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意人生,是一种审美人生;诗化世界,便是一种审美世界;这是中西诗人所追求的理想人生和意义世界。这种追求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肯定的是审美方式,西方传统文化精神肯定的是宗教方式。中西不同的审美文化产生两种不同的诗化人生方式;即中国的崇尚虚静和西方的标举迷狂。但无论采取哪种方式,诗人之所以要在自己的人生中设立一个诗意化的世界,完全是由于他们发现了人的存在的悲剧性之缘故,这是中西诗人人生诗意化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2.
外涉物性的"造居"与内涉心灵的"安居"构筑了人类生存的二维视域.劳作是诗意的蕴藉,诗意是"居"的魂灵,诗意和劳作是人生的一体两面.纯属劳作诗意殆尽,而消弭劳作诗意亦不存.在诸神退隐、技术褫夺、劳作异化的"图画的时代", 要用"畏"和"良知"来召唤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3.
梭罗算不上杰出诗人,但他具有诗人气质,诗意地劳作,诗意地欣赏自然。这种诗意的生活使他诗意地创作,在散文式的自然写作中既大量引用古今优秀诗篇,也适时自然地插入自己的一些诗作,开创了一种散文与诗歌交融的写作模式。即使没有诗行出现,他的散文作品也富含浓浓的诗意。  相似文献   

4.
宗白华先生是中国现当代文化史上的一代美学宗师。他兼具东方诗性智慧与西方知性哲理之长;他既在学术研究上成就斐然,又精于文学艺术的创作与鉴赏;他所创造的诗意人生和学术境界尤为后辈学人所神往。从其诗论诗作之成就这一侧面来展示先生的永恒诗心与诗意人生是本文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5.
诗意的生存是当今的一个热门话题,论者多是就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立论申说,而笔者则将其视为德国思想史上的一个点,纵向地追溯其源流,横向地探寻其同道,说明诗意的生存是中西诗哲的共同追求,并不属于某一个人。在德国,它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派的理想,它由施勒格尔、诺瓦利斯奠立,后经荷尔德林,特别是海德格尔的阐释,成为一个著名的命题。具体说来,诗意的生存应有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维度,前者意在人生的皈依及意义,后者则指向自我生命的实现方式。其实质是通过"诗",把人类提升到最高的境界,以实现对永恒的追求。它体现了对现实的批判,对美好未来的企望,包括完善的人、完善的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等。在中国,诗意的生存是儒道两家的共同理想,为历代士人所追求,其中的陶渊明不仅有其"思",而且有其"行",实实在在地实现了自我的诗意生存,这一点是颇有理论建树的德国诗哲所未能企及的。  相似文献   

6.
诗意是语文生命的血液.语文是诗意栖息的家园.只有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我们的学生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我们何不诗意地教语文.把语文变成一首诗、一幅画、一段情?  相似文献   

7.
面对当下人们对"诗意地栖居"的闲谈与误解,在文本细读、立足原著的基础上,从人之为人的生存论根基、诗作为此在的生存论言说、栖居作为有死者的存在方式、大地之为大地的生存论意蕴等四个方面揭示出"诗意地栖居"所包涵的生存论蕴含,从而在根基处为真正领悟"诗意地栖居"的意义廓清障碍。这种蕴含不可理解为印证与重复,而是思想的回行,是应合思想本身召唤之后的前行,只有从此出发,才可能真正理解在当今世界"无家可归"的状态下"诗意地栖居"的意义及其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外涉物性的造居与内涉心灵的安居构筑了人类生存的二维视域。劳作是诗意的蕴藉,诗意是居的魂灵,诗意和劳作是人生的一体两面。纯属劳作诗意殆尽,而消弭劳作诗意亦不存。在诸神退隐、技术褫夺、劳作异化的图画的时代,要用畏和良知来召唤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9.
汉代诗歌《长歌行》应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早集中表现惜时道德感主题的诗.它从自然物象、人事心态等层面表现了中国古代诗人感受时间的基本道德态度和表达诗意的主要方式.中国诗歌史上大量作品所呈现的一些普遍性的或独特性的意象传统、意象组合、艺术特征以及人生体验充分印证了这一点.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从诗学的角度深化对人与时间的道德关系的经验感受和理性认识,进而体会时间的诗意是颇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忧虑:我们学生纯真不再 参加高考阅卷之后,心里总有几分忧虑与不安。不是吗?现在学生的高考作文,语言越来越华丽,表达越来越矫情,文章的“诗意”似乎是越来越浓郁,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可是掩卷而思之,有时大脑是一片空白.不知所云。在高考作文中,众多学生都似一位“底蕴厚实”的才子,或是一位“诗意飞扬”的诗人。  相似文献   

