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价值理论     
在热烈的争论似乎早已云消雾散的今天又提出价值—价格的“转化”问题,照例会看到来自研究者的某种异体排斥反应,所以本文看来只能引起少数不屈不挠的爱好者的“考古”兴趣。《马克思主义评论》和《普洛透斯》杂志重新讨论这个问题的倡议也许是一个信号,表明不带偏见地进行反思的时机重又开始成熟了。无论是在马克思理论的支持者或批判者中间,十分流行的一种看法认为,价值—价格的转化是寻求价值理论的逻辑的和本体论的证明之处。按照这种看法,设想一个完美的数学模型来表述价值—价格的转化,似乎是证明价值存在的必要和充足条件。因此,这种…  相似文献   

2.
《经济学—哲学手稿》(《巴黎手稿》)的发表,为重新解释马克思提供了原始依据和确切的材料。这种解释认为,马克思是一位关心人类异化问题、特别是工人阶级异化问题的思想家。虽然,最初只是一些突击青年马克思的作用的人持有这种新观点,但是那种认为青年马克思和撰写成熟经济学专著的马克思之间存有分歧的观点是不应长期继续下去的。尽管大家都知道,“异化”一词在马克思1845年之后的著作中极少出现,但是许多人认为,马克思  相似文献   

3.
萨缪尔森在1957年、1970年和1971年发表的三篇文章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批评,并认为劳动价值论是一种“不必要的迂回”.尽管这一观点受到许多反驳,但这些反驳大都是从哲学、历史和社会的角度出发,很少指出其论证的缺陷.通过分析这些论证的缺陷,并在价值对价格的决定是否必要、不同部门的剩余价值率是否相同,以及不同商品的价格比率与劳动比率是否一致等问题上回答萨缪尔森对马克思的诘难,说明劳动价值论并非是不必要的迂回.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近年来有人认为弗洛伊德所说的人的动物性、潜意识是艺术的主体意识核心部分,并认为这是对马克思文艺学理论“力不从心的”补充等观点,引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抽象的高级意识才能构成艺术的主体意识等有关方面的论述,剖析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的本质,即“梦幻意识”、“病态意识”、“过失意识”和“鬼怪意识”,是混沌的不清醒的、本能的脑世界。作者指出,把马克思的艺术主体意识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混为一谈,显然是不甚了解弗洛伊德,根本没有对马克思的艺术主体意识作过认真的研究,是一种不正确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有些文章以复杂劳动能力的再生产过程需要较多的费用,而当前又不能象恩格斯说的那样全“由社会来负担”这些费用为理由来说明应给知识分子较高的报酬。我认为这是用马克思资本主义工资学说直接说明社会主义工资,是不正确的。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其中包括训练费用。社会主义劳动力不是商品,工资也不是劳动力价格而是按劳分配的一种形式。报酬多少完全取决于劳动数量和质量,根本和劳动力的再生产费用多少无关。应该正确理解恩格斯的论述:“现在怎样解决关于对复杂劳动支付较高工资的全部重要问题呢?在私人生产者的社会里,训练有学识的劳动者的费用是由私人或其家庭负担的,所以有学识的劳动力  相似文献   

6.
朱殊洋 《探求》2013,(4):60-63
价值规律是经济系统的基本规律,然而学术界对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即价格是否围绕价值波动且收敛于价值问题一直存在分歧。一种观点认为价格收敛于价值;另一种观点认为价格不收敛于价值。无论哪一种观点,都没有对价值与价格的动态关系给予严格的证明。本文运用规范的数理分析方法,对价格动态趋势进行考察,并得到了"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且收敛于价值"的结论,从而为马克思关于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观点提供了一个数理阐释。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自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至于到1877年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发表以前,马克思尚不知道有一个原始社会;马克思是先创立唯物史观后建立原始社会理论的。我认为,马克思的原始社会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创立唯物史观的同时亦建立了原始社会理论。当然,由于受到历史和科学的局限,最初还包含很多不成熟的因素,只是随着“史前时期”研究有了新的突破之后,才使马克思关于原始社会的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因此,对马克思的原始社会理论必须进行历史的考察。  相似文献   

