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孔子家语》在汉代已被载入典籍,堪称传世之作。长期以来,由于其真伪问题悬而未决,《孔子家语》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一些学者甚至认为它是伪书。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出土文献的陆续发现,《孔子家语》伪书说基本被推翻,其研究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但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有必要对《孔子家语》的研究情况从史料研究、思想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2.
《孔子家语》和《周礼》是中国文化中的两部重要元典。但在疑古思潮盛行时期,这两部典籍的作者、成书乃至真伪问题都引起过极大争议。近年来,随着新出土文献的参照,《孔子家语》的真实性与文献价值越来越为学界所重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家语》中的不少材料,往往会提示其他古文献的真伪、成书年代等信息。其中《执辔》一篇,就透露出关于《周礼》成书年代及可靠性的重要信息。该篇以执辔驾车作譬喻,形象地阐述了孔子德主刑辅思想。特别是关于"古之御天下者,以六官总治"的论述,更与《周礼》六官的设置密切相应,可以视为孔子对后者的总结、阐释。由此可以推证,《周礼》具有极高的可靠性,其成书一定远在孔子之前,极有可能为周公所作。  相似文献   

3.
论孔子教育经费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孔子的历史资料,最集中而又最可信的当然就是《论语》及《史记》中的《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了。其余的古代典籍,如《左传》、《礼记》、《孔子家语》等,也都有关于孔子的记载,但多与本文无关。因此,本文引证多取《论语》和《史记》。对于  相似文献   

4.
从《孔子家语》看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孔子家语》为考察中心,结合《论语》等其他文献资料,深入探析了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文章认为,在《孔子家语》中,“自然之天”是孔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前提;“仁”是其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天人和谐”则是孔子生态伦理思想的旨归。  相似文献   

5.
《礼记》中的《王制》篇,是我们研究儒家社会政治思想的重要典籍。《札记》虽然不是出自先秦儒者之于,但根据哲学史家的考辨,它与孔子、孟子的思想实属一脉相承。那么要对《王制》有所了解,就需先简要考察一下孔子与此有关的观念。孔子曾以“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为已任.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其思想学说和行为品格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灵魂。(孔子家语(简称(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共44篇,可作为(论语}等文献的有益补充。1998年由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张涛博士的(孔子家语注释),对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的研究作了新的探讨。该书首列(前言),将(家语)的由来、流传和真伪分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继而点明其在孔氏家学和儒家思想研究方面不容低估的文献价值。次为正文,原文乃遍览请本择善而从。其注释,首先指明见于何书何篇。行文中保留王肃注…  相似文献   

7.
无论学术传统还是文化传统,常将儒家与道家、孔子与老子放在对立的位置上加以观照和研究。通过对读先秦儒家与道家典籍中的相关文献,尤其《孔子家语》与《道德经》,可以看到孔子与老子的人生哲学实是深深扎根于西周文明土壤的并蒂之花。两者在人生哲学的诸多方面存在极大的相通乃至相同,这也启迪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认识先秦儒家与道家文献的理论意义及其对于和谐人生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不祧之祖,在我国历史上以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而著称,亦堪称中国历史上极富人生智慧的哲学家。《论语》作为历来学界研究孔子思想的最主要的典籍已是一种公认的事实,司马迁曾认为后世欲知孔子,舍从《论语》之语言文字求之,又将何从?因此,让我们走进《论语》,走近孔子,从生命问题的起点、追寻和超越三个维度去揭橥孔子深邃的生命智慧及其现代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先秦时期较早记录了孔子事迹的三部典籍———《论语》、《左传》、《国语》中的孔子形象进行了梳理和剖析,探讨了这三部典籍中孔子形象的各自特点,并总结出其在孔子形象塑造上的共同特点即原质性,以期为人们更好地了解历史上真实的孔子及其思想提供一个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0.
周诗新诠     
一、<大武>六成考《小戴礼·乐记》及《孔子家语》皆记有孔子与宾牟贾论<大武乐>之言。其文(用<乐记>文,附<家语>异字)曰: “子曰:居,吾语女。(家语作尔)夫乐、象成者也。总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武、乱皆坐,周、召(家语邵、下同)之治也。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家语南下有反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家语分下有陕字)周公左、召公右。六成为复缀,以崇天子。(家语作‘以崇其天子焉’。)夹振之而驷伐盛威于中国也。(家语作‘众夹振  相似文献   

