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3 毫秒
1.
<正> 先父罗常培先生(1899—1958年)逝世已经30周年了。关于罗常培先生的治学精神及学术成就,傅懋勣等主编的《罗矱嗉湍盥畚募芬延新凼觥5?抗日战争时在昆明以及晚年在北京,父亲和我共同生活的时间最长,他在治学问题上对我的一些教诲,以及我所目睹的他的治学风范,我至今记忆犹新。今值先父逝世30周年之际,特撰此文,以示纪念,并以稍补《罗常培纪念论文集》之所未及。先父出生于一个没落的满族家庭,虽属满清正黄旗军籍,但当时家中却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仅靠祖父士兵级的月饷和季米的收入养活6口之家,所以父亲仅能勉强读完高中。1916年他高中毕业,祖父去世了。为了谋生,父亲便到当时黎元洪的旧国会众议  相似文献   

2.
<正> 殷孟伦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他一九○八年生于四川郫县的一个城市平民家庭。一九二六年至一九三二年,先后在成都高师国文部和南京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一九三五年,东渡日本,留学于东京帝国大学,师事著名汉学家盐谷温博士做研究生。回国后,先后执教于中央大学和四川大学。一九五三年来山东大学任教授,兼任古汉语教研室主任、山东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文史哲》编委、山东省社联副主席、山东省语言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语言学会第一届理事、中国训诂学会副会长、中国音韵学会顾问。殷孟伦先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博览好学,学业优异,先后得到著名学者赵世忠(少咸)和黄侃(季  相似文献   

3.
王运熙先生的治学历程有三个阶段。他学术上的贡献,主要集中在文学史与批评史两大领域。他对汉魏六朝乐府的研究,填补了文学史研究的空白;他主编的三卷本《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是该学科领域的重大创获。实事求是是他治学的基本特色,在治学方法上,他注重实证,注意微观与宏观、文学史与批评史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一直仰慕前辈优秀学者的学术境界,或叹其渊博,或叹其功力,读王元化最新文集《清园夜读》,方悟最难是理解。 理解的义蕴人人熟知,又往往不同。中国传统学术研究中的理解大致有两个方向:一是从主体既有的观念出发,六经注我;一是注重客观存在与主观思维之间的界限,注重揭示文本原义的底蕴,如清代乾嘉学派。王元化的思维方式倾向后者,又融入了源于西方哲学传统的理性批判精神。书中几处提到熊十力在治学方面揭橥的原则:“根柢无易其固,而裁断必出于己”,他自称“我自向先生请教以来,对此宗旨拳拳服膺,力求贯彻于自己治学中”。(《熊十力二三事》)据此我们不难理解,何以他能比较公允地看出传统训诂学的成败得失(《<子见南子>与  相似文献   

5.
作为明末清初三大著名思想家、学者之一的顾炎武 ,其学术成就的丰硕是世人公认的。故无论是当时人或是今人在探讨他的学术贡献时 ,都认为他有一套独特的治学方法 ,才使他具有如此的学术地位 ,于是人们对于他的治学方法的研究和阐述 ,成为顾炎武思想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编者在总述其学术成就时就指出 :“炎武学有本原 ,博赡而能通贯 ,每一事必详其始末 ,参以证佐 ,而后笔之于书 ,故引据浩繁 ,而抵牾者少。”① 以“博”而“通”的特点 ,给予顾炎武治学方法很高的评价。梁启超对顾炎武的治学方法也推崇备致 ,…  相似文献   

6.
<正> 张可礼先生继《三曹年谱》、《建安文学论稿》、《建安诗歌选译》等论著之后,最近又推出一部功力深厚的新著——《东晋文艺系年》(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出版)。张先生是著名文学史家陆侃如先生的高足。陆先生认为要搞文学史研究,第一步要做朴学工作,第二步要做史学工作,第三步要做美学工作。细察张先生治学的根基和路数,可以看出受陆先生此“三部曲”影响颇深。前些年搞建安文学,他重点先搞了一部《三曹年  相似文献   

7.
马兴荣 《学术研究》2003,(3):128-128
我读到詹先生最早的词学论文是 1 936年 9月 30日发表在《词学季刊》三卷三号上的《论寄托》 ,其后 30年间 ,詹先生的词学论文和著作我都拜读了 ,给我印象很深的有三点。(一 )严谨的治学风范。詹先生的词学论著总是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例如 ,《读夏承焘先生的〈温飞卿系年〉》这篇论文 ,他在充分肯定夏先生成就的基础上提了五点商榷 ,然后按《温飞卿系年》的体例建议补入三条材料 :①太和九年 (乙卯 ) ( 835 )甘露事变 ,王涯被杀 ;②开成三年 (戊午 )( 838)韦筹进书史解表五通 ;③咸通九年 (戊子 ) ( 868)杜审权罢相 ,出为镇海军节度使。…  相似文献   

