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婚姻是人类生活中普遍受到重视的大事.各个时期的婚姻,既有对前代婚姻习俗的传承,又因受时间因素、地理因素、风俗习惯、社会政治原因等等的影响,而具有各个时期婚姻的独特特点.本文拟就一个横断面──即汉代婚姻这一个案的主要特点作一分析。我认为汉代婚姻,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一、普遍早婚《周礼·地官·媒氏》中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的记载,一般认为这是古代男女婚嫁年龄最为通行的一种说法。《礼记·内则》及《春秋谷梁传·文公十二年》等篇也持此说,后来《尚书大传》、《白虎通议·嫁娶篇》、《诗经·召南·有梅》都…  相似文献   

2.
《诗经》中描写爱情婚姻,多次提到桑林,桑间或以桑比兴.其原因在春秋时期有媒氏在桑林中今男女相会之习俗,中春之月奔者不禁的婚姻是当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的一种补充.这种习俗源于远古殷商民族以桑林为祭祀高媒神之神社,更由于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之追求和社会对人口增长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靺鞨是6世纪中叶至10世纪初活跃在东北亚地区的一个古代部族,与古代中国和朝鲜半岛国家有着密切的互动与交往.但是,朝鲜半岛的第一部正史《三国史记》中有关“靺鞨”的记载,早于中国史书600年,引发了学界对“靺鞨”理解上的混乱,值得探讨.从历史地理方位以及相关记事来看,《三国史记》所载“靺鞨”并不是对某一民族的专指,而是对不同时期、不同部族的泛指.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对学术界关于中国古代婚姻的研究影响很大。一方面 ,学术界套用恩格斯的论述 ,忽略了中国古代婚姻发展序列的特殊性 ,也没能洞悉中国古代的基本婚姻制度为一夫多妻制。另一方面 ,恩格斯的论述为研究中国古代婚姻问题———诸如实际的婚姻生活中一夫一妻远比一夫多妻普遍的根本原因 ,一夫多妻婚制的本质 ,贞节观产生的真正原因等 ,提供了思维的启迪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婚姻法》的修改引起了全国人民的瞩目 ,也引起了许多法学学者的探讨。本文从婚姻法修正案入手 ,探讨婚姻的本质。指出婚姻是一种契约而非身份 ,并提出中国应建立婚姻契约制立法体制。  相似文献   

6.
根据《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关于事实婚姻的规定,结合我国《婚姻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对事实婚姻问题规定中存在的不够完善的地方及当前我国事实婚姻的现状,参考外国立法,提出关于事实婚姻的立法设想,以期为正在制定的我国民法典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先秦时期的嫁娶季节与《诗经》相关作品的物类事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先秦时期的嫁娶季节与《诗经》相关作品的物类事象李炳海先秦婚姻的嫁娶时月一事,是长期困扰经学家的一个难题,直到如今仍未能得出明确的答案。《诗经》、《周礼》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可是,对先秦嫁娶季节的记载就不一致。《周礼·媒氏》称:“中春之月,令会男女”。照...  相似文献   

8.
《武定彝族婚姻礼俗诗》是第二十八卷彝族毕摩经典译注,其中收录了云南省武定县彝族人民口头创作的婚姻礼俗诗歌,记载了彝族纳苏人特有的婚姻礼俗传统。其中包含着古代彝族人民的生态思维和生态智慧。本文从中国生态批评理论及彝族传统生态哲学话语出发挖掘武定彝族婚姻礼俗中的生态文化信息,考察典籍中展露出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开掘古代彝族人民的生态思维和生态智慧,力图实现彝汉生态文明的沟通对话。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易学思想和体系的演进与中国整个社会的演进是同步的。从伏羲画卦开始,它大致经历了上古《三易》和《周易》两个阶段,而上古易卦的演进,正是我国古代婚姻制度初步形成和完备的关键时期,上古易学思想对婚姻的制约与促进作用尤为明显。根据上古《三坟易》和古代神话传说,该文认为上古易卦思想的演进,对我国古代先民由"氏族对偶婚制"向"一夫一妻制"的转变起到了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汉书·艺文志》所载大学著作研究陈黎明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古代语言学建立于东汉时期,如马建忠在《马氏文通序》中即言:“郑(玄)、许(慎)辈起,务究元本,而小学乃权舆焉。”①因之,语言学史类著作往往自东汉开始说起.实际上,《汉书·艺文志》所载小学类著作...  相似文献   

11.
由于在法律渊源上的庞杂以及立法态度的摇摆导致我国对违法婚姻问题存在诸多观点。本文在对违法婚姻本质属性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分析了事实婚姻、无效婚姻和可撤消婚姻的构成要件、立法态度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婚姻的有效与无效是建立在婚姻成立的基础上,由于我国婚姻法未能区分婚姻的成立要件与婚姻的有效要件,以致关于婚姻效力的立法存在着不少缺陷,尤其是关于无效婚姻制度的立法。一些人把事实婚姻、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等理解为不存在婚姻关系,当事人一方再行同他人结婚亦不构成重婚。实质上,这种说法混淆了婚姻的成立与婚姻的有效。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婚姻的效力制度进一步完善,严格区分无效婚姻和无婚,完善我国的无效婚姻制度。  相似文献   

13.
无效婚姻制度是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修正案)新增设的一项制度,填补了立法空白,是婚姻立法上的重大进步。从分析无效婚姻的概念、历史沿革入手,对导致无效婚姻的法律事由、无效婚姻的请求权主体、确认婚姻无效的程序以及无效婚姻的法律后果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若干建议,以期望促进无效婚姻制度的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的无效婚姻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效婚姻是不具备合法的婚姻成立要件因而不产生夫妻权利义务的“婚姻”。我国现阶段无效婚姻仍然普遍存在 ,对当事人、家庭和社会都产生了极其不利的负面影响。新婚姻法规定了无效婚姻制度 ,填补了这方面的立法空白。比较无效婚姻的立法 ,应注重对我国无效婚姻制度的构成要件以及无效婚姻的法律后果。  相似文献   

15.
我国婚姻立法将分居作为离婚判决的