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受学术界和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以往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多是在"城市"和"乡村"二元格局的宏观层面进行考察,鲜有从"县域社会"这一层面进行探讨.深度访谈发现,在家庭教育方面,县城儿童和村庄儿童具有异质性的家庭文化资本,具体体现在父母的文化教育程度、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态度和动机、父母的教育期望、父母自身的阅读习惯和兴趣爱好、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时间和金钱)、父母与子女的代际互动以及父母与学校教育的互动等方面;在"影子教育"方面,县城儿童是"圈养"和"规训"的童年,而村庄儿童是"散养"和"游戏"的童年,体现的是区隔的课余生活世界.县城儿童和村庄儿童不平等的"双重"文化再生产机制阻碍了县域社会内良性、有序的阶层流动,使得县域内的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相似文献   

2.
养儿防老",早成俗语,可如今做子女的似乎并不怎么放在心上。有的不仅不养老,还要变着花样"啃老"。据中国老龄科学中心公布的一次调查结果,我国有50%以上的老年人倒贴子女,80%以上的老人被子女以各种名义"沾光"。这其中有的是"愿打愿挨",但多数是出于无奈。这种子女长不大、始终不"断奶"的现象,着实令人心忧。一是加重了老人负担。有的老人为满足子女的潇洒阔绰,自己节衣缩食不算,还时不时伸手求人借贷,遭人白眼,承受着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二是不利于子女立志成人。做子女的把父母之家当"饭馆",当"银行",以致于饭来张…  相似文献   

3.
人老了,给子女留点什么?是金钱、物资,还是高尚的思想品德?这确实是为人父母者应该慎重思考的问题。古往今来,在爱子问题上,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与方法:一种是"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即教导子女循规守法,不让他们走向邪路。一种是"遗子黄金满籝(箱笼)",即留给子女大量财产,让他们坐享其成。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已经证明,前一种爱子观对子女有益,应当提倡;后一种爱子观对子女有害,应当摒弃。所以,许多明智的父母都把"教子以义方"当作一种美德,认真践行。陈毅在《示儿诗》中说:  相似文献   

4.
山西隰县位于晋西吕梁山南麓,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一路驱车进入县城,整洁宽阔的街道、依山而建的楼房、种类齐全的商铺、琳琅满目的商品、笑脸盈盈的居民……这一切,都让人无法将这个小县城与"贫困"二字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5.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产生了一个富豪阶层.就这个阶层中的个体来说,他们无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就是城市中产阶级甚至贫困家庭,在子女教育上也是不遗余力,这既有我国向来重视教育的传统的影响,也有现实的竞争压力的影响,毕竟每个家庭都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输在"起点"上;同时,教育产业化也为私立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环境.于是,有些家庭在中学时就送子女出国留学,更多的则是将子女送入收费昂费的所谓"贵族学校",期望在这里通过学习礼仪、网球、高尔夫球等学到"贵族精神".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竞争的目益加剧和生存就业的压力增大,人民对教育的需求和渴望日趋狂热,让子女走读书成才之路成为了许多人的必然选择。不管家庭条件如何,为了子女的前途,父母基本都会竭尽所能供其读书,从小学、初中、高中直到大学。与以前相比,高中辍学率明显呈下降趋势,对社会发展来说,这应该说是个好现象。比如丰城二中近几年学生人数明显增加,办学规模日益扩大。  相似文献   

7.
塑料造路     
正托比·麦卡尼是英国牛津郡的一名工程师。一天下班回家后,上小学的女儿开心地跑到他面前,对他讲述这一天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女儿说:"老师问了我们一个问题:海洋里生活着什么?很多同学说鱼,也有的同学说水母、珊瑚、海龟等。""那你是怎么回答的呢?"麦卡尼饶有兴致地问。"塑料呀!"女儿撇了撇嘴回答。女儿的话让麦卡尼惊讶的同时,也很羞愧,为人父母的我们是不是不该让子女生活在如此糟糕  相似文献   

8.
问: 我的挚友陆某及他的妻子在一起事故中双双身亡,留下一个刚满14周岁的孩子晓伟.晓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为了使晓伟得到关爱和照顾,我和妻子想收养晓伟,但有人说我们已有一个孩子,不能再收养子女,还说法律不允许收养年龄偏大的孩子.请问,民法典在这方面是如何规定的? 答: 有子女者可再收养一名子女.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八条规定:"收养人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一)无子女或者只有一名子女;(二)有抚养、教育和保护被收养人的能力;(三)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四)无不利于被收养人健康成长的违法犯罪记录;(五)年满三十周岁."第一千一百条规定:"无子女的收养人可以收养两名子女;有子女的收养人只能收养一名子女."  相似文献   

9.
<正>策划人小语2013年7月1日,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人民法院判决马某要"常回家看看"母亲。这是"常回家看看"作为精神赡养的一部分入法施行后的全国首例判案。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子女看望父母,本应是亲情的自然流露,如今却沦落到靠法律强制执行的地步,难道是不孝子女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0.
现年80岁的金爷爷,一直与他同龄的老伴张奶奶住在农村,当了一辈子农民,身子骨却挺硬棒。他们生了四个女儿、三个儿子。说来也巧,7个子女及6个已经工作的孙子(女)、外孙(女)都住在县城。  相似文献   