11.
栗原荻系中国当代著名青年诗人,也是当代少数民族先锋诗歌的重要代表之一。出版诗集多部,其中,抒情短诗《黄房子》及大型影视剧诗《血虹》在世界华语诗坛产生了重大反响。其诗歌在诗艺的探寻、意义体系的深层揭示与全新建构上具有典型的个性化、独创性品质,为中国当代诗坛作出了独到的贡献。本文就其坎坷人生、抒情短诗创作、影视剧诗创作三方面评述栗原小荻艺术创作与诗意人生追寻同步,文化批判与文化建构同步,艺术境界追求与艺术哲学思考同步,从而走向更美好的审美人生的主要的生命历程与精神轨迹。  相似文献   

12.
美国现代戏剧巨擘尤金·奥尼尔的成名作《天边外》是一部以主人公罗伯特梦起梦灭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在这部充满了浪漫诗情的剧本中,奥尼尔彰显出一位悲剧大师在塑造悲剧人物时的艺术自觉和美学意识。他力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关注人们精神层面的彷徨与哀伤,并以诗意的方式歌颂人在残酷命运面前的高贵与从容。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结合美学理论对罗伯特至纯至美的“诗意人生”予以评述,不仅更深层次地揭示了该部作品的思想内涵与美学意蕴,同时也拓展了该剧的探索空间和力度。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诗意教学是充满灵性的教学,是更高层次的心智活动,它应贯穿于古代文学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充满诗意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提升大学生的心智和品质,这对于当代大学生进行准确人生定位,构建有价值的诗意生活、诗意人生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地乌托邦是海子诗歌的第一心理时期。诗人试图将麦子与诗歌、物质与精神统一于村庄、河流之中,构建一个“健康的麦地”。诗人坚信通过艰辛的劳动,人类最终能够诗意地生活在天地之间。大地乌托邦中,诗人立足大地,歌颂生存的艰难与劳动带来的慰藉,同时仰望天穹,感受神性的光芒。  相似文献   

15.
1969年至1974年间,牛汉在“向阳湖”的文化部“五七”干校接受劳动和思想改造。在此,诗人不仅亲历了农村自然风光蕴育的诗情画意,而且感受到淳朴农民身上饱含的深情厚谊,心灵得到大自然的熏陶和情感上的慰藉。诗人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豁达的个性促成他对“向阳湖”作出“诗意的裁判”,并以“咀嚼苦难,反刍人生”的方式创造着诗意。在“向阳湖”的日子里,诗人努发掘生活与生命之美,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与诗歌守望相助,致力于“潜在写作”,其“归来”后的创作成就引人注目,为他迎来了人生和诗歌的第二个春天。  相似文献   

16.
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构建一个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应该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究竟怎样实现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让孩子"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课堂中,笔者做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7.
追问“诗意”是一种思想的冒险,这种冒险使我们走上思想之道路。而此道路展现为海德格尔关于“诗意”的美学思想:从“诗与诗意”到“诗人与诗意”再到“诗意自身”的追问中,诗意这一事情从而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8.
诗和小说在叙述上是相通的。“二张”和阿来以诗人的气质进行小说创作,让诗和小说达到了灵与肉的真正统一。他们对民间文化的熟稔加强了这种融合,其小说的诗意叙事使小说拥有了一种精神,换言之,诗人的梦想在小说中得以实现。3位作家通过不同的意象进行艺术构思,让小说的叙事空间在诗意氛围里得以拓展。  相似文献   

19.
顾炎武是明清之际的伟大学者和思想家。他具有四重基本品质:顾炎武是心系天下的爱国者,他科学地界定了天下与国家这两个具有根本区别的概念,而且他始终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顾炎武是见诸行事的文学家,他实现了文学创作与现实需要的完美结合;顾炎武是弘扬中华传统学术的典范,他在经学、音韵学、历史地理学和社会经济史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顾炎武一生淡泊名利,凸显了一个真学者的品质。顾炎武一生不倦地奋斗,他在奋斗中寻觅到了人生的乐趣。顾炎武用自己的一生在四个维度上诠释中国知识分子诗意栖居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在《红楼梦》群芳诗词中,作者运用巧妙细致的写作手法,将人生的悲幻感受渗透其中,这里面既有佛家出世与空灵、"色即空"等悲幻意蕴,也有道家人生如梦、顺性适情和追求在世的诗意生存气息,同时它们也是《红楼梦》群芳们青春生命的写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