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萨迎阿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诗文创作、对联、书法等方面均有佳作传世。他在新疆为官多年,曾写下了大量以新疆风土人情为题材的诗篇。萨迎阿的新疆诗歌创作主要有写景、怀念友人、军旅生活、新疆城市等四种题材。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和瑛新疆诗歌为研究对象,再现其出入新疆的活动情况,通过其词对新疆具体风物的描绘、新疆统一和经营的追述,探究这些因素对诗人心态和其诗歌内容的影响及这一特殊地域与其诗歌创作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李春桃 《兰州学刊》2004,(4):244-246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诗学观念和诗歌创作与此有着很深的渊源。但是朱熹的诗学观念和诗歌创作超越了其理学思想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文在探讨这一问题的同时 ,指出其理学身份对于诗歌创作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险"作为一种重要的审美概念,受到历代文人青睐,当然也引发了不少的争议。"险"概念在古代诗歌创作中的渗透,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辞险、意险和韵险。就中国古典美学而言,"险"概念的存在和发展,为中国古代诗歌提供了一种非同寻常的、关于诗歌创作和鉴赏方面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5.
作为"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在经历了对古人作品的继承,同一的历史环境之后,他们的诗歌具有了一些共性;但不同的社会身份,个人际遇以及世界观的不同,又使三曹诗歌创作出现了差异。文章从诗歌创作题材和风格两方面做了比较,对三曹诗歌创作异同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6.
"兴象"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一个独特的范畴,在它身上凝聚着我们民族特有的诗性智慧与审美体验方式,从而受到唐代诗人的普遍认同与尊崇。唐代诗人从四个方面对"兴象"进行了阐释:"兴感",诗歌创作生发论;"兴象天然",诗歌创作特征论;"兴寄",诗歌创作反映论;"兴会",诗歌创作灵感论。  相似文献   

7.
《琼州学院学报》2019,(6):85-90
朗州十年,是刘禹锡诗歌创作的第一个高峰。在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下,他的心态由愤懑、抑郁趋向平和、旷达。谪居生活的苦闷使得他潜心于诗歌创作,由此拓宽了诗歌的创作题材,丰富了诗歌的艺术手法,使得朗州诗整体呈现出一种沉郁而不颓废,豪放而兼具清丽,哲理与诗情融合的艺术品格,奠定了他未来诗歌创作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董林 《船山学刊》2006,(2):18-20
王夫之通过《明诗评选》的批评和他自己的诗歌创作,既批判了明代诗坛的种种弊病,总结了明代诗歌创作经验,提出了自己的诗学观点,并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加以实践,他本身就是明代诗歌的集大成者,是明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帕斯捷尔纳克在俄罗斯现代诗人当中,是一位十分独特的诗人。他是在舍弃音乐和哲学的基础上,开始诗歌创作的。他的诗歌创作在兼容俄罗斯古典诗歌传统和现代诗歌革新精华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意蕴丰富的诗歌隐喻世界。在这个隐喻世界中诗人诗意地表达了自己对自然、艺术及永恒等问题的哲学思考。本文试图对帕氏诗歌所隐喻的世界进行审美阐释,以深化对帕斯捷尔纳克诗歌创作成就和特色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作者从多年诗歌创作的实践中,总结出诗歌创作的"三重奏"。一是诗与生活。诗歌创作不能脱离生活的土壤。诗人要扎根生活、热爱生活、关注生活,把自己与现实生活紧紧地融为一体,才能从中发现、提炼诗的元素。二是诗与人品。诗歌创作要遵循"做文先做人"的原则,在世俗面前,少一些浮躁与贪欲,做一个老老实实的人。三是诗与悟性。诗歌创作要遵循艺术规律,要勤于学习,善于思索,勇于发现。要有深邃的洞察力、感悟力和超凡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1.
唐五代江南地区诗歌创作基本状况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唐五代江南地区诗歌创作的作者人数、分布地域、存诗数量等作了详细调查 ,并由此对当时江南诗人诗歌创作的区域特点作了概括  相似文献   

12.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道路,是从沉郁到振奋,从振奋到低沉,这种创作道路,形成了诗人的诗歌创作风格是忧伤、悠长的境界,灵巧、晶莹颤动的组合。  相似文献   

13.
哈代的人生理想和诗歌创作风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充满苦难的世界 ,英国诗人哈代期待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融合 ,并进而使整个世界变得和谐美好。这一人生理想在哈代的诗歌创作中得到了深刻地体现。哈代希望结束人类痛苦、走向美好生活的创作理想在其诗歌创作中体现了崇高的人生理想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诗僧皎然是大历诗坛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其诗学名作《诗式》早已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而其诗歌创作尚未得到应有的关注。论文对皎然诗歌创作及其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作了探讨和评价。  相似文献   

15.
"进奏院案"是苏舜钦政治生命的转折点,也是促使其诗歌创作转折的重要事件。苏舜钦前后期诗歌创作,无论在取材视角、情感状态、还是在诗歌观念、创作方法上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一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整个北宋文人党争与文学关系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6.
这是牟平县姜格庄大队妇代会主任王振芝同志写的一首诗,它生动地描绘了姜格庄社员的诗歌创作活动,热情洋溢地歌颂了这一新生事物。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姜格庄大队认真学习了天津市宝坻县林亭口公社小靳庄大队用社会主义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的先进经验,运用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意识形态领域里的社会主义革命。群众性的诗歌创作活动就是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开展起来的。姜格庄社员的诗歌创作活动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干部、社员、妇女、知识青年,人人挥  相似文献   

17.
作为历代遗民中颇具特色的士人群体,南宋遗民诗人在共同的悲愤忧患与隐匿遁世的心理激发下,将先贤杜甫与陶渊明作为吟咏效仿与精神寄托的对象.于是,宗杜与祖陶式的诗歌创作便成为其心理认同的外化.遗民诗人的这种心理认同与诗歌创作的关系,有力诠释了“客观存在决定诗人心态、心态特征影响诗歌创作”这条基本的文学创作规律.  相似文献   

18.
"虚实论"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经常涉及的论题,谢榛的诗歌创作虚实论主要涉及了虚实字的运用和虚实景的描写,通过这两方面的巧妙结合达到诗歌的空灵、韵味无穷的意境。  相似文献   

19.
明代贵州本土诗人诗歌创作一方面秉承了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形成了“明道”、“忠君”和“济世”的创作主题;另一方面又结合明代社会现实,展现了明代,尤其是明中后期诗人学者的真实心态,形成了以忧国伤时和闲适放达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创作主题,在明代的诗坛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观中国当代诗歌的兴衰,直面诗歌创作的弊病,思考诗歌困境的缘由,全面审视了中国诗歌的过去与现在,并面向未来提出了当代中国诗歌复兴路径:重立诗歌标准、重建诗体观念、重返现实生活等方面,开启当代中国诗歌创作的振兴之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