11.
从现存文献来看,上古汉语似乎是以单音节为主的。但是周秦时期的一些诗歌,例如《诗经》、《楚辞》,却记录了大量的双音节单纯词(即传统所谓“连绵字”)。从文献观察,这些双音节词在当时,尤其是在后来的汉代,又以意义相同、语音相近的单音节词出现。本文分析了见于《离骚》中的这种双音节词现象,认为双音节词的单音节化是上古汉语历史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实。  相似文献   

12.
《汉书》应劭注偏正式双音词数量最多,偏语素与正语素有10种语义关系。有名+名→名等16种构词方式。名词具有绝对优势。偏正式双音词的词性基本上是由充当正语素单音词的词性决定的。注释学的繁荣,特别是它对义项加以选择、限制的要求,促进了汉语偏正式双音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五四以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中的词语为例,分析了现代汉语双音节化主要的三种途径:单音节词扩充为双音节词,三音节或多音节调压缩为双音节调,调组凝固为双音节词。并从词汇规范和修辞运用两方面对音节选择提出要求,分析汉语构调音节规范中出现的问题,指出规范是发展的,规范讲大众化。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复合构词以双音节双语素为常态, 其韵律为无向音步, 既可构词也可构语, 因此词法和句法具有一致性。当代汉语复合构词以三音节三语素为常态, 首先, 语素的句法组合产生了重度的偏移, 构词以偏正式为主; 其次, 词的韵律机制与句法机制在偏正复合构词中产生了部分裂隙; 最后, 当句法结构与韵律结构相抵牾时, 韵律优先于句法, 对句法进行重新认定。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祖堂集》中出现的唐代新复音词汇单位与《汉语大词典》作比对分析,从义项设立的角度来探讨《祖堂集》词汇研究对辞书编纂的意义和作用,以期能对唐代文献的阅读和词典的编纂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6.
风格是作品中语言和非语言的个性特征,也是衡量文学翻译作品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首先澄清了风格的定义,总结了风格的特征;其次概述了风格标记理论的含义,解析了微型小说原作《初秋》的五点语篇特征;最后运用风格标记理论中的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方法,以张白桦译作《初秋》为研究对象,从用词特点、句式特征、段落安排、表意方式、人物心理描写等五方面来阐释译作对原作的风格再现,以期为微型小说风格翻译研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7.
威廉·福克纳作品中表现的多种罪恶,已成为他创作的重要特征,也使其常常遭到误解。将悲剧理论与叙事学方法相结合,把作家对罪恶的表现视为其现代悲剧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既借此与悠久的文学传统相衔接,又赋予其鲜明的现代特征。"罪恶"在多部作品的文本构成中被赋予多种艺术功能和复杂的意义指向,并借此为作家完成现代悲剧的创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从《楚辞》成书之体例看其各非屈原作品之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楚辞>所录之非屈原作品,既不以质为前提,亦不以文为条件,故西汉最大之赋家司马相如无作品得人,而东方朔之入选者非其最佳之作,宋玉赋亦仅<九辩><招魂>在其域中.从成书体例之角度进行研究,得出<楚辞>中之非屈原作品,均代屈原设言.即这些作品中之"我",均为"屈原".缘此,以这些作品所叙证屈原之事迹,固不会尽是;而以之考察作者之生平,则全失.  相似文献   

19.
以中外文学作品中极具代表性的有田园文学称号的《边城》和《苔丝》两部文学作品为例,在传统阅读方式基础上,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解读两部作品中的田园自然环境,分析风景如画的背后其作品中如何呈现难能可贵的生态意识和体现的生态与人文的密切关系,从而赋予作品以新意,丰富作品的内涵,揭示作品的深层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文学与侠文化结缘已经成为历史事实,许多古代和现代以侠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承载着丰富而深刻的侠文化内容。但长期以来,侠文化研究对象仅仅局限于侠义题材作品或通俗文学中的武侠小说,而相对忽略了非侠义题材的纯文学作品和新文学作家。以侠文化为视角来透视新文学作家及其作品,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