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中叶,当桐城文派的声势已经形成,其影响渐及于东南各省之时,以恽敬、张惠言等为代表的一群常州籍作家在文坛上崭露头角。《清国史·文苑传》卷五四《陆继辂传》指出:“天下推为阳湖派,与桐城相抗。”阳湖古文的别有建树,因为是相对于桐城古文而言,所以,近代以来,大凡讨论到阳湖派,总是离不开阳湖与桐城两派的关系问题,视各人对阳湖派别有建树的程度与性质的不同估价,  相似文献   

2.
阳湖派为清代古文流派。由恽敬、张惠言等所开创;恽敬,常州阳湖县人(今并江苏武进县);张惠言,武进县人,当时阳湖与武进同城而治。其后之作者,亦多为阳湖、武进人,故称“阳湖派”。这派渊源于桐城派,为桐城派之别支。 常州自明代唐顺之以后,为古文者,有毛重倬、毛念恃、张星瑞、杨椿、蒋汾功、邵长衡、恽鹤生、钱枝起等,皆不过负一时之誉或名不出于乡里。至清代乾隆嘉庆时,恽敬、张惠言之为文章,奉《文选》为宗,取法于归有光、唐顺之、王慎中等。当时学者,大抵崇尚桐城古文义法,取途以唐  相似文献   

3.
对于阳湖文派的研究在历史上争议很大而遗留问题颇多。阳湖文派的组织性质如何介定?在桐城古文一统清代文坛之时阳湖诸子何以能够脱颖而出?其特异之处何在?与桐城派的关系应作怎样的理解?作为一个文学流派,阳湖派的首领应该是谁?对于这些问题的争论从这一派别被命名之初即已开始,至今仍未解决。曹虹的《阳湖文派研究》(中华书局1996年出版)便以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为主体而写成。一般情况下,对作家作品研究者来说,作家作品外延明确、无需限定的客观存在现实,为他们提供了明确而稳定的对象,使很多人的研究能够从一个共同的基础开始。与此相比,流…  相似文献   

4.
变法维新思潮中的吴汝纶与桐城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曾光光 《江淮论坛》2001,1(3):94-98
甲午战争后 ,在维新变法思潮与新文体的冲击下 ,曾经随洋务思潮而“中兴”的晚清桐城派又陷入困境 ,在此困境中 ,吴汝纶起而改造桐城理论 ,以迎合维新变法思潮 ,使晚清桐城得以延续。他对桐城派理论的具体改造有三 :其一 ,减弱桐城文的政治色彩 ,回避桐城“义理” ,使晚清桐城免于成为新思潮的批判目标 ;其二 ,重新定位桐城文章的艺术形式 ,提倡“醇厚”之文 ,以与维新派的新文体抗衡 ;其三 ,借桐城文章宣传西学。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讲 ,吴氏在宣传西学、倡导维新上 ,与维新并无多大冲突。吴氏以桐城古文宣传西学、倡导维新的努力 ,在传统知识分子中赢得了一定市场 ,促进了维新思想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江淮论坛》1982年第4期《桐城派末代主要作家》一文,列林纾为桐城末代作家,我以为是可以的。因为林纾本人虽不自认是桐城派,但他的古文理论及古文特点,实际上是与桐城一致的。该文对林纾生平的简介差错或不正确之处,略列于后:  相似文献   

6.
桐城派三题     
前年曾写了《试论桐城派的艺术特点》一文。现在因为《江淮论坛》正开展对桐城派的讨论,故再就几个问题,略陈鄙见。其中一些看法虽也博采通人,但多出于胸臆;订谬砭愚,望之贤哲。桐城派在历史上的革新意义“桐城派”曾被誉为“一代正宗”,但后来又被目为“桐城谬种”。其实,把它目  相似文献   

7.
周怀文 《船山学刊》2009,(2):157-161
姚范是桐城派文学史上极重要而独特的人物,影响桐城文派甚巨,开创桐城诗派,桐城文学承前启后的津梁;《援鹑堂笔记》是其考校群籍的代表作。本文通过姚范的生平、交游与作品考察其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8.
一、“桐城派”与桐城 “桐城派”之出现于桐城,原因何在? 姚鼐的解释是“舒黄之间,天下之奇山水也。”简言之,即由“地灵人杰”。那末,何以不出于黄冈、黄梅,而出于桐城,且作者多居于桐城东乡(即今枞阳)呢?看来不象是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9.
《江淮论坛》一九八二年第四期发表的《桐城派末代主要作家》一文,简要地评介了桐城派后期一些作家的情况,很有参考价值;对于进一步展开关于桐城派的研究,是有帮助的。但是,文章在援引胡适的“严复、林纾是桐城嫡派,谭嗣同、康有为、梁启  相似文献   

10.
曾国藩借桐城文章倡导洋务 ,不仅能最恰当地宣扬其“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 ,亦能减少来自顽固派的攻击 ,同时可以极大地调动起对“文统”、“道统”恋恋不舍的传统知识分子学习洋务的积极性。其围绕洋务运动的需要对桐城文理论进行的一系列改造 ,不仅从文统、道统两个方面为晚清桐城派打开了学习西学的门径 ,而且力图改变桐城文风以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晚清时期,陈独秀等桐城派末流接受近代启蒙运动的感召,同时也受到包括桐城派后期代表人物吴汝纶、严复、林纾等人在内的近代启蒙思潮代表人物的影响,在桐城学堂创办《安徽俗话报》.这是对晚清“文界革命”的呼应,也是他们反叛桐城派的开始.出身于理学世家陈独秀的“文界革命”实践表明:传统处在不断的自我否定的过程当中,这个五四文学革命的“总司令”,出乎“桐城”又反叛“桐城”,最终成为桐城派的掘墓人.  相似文献   