8.
陈寅恪是著名的中古史与文化史专家。他对于中古史实的考证,诗文证史方法的创获,史学研究方法上的探讨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使他成为继王国维之后的又一位史学大师,其影响一直延伸到当代学者的研究与思想过程中。近几年对于陈氏学术思想与成就的介绍和研究的论著纷呈迭现,几乎成为与“钱学”不分轩轾的又一学术景观——美籍华人汪荣祖教授著《史家陈寅恪传》(台北联经出版公司84年版),就陈氏的生平与学术成就做了较全面的叙述与评介,是为继陈氏弟子蒋天枢先生《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之后最为详实的传记。刘梦溪先生《中西体用资循诱——谈陈寅恪先生的文化态度》一文就陈氏中国文化本位论思想中包含的文化底蕴做了辩证深入的阐发。卞僧慧先生的《试述陈寅恪治学特点》一文则对陈氏治学特点与成就做了生动具体而又较为全面的评介。傅璇琮先生在《一种文化史的批评  相似文献   

9.
曾敏慧 《云梦学刊》2006,27(3):10-11
陈平原先生在当今一代的学者中是出类拔萃的。参读余三定老师《博取杂用,守旧出新——陈平原治学述略》(载《云梦学刊》1994年第1期)及一些资料,觉得陈平原先生在学术上的成就离不开他的“人间情怀”。陈平原先生的学术追求、学术思路、治学方法、治学精神是学术界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这一代人认真学习、思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
<正> 郑鹤声先生与世长辞了.但他的丰硕的著述,将与世长存.郑先生是一位早有成就的学者.早在学生时代,上海中华书局于1924年就出版了他的《汉隋间之史学》.1928年,即他27岁之时,商务印书馆就为他专门安排出版郑氏史学丛书,先后出版了他撰著的《中国史学史》、《史汉研究》、《中国史部目录学》、《中国文献学》、《亚洲诸国史汇目》、《司马迁年谱》、《班固年谱》、《杜佑年谱》、《袁枢年谱》等著作.  相似文献   

11.
于省吾先生逝世已将近六年了。记得在追悼会上,有副挽联说他:“平生多识古文奇字,博大精深,伟业超越杨、杜、贾、许;穷年广研诸子群经,鞠躬尽瘁,绝学绍继戴、段钱、王”。于老一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有很高的学术成就,在学术史上自然有不可磨灭的地位。但作为十多年随侍先生左右的学生,我觉得尤其难忘的,是于老治学和为人的精神、作风。现就印象最深的几个方面,追念于老,且以自勉。  相似文献   

12.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所始终注重的,是治学方法。无论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即所有的整理国故;还是对于西方学术思想,诸如推崇赫鲁黎、达尔文的“怀疑”精神,尤其介绍杜威哲学及其思想方法等,都是如此。他的作为再造文明手段的研究问题、输入学理和整理国故,无一不是注重于此。他所总结的治学方法“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是他一生学术研究所遵循和追求学术研究的科学方法,体现了胡适对此的深刻认识。诚如余英时先生所论:“胡适思想中有一种非常明显的化约论倾向,他把一切学术思想以至整个文化都化约为方法,他所重视的永远…  相似文献   

13.
著名当代文艺理论批评家黄伟宗的《当代中国文学》 (广东旅游出版社 ,2 0 0 0年 1 2月版 )一书 ,是他继出版《创作方法史》、《文艺辩证学》等 9部书之后 ,出版的第 1 0本著作 ,在方法论上集中体现了他的治学特色 ,显示了一个中国当代文学的一线参与者、深谙艺术辩证法的文艺理论家的治学特色。“如果有人问我的批评观如何 ,我的回答就是这论文集的题目所示的‘辨’字。” (黄伟宗 :《新时期文艺论辩·序》)至于“辨”而有成 ,则有赖于作家主体的一种结构性认识能力的自觉养成。黄先生有一个颇具个性的“点、线、面、学”说。 1 979年初他回…  相似文献   