11.
今年76岁,家住安徽淮北农村的吴大娘,每天必做的事就是到附近的垃圾场拾荒。4年前,吴大娘在县城经营着一个规模中等的杂货铺,赚来的钱除了维持生计之外,还要“关照”5个子女以及正在上学的几个孙子和外孙。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体力每况愈下,最后不得已把杂货铺关门,回家了。吴大娘有4个儿子1个女儿,子女们成家后,她的生活越来越孤独了。子女们约定轮流每年供给她一定数量的粮食和零花钱,可为了减轻子女的负担,身体还“可以”的她,主动申请耕种一块田地。现在,4个儿子陆续外出打工了,只有到了农忙,才能偶尔见到他们。为了更好地照顾自己…  相似文献   

12.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把子女送到美国去读书,更有甚者在孩子读小学时就送走了。在他们看来,美国的教育是人性化的,是充满乐趣的享受型教育,而且美国学校的硬件条件也比中国学校要好。到夏威夷3天后,我终于见到了奥巴马总统曾经就读的小学Noelani,没想到它是如此"不像样子"。妈妈说Noelani在全夏威夷州小学排名前五位,可它的硬件条件和我在北京的学校相比却差远了。满眼都是草地,却没有我想象中的操场,只有一个小小的篮球场。教学楼是一栋简单的、两层楼的房子,一层没有大门,也没有大厅,推门就直接是教室了,二层除了要走上一个在外面的楼梯,其他和一层一模一样。连老师办公的地方也不是那种"正经"的教学楼。  相似文献   

13.
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关于子女"常回家看看"的精神赡养条款,自其提出到最终入法,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和争议。这一"道德入法"能否有效解决"空巢老人"的晚年悲凉之景?  相似文献   

14.
当人们还在讨论"啃老族"这个话题时,另外一种现象——"啃嫩族"又在都市乡村出现了。所谓"啃嫩族",就是父母尚在中年且身体健康,却不顾现实情况把后半生的希望完全放在子女身上,将养老的重任过早地赋予给初涉世面、尚不富裕甚至生计艰难的子女,向他们要吃要喝,要钱要物,一句话,就是对子女过早和过分依赖。  相似文献   

15.
子女养育问题是青年人面临的主要压力之一。对上海青年白领的育儿行为和压力调查发现,青年白领父母重视子女的教育投资和择校筹谋,重视子女的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培养,对子女的生活幸福期望高于事业期望。育儿压力并非来自于实际承担的照料责任,而是源于自身生存压力的投射,以及对子女成为"快乐精英"的教养期望。  相似文献   

16.
释君然 《老年人》2012,(10):30-31
遇伯乐,射击才能被发现1989年,易思玲出生于湖南桂阳县,父亲易泽军、母亲欧阳桂凤都是下岗工人,在桂阳当地经营一家小饭馆。易家三个子女中易思玲排行老大。因为出生的时候正值立夏,父亲给她取名易夏红,易思玲是她自己后来改的名字。整个小学阶段,易泽军并没有发现小思玲有什么过人的天赋,通常都是女儿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想怎么"疯"就怎么  相似文献   

17.
父母教训子女,每每到最后总是一指头戳到脑袋上,"你这个讨债鬼……"这句话的杀伤力非常强,再淘气的子女闻言多半也会觉得羞愧难当,但是好用归好用,却并非所有的父母都能理直气壮地使用这个经典句式,因为他们的子女不仅没讨到债,反而要为他们吭哧吭哧还上一世债,比如下面这些明星的父母——  相似文献   

18.
王凡  东平 《中外书摘》2008,(10):57-60
1937年以后,一群少年陆续来到延安,先后在这里上了小学、中学,在宝塔山下度过了不平常的学习生活。他们大多是中共的领袖和核心骨干的子女。《红都童话》一书,就是这群少年对这段经历的记述。以下是延安中央医院大夫金茂岳之子金德崇的回忆。  相似文献   

19.
我和老伴膝下无子女,为了打发寂寞时光,5年前我们养了一条宠物狗,取名"乐乐"。"乐乐"很通人性,我和老伴都非常喜欢它,早已将它视作家庭成员,对它的照顾绝不亚于父母对子女的照顾。然而,前不久的一天,我和老伴牵着"乐乐"在小区道路散步时,一辆飞驶的小客车从"乐乐"身上轧过,致"乐乐"当场死亡。这件事让我和老伴遭受了极大的精神打击,老伴更是天天以泪洗面。请问,宠物狗被撞死,我们能要求肇事司机赔偿精神损失?  相似文献   

20.
都说"远亲不如近邻",但有多久了,人们把近邻变成了陌生人。如今,有人打破了这堵墙。他们彼此在生活和精神上互助、欢乐"度老",让晚年生活不再只依赖子女,让"近邻"成了空巢生活里最温暖的人。据中国老人及空巢老人数量增长调研报告显示,中国目前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是人口增长比例的5倍,占世界老年人口五分之一,其中49.7%的老年人为空巢老人。辛苦了一辈子的老人,原本应该享受天伦之乐了,可随着经济、环境的发展影响,越来越多的子女却不能"承欢膝下"。空巢老人该如何快乐"度老",成为时下最严峻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