镇联动、全员参与”的建设规律.发达国家在城镇化进程中,所采取的“田园城市”“工业化与城镇化并重”和“城市农村一体化”等发展模式具有可借鉴与复制性.有鉴于此,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的内在逻辑及城乡一体化经验可以“镜鉴”到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建设进程中,并立体化绘就出“科学发展先行、社会需要导向和多元成本分担”的中国特色城乡一体化建设蓝图,并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新时代意涵.  相似文献   

13.
构建贵州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联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保贵州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可持续推进,实现“三化同步”的战略目标,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解决好已经严重不协调的工业化和城镇化问题.根据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将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城镇体系建设科学结合起来,是解决好贵州工业化和城镇化严重不协调的重大战略机遇.  相似文献   

14.
加快城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它不仅有利于改变当前我国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局面 ,而且有利于解决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即“三农”问题 ,为此必须实行积极的城镇化战略。本文即围绕实行积极的城镇化战略这一主题对我国城镇化道路选择问题及当前城镇建设的重点工作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市的普遍性价值集中体现在神圣、安全和繁荣“六字方针”.当代中国城镇化的根本价值取向在于搭建一个让农村居民“出得来”、“回得去”、“留得下”、“有尊严”的发展平台.坚持城镇化质量建设与农村居民生活意义世界建构的有机匹配,就必须实行城镇化发展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有机匹配、与主体功能区战略定位有机匹配、与区域发展程度有机匹配、与创建有利于农村居民公共参与的生活与生命共同体有机匹配四大基本原则.实现城镇化质量建设与农村居民生活意义世界建构的双重发展,有赖于建构以公共交往空间与规则为核心、由基层党委和政府、农村居民、市场发展商、基层社区、社会团体等利益相关方平等参与的城镇化事务共治格局.  相似文献   

16.
论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明确指出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前大力推进的城镇化进程中 ,重视文化建设 ,实际就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文化建设既是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量。因此 ,在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亟待完善信息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初,福建省委、省政府为实现福建发展新跨越,提出要“努力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目标。这一战略目标,不仅涉及中心城市发展,涉及工业化、城镇化,涉及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而且涉及福建的文化事业基础建设。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需要一个完善的信息环境相匹配,  相似文献   

18.
广西农村城镇化建设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城镇化水平过低 ,城镇规模偏小 ,产业结构不合理 ,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长 ,加速广西农村城镇化的建设 ,发挥城镇“增长极”效应 ,有利于实现兴桂富民战略 ,加快广西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的步伐  相似文献   

19.
在新的世纪,特别是前20年,广西城镇化进程如何与经济及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相适应,加快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一个亟须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由陈利丹同志所著、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广西城镇化论析》,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作了较深入的有益探索,读后颇有启发。该书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立意较高,视野较宽。该书的立意是建立在正确认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高度和新世纪广西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大视野中对广西城镇化所作的深入论析。作者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  相似文献   

20.
乡村工业嬗变与“自下而上”城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乡村工业的迅速崛起。 乡村工业的发展,不仅形成新的工业化动力,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形成新的城镇化模式,这 主要表现为: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资金来源主要靠自身资金积累,而不是由中央政府通过 国家计划予以安排;劳动力的非农化就业及其向城镇的聚集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自发进行, 并在广大城镇积淀了大量“外来人口”。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城镇发展完全由国家计划来 推动不一样,这种新的城镇化机制被有关研究总结为“自下而上”的城镇化(urbanizat ion from below)。本文认为,乡村工业只是“自下而上”城镇化在特有体制与发展背景下的一 种实现形式,其普遍性受到多方面制约,“自下而上”城镇化的真正动力,来自并取决于生 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这一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