14.
艺术廊苑     
《船山学刊》2005,(2):F003-F003
<正> 唐翼明 湖南省衡阳市人,1942年生。1960年唐翼明高中毕业;1978年10月以第一名成绩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统研究生班,并于1981年3月提前毕业,成为我国建国以来的首位硕士;同年赴美,次年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为著名海外华人学者夏志清先生治学,1985年获硕士学位;1991年获博士学住。 著作有《古典今论》、《魏晋清谈》、《大陆“新现实小说”》、《现代文学》、《魏晋玄学与文学》等。其中《魏晋清谈》最见功力,是中外各种文字中,独立而全面地研究魏晋清谈的第一本专著。海外著名学者余英时先生(耶鲁大学教授)称许它“填补了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个空白点”,王葆弦先生(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称它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唐翼明教授还是著名书法家,曾先后在武汉、台北、纽约、东京等地举办个人书法展,部分作品为武汉黄鹤楼收藏。  相似文献   

15.
唐先田 《江淮论坛》2000,(5):102-104
读过徐子芳先生的许多散文、报告文学和新诗 ,尤其新诗写得好 ,他的《周恩来诗传》组诗六十多首 ,大气磅礴、感情激昂而悲愤 ,对周恩来总理充满着无限情思 ,对时世国事充满着无限关切和焦虑 ,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评论界也给予很高的评价。然而近年来子芳先生忽然笔锋一转 ,弃新从旧 ,专写旧体诗词 ,而且出手不凡 ,成果丰硕 ,前不久他将已公开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 )、《人民政协报》、《清明》杂志、《解放日报》、《安徽日报》、《江淮时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新安晚报》、《合肥晚报》等报刊两百五十多首诗词…  相似文献   

16.
美国汉学家薛爱华《谢弗》先生的名著《撒马尔罕的金桃》前不久被吴玉贵先成译成了汉文。为明快醒目起见,吴先生将译著更名为《唐代的外来文明》。对此,陈高华先生在序言中已予肯定。笔者也觉得将原书名如此变通后仍不失原著精神且有点睛之妙。——原作者薛爱华先生凭借雄厚的学问功底,使众多材料为我所用。书中正文部分体例明晰,内容丰繁,旁征博引,仅涉及的汉文史料就多达百种以上,而且大都驾御自如。注释部分同样能体现薛氏善于融合众长而又能独辟蹊径的治学特点;从中国的张星烺、向达到日本的白鸟库吉,以至西方的  相似文献   

17.
<正> 《文史哲》编辑部要我再写点读书经验,我实在没有什么可写的,只好介绍一下我所闻见的前一辈学人的治学经验,作为个人和爱好史学研究的青年同志们的参考。前几期《文史哲》的“学者谈治学”栏里曾介绍过陈垣先生和顾颉刚先生的治学经验。他们二人也是我的及门业师,对他们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也知道一些。以我看,陈垣先生治学十分谨严,丝毫不苟,方面也很广,无愧是一代大师。顾颉刚先生治学不如陈先生谨严,方面也不如陈先生广,但他对于学术的忠诚,推动学术开展的努力以及自己所下的苦功,也大有值得后人学习之处。这里着重介绍陈先生过去的一些事情。  相似文献   

18.
已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天枢先生是全国著名的文史学家,他早年毕业于清华国学研究院,其后六十年,虽历经战乱动荡,政治风波,病老折磨,但先生始终清介自守,一生不求闻达于时,只愿有志于学。在蒋先生六十余年的治学生涯中,先后出版了《全谢山先生年谱》、《论  相似文献   

19.
靳永,1970年出生于山东章丘,毕业于山东大学文学院,跟随蒋堆崧、徐超两先生攻读古文字与书法方向的研究生,获博士学位。他读书、治学的主要兴趣集中在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和古典文学,受到章黄学派的很大影响。同时,他对中国古典艺术有浓厚兴趣,特别是书法、策划和绘画。这一方面受到蒋维崧、启功、徐超诸先生的影响最大,书法研究、与书法相关的文物研究是他现在读书、治学的重点,以后也想在这些方面有所迷作。近现代学人和书家中他于沈尹默、黄季刚两先生最为服膺,圆以伏沈黄室名斋。他有《艺术之旅》、《老子解说》等著作,整理过…  相似文献   

20.
早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听说许诺 (1910 -1993 )先生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和著名的中共党史研究专家 ,而我对于他较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则是在近期有幸拜读了《许诺纪念文集》(余三定编 ,人民日报出版社 ,2 0 0 2年 3月版。以下简称《文集》)之后。我是在一种好奇心与敬仰感的合力驱使下认真细读《文集》的 ,读后掩卷而思 ,不断闪现于脑海的莫过于“学术”、“人格”、“文章”三组词语 ,我有一种熟悉而陌生的情绪感奋、一种试图解读的渴望与冲动。一、特立独行的学术情怀许诺“首先是一位独立思考 ,严谨治学的学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