12.
清代散文选本视野下的桐城三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桐城派选本对桐城三祖推崇备至,以为清代文章正宗之所在.而在非桐城派选本中,桐城三祖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比较而言,方苞地位仍然较高,而刘大櫆、姚鼐则多遣贬抑.这种选本差异是桐城派与非桐城派论争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深入认识桐城派乃至整个清代散文的发展态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胡忆红  何际亮 《云梦学刊》2010,31(2):111-114
刘蓉是晚清时期颇有影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奉桐城派方苞为“文学正宗”,受桐城文论影响较大。但是他能以包容之势吸取他人之长而为己所用。在文道关系上,不墨守桐城义法,主张用经济之学,充实桐城义理。在创造理论上,注重文艺特性。标举“疏畅”之文。故其文论思想更具有开放性和实用性。但刘蓉因袭传统的包袱太过沉重,使其未能在理论和创作上找到一条完全适应近代社会变革的新路。这是近代桐城派作家在对传统古文作近代转换过程出现的一个共同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桐城派与程朱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桐城派是清代乾隆以来,在中国文坛上出现的一个散文流派。它的形成,曾国藩的《欧阳生文集序》中曾有所论述。文中说: 乾隆之末,桐城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辞,慕效其乡先辈方望溪侍邓之所为,而受法于刘君大櫆,及其世父编修君范。三子既通儒硕望,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 ’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犹前世所称‘江西诗派’者也”所以桐城派,就其发展来说,是创始于方苞,形成于姚鼐,而大盛于曾国藩,直到清廷颠覆,五四文学革命兴起后而衰。 至于桐城派的散文,就其渊源而论,实上承唐宋以来所谓韩欧八家的古文,其间稍有不同的,是韩欧在创作思想上,标举孔孟,特别是韩愈,在《原道》中提出道统之说,而显然以个人继承文、周、孔、孟以来的道统自任。  相似文献   

15.
清初的文化政策的变化是文学复苏的重要原因,桐城派便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方苞为桐城派的开派首领,在江南日益平静之后,“学行继程朱”成为为文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祈向,再加上从明代尚先秦秦汉古文到尚唐宋八家的文学宗趣转变,复以桐城地域的人文风尚,一个勃勃生机的文学流派桐城派便呼之欲出了.  相似文献   

16.
朱琦及其散文创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桐城派”一直占据着清代散文的盟主地位。正如郭绍虞在《中国文学批评史》所说的那样 :“有清一代的古文 ,前前后后无不与桐城生关系。”这段话从时间上精辟地指出了“桐城派”的文运几乎是与有清一代相始终的。如果从空间上看 ,“桐城派”的传播、流衍的范围之广也是不容忽视的。自康熙朝方苞高举“古文义法” ,经过刘大木魁、姚鼐的递相传衍 ,道咸时文人学文 ,“江淮以北 ,五岭以南 ,咸取径桐城矣。”① 名噪一时的“岭西五大家” ,即是“桐城派”在广西生根、发展并达到古文创作高潮的最好明证。“岭西五大家”是以永福的吕璜为首 ,加…  相似文献   

17.
桐城派作家遍布大江南北,沪籍作家亦其重要一支,然鲜有问津.依据师承、私淑关系纽带,以是否宗桐城义法为准则,查检史书、方志以及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等相关文献,确定沪籍桐城派作家有11位,并对他们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文集做了较为详细的考述.认为他们受业方、姚,秉承桐城义法,薪火相传,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文作品,提出了较有创见的诗文理论,在桐城派发展史上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8.
方东树《昭昧詹言》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清一代的桐城派,不仅是文派,也是诗派。钱钟书在其《谈艺录》中,曾专列“桐城诗派”一条,并对该派的重要作家以及流派嬗变,做了简明扼要的价值评述。郭绍虞也指出:“古文义法之谈原是桐城始补祖方望溪的主张,此谈初立,本极简单;其后经刘海峰为之推阐而使之具体化,再经姚惜抱为之补充而使之抽象化,于是到方东树再加以综合而集其大成!”由此可知方东树在桐城派中的地位,而其”综合而集大成”的业绩,就具体体现在其桐城派诗话代表作《昭昧詹言》上。方东树在论述桐城三祖鼎足而立之态势时云:“愚尝论方、…  相似文献   

19.
自1981年以来,本刊就桐城派问题开展了讨论,至今已断断续续发表近三十篇文章。在此基础上,于今年11月1日至8日,在安徽桐城由省社科院文研所和《江淮论坛》杂志社主持召开了桐城派学术讨论会。这是自桐城派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讨论会。有不少专家、名流参加,在对问题研究和讨论的广度和深度上也较前有了很大的拓展。会议上有不少质量较高的论文,本刊将选出一些,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   

20.
江小角 《江淮论坛》2011,(5):170-175
方苞作为桐城派的创始人,一生注重名节,身怀天下之志,主张经世致用,体察下情,关注民生,这些对桐城派中后期代表作家"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也是桐城派之所以能绵延几百年而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方苞"义法"说的文论思想,为桐城派文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石,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影响久远。方苞的散文创作实践,是以他自己创立的文论思想为指导,体现出文章布局结构严谨,创作内容讲究取材的多样性和典型性。其散文创作特色,主要表现为叙事简洁传神,说理透彻新颖,语言质朴雅洁,写人生动形象。因此,从方苞的创作实践来看,他也堪称为桐城文派之正宗与楷模,为后世桐城派作家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