8.
理论界对当今纸币是否代表黄金问题曾作过探讨和争论,笔者赞同当代纸币脱离黄金的观点。本文主要探讨纸币脱离黄金后,马克思价格基础理论的发展趋势:第一,纸币脱离黄金必然使价值形式进入新阶段;第二,同一部门内的商品价格波动依据的价值中心会相应变化;第三,价格总指数运行方式也会呈现新的特点。对价格基础理论的新探讨,有助于解决“世纪之谜”之类的疑问,并有利于价格改革的实践。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历史分期理论研究不仅是一个意义重大的理论课题,也是近一个世纪以来争论未决的学术难题。本文作者在系统考察马克思历史分期理论发展路径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从青年时代到《资本论》写作时期的历史分期理论一直是“三形态”的,而不是“五形态”的;马克思晚年由于对古代社会的潜心研究和对俄国问题的新思考,其历史分期理论发生了明显的变动,从而形成了他的人类历史两种不同发展道路的新构想。  相似文献   

10.
如何评价马克思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后半期的经济思想,对于研究马克思经济学说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国内外学术界,对马克思四十年代后半期的经济思想的评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见解。一种意见认为,在四十年代后半期,“马克思还完全站在古典学派的立场上来理解基本的经济范畴”(维·维戈茨基:《马克思经济理论在其不同发展阶段上的成熟标志》,见《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2年第1辑,第32页);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马克思经济学说在四十年代后半期即已形成,例如卢森贝在《政治经济学说史》中说:“《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中的重要阶段,马克思在这里已经完成了政治经济学革命。”(《政治经济学说史》第455页)本文对上述二种观点持有不同看法,并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11.
一有一件事值得我们注意,现在有几本研究弗洛伊德的著作,企图把他的思想列入包括马克思的理论著作在内的智力宝库。其中最重要和最著名的,也许是保罗·理科欧的《弗洛伊德和哲学:论“解释”》一书。理科欧在该书第一章中(标题是“弗洛伊德的地位”)把弗洛伊德的理论观点,同另外两个现代思想家马克思和尼采的理论观点放在一起。理科欧认为,弗洛伊德和马克思之间的联系基础,正如弗洛伊德和尼采之间的联系基础一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从帐面工资成本看,目前我国工资成本是正常的,但从实际成本看,工资成本上升过快,成为经济效益下降的重要固素。从我国和世界各国的情况看,工资成本上升带有一定的必然性,但上升过快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因素,主要是劳动力增加过多、技术进步慢和管理水平低。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加速现代化进程,必须十分注意降低工资成本。  相似文献   

13.
在对当代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的“三个世界”的理论的评介中,有两种观点是值得讨论的。一种观点以黄顺基等同志为代表,认为波普的“三个世界”的理论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此,国内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我是不同意这种观点的。另一种观点则是回避“三个世界”的理论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多元论和“世界3”的客观唯心主义性质。例如杜汝楫同志在《三个“世界”的学说——波普哲学介绍之一》一文中(以下简称杜文),通俗地介绍了波普的“三个世界”的理论,这有助于人们了解这一学说,但杜文把从哲学基本问题上对“三个世界”的理论所作的分析说成是对波普的“误解”,认为“三个世界”的理论不是一个本体论问题,“世界3”与柏拉图的“理念”和黑格尔的“世界精神”“根本不同”。这种观点是难以使人同意的。本文想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与杜汝楫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马克思经典文本的研究与分析,汤普森认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在意识形态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并指出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三种含义。但他同时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必须加以改造,当前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发展出一套关于意义如何服务与支撑权力关系的理论。虽然汤普森的理论对深化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和发展大众文化有着明显意义,但也存在着多种局限与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5.
读了宫希魁《劳动供求规律初论》(载《学习与探索》1986年第1期,以下简称宫文)一文后,受到不少启发。但宫文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1、“劳动供求规律不是把劳动力作为商品来调节”,2、“调节劳动供求的杠杆已经不是劳动力的价格,而是劳动收入。”这两个观点却值得商榷。还联想到劳动供求规律和工资关系的有关问题,一并提出来就教于大家。一宫文的上述两个观点,首先牵涉到究竟如何理解劳动供求规律内涵的问题。宫文认为劳动供求规律仅仅“类似于商品供求规律”,而这两个规律“所不同的是,一个以商品为调节对象,一个以劳动为调节对象”。还认为“劳动力成为商品与劳动供求规律,没有必然联系”。这样理解劳动供求规律,有失马克思的原意。我认为,商品供求规律和劳动供求规律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劳动供求规律是个特殊的商品供求规律,特殊在它是以特殊的商品——劳动力商品为调节对象的。劳动力成为商品与劳动供求规律之间,不是“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6.
对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西方学术界自 19世纪末以来一直争论不断。在马克思逝世后 ,随着《资本论》第 3卷的出版 ,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首先发难 ,利用马克思所说的平均利润率规律与价值规律之间的所谓矛盾 ,指责《资本论》第 3卷与第 1卷自相矛盾 ,前后否定 ,因此马克思的整个体系陷入“崩溃” ,并主张以边际效用价值论取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2 0世纪中叶 ,在西方经济出现严重滞胀的氛围下 ,就马克思的价值理论能否解释商品之间相对价格的决定问题 ,再次出现了争论热潮。到了 2 0世纪 80~ 90年代 ,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 ,西方经济学界 ,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界刮起了以商品价值理论修正或者替代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之风 ,一些人主张用新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斯拉法的观点来“发展”或者“重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斯拉法主义者主张根据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所决定的投入—产出系数和实际工资水平 ,来解释商品的相对价格和利润率 ,只承认剩余产品 ,而否认剩余价值的概念 ,实际上也就是否定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或主要源泉 ,强调商品价值的多要素决定论。素以敏感和勇于探索著称的意大利左翼理论界 ,在这场争论中也颇得风气之先 ,不但论战迭起 ,而且组织了一系列研讨会 ,涌现出各种不同  相似文献   

17.
对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西方学术界自 19世纪末以来一直争论不断。在马克思逝世后 ,随着《资本论》第 3卷的出版 ,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首先发难 ,利用马克思所说的平均利润率规律与价值规律之间的所谓矛盾 ,指责《资本论》第 3卷与第 1卷自相矛盾 ,前后否定 ,因此马克思的整个体系陷入“崩溃” ,并主张以边际效用价值论取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2 0世纪中叶 ,在西方经济出现严重滞胀的氛围下 ,就马克思的价值理论能否解释商品之间相对价格的决定问题 ,再次出现了争论热潮。到了 2 0世纪 80~ 90年代 ,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 ,西方经济学界 ,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界刮起了以商品价值理论修正或者替代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之风 ,一些人主张用新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斯拉法的观点来“发展”或者“重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斯拉法主义者主张根据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所决定的投入—产出系数和实际工资水平 ,来解释商品的相对价格和利润率 ,只承认剩余产品 ,而否认剩余价值的概念 ,实际上也就是否定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或主要源泉 ,强调商品价值的多要素决定论。素以敏感和勇于探索著称的意大利左翼理论界 ,在这场争论中也颇得风气之先 ,不但论战迭起 ,而且组织了一系列研讨会 ,涌现出各种不同  相似文献   

18.
当代,在歪曲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思潮中,继三十年代把马克思分为早期和晚期的分离论之外,在六十和七十年代又产生了一种新的观点。这种观点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特别是他的早期的异化思想说成是一种“庞杂思想”的混合物,从而贬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这方面,东德科学院中央哲学研究所所长M·布尔是很典型的。他认为马克思的《手稿》就是“从传统的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学中,从法国的唯物主义和乌托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中,从  相似文献   

19.
从分析马克思写作语言的多义性特点入手,通过把握马克思哲学语言的隐喻性,来透视他的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本质,这是近几年哲学界出现的一种研究趋向。该研究趋向实际上涉及到了自卡西尔以来西方哲学普遍关注的“哲学术文中的隐喻问题”。而实质上这一研究是一种“解喻化”的读解方法。本文通过探讨马克思哲学的“自我解喻性”特质及其革命意义,以及分析泛科学主义的“物喻论”的历史性理论成因.进而说明马克思在消解各种“物喻论”之后,确立了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人的世界”哲学观。  相似文献   

20.
过去几十年里,人们对马克思的哲学观点进行了很重要的阐述。马克思、特别是恩格斯往往使用“唯物主义”一词来描述他们用以研究人、社会和历史的方法。然而“唯物主义”这个名词引起了人们很大的误解,马克思的辩证法很快变成正是他用来批评别人的那种讽刺性的描述。确实马克思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之间进行调解的全部教训,还有待今天来加以吸取。马克思曾经谈到在黑格尔哲学“神秘外壳”掩盖下的“合理内核”。简单说来,什么是“合理的内核”呢?它就是一种批判的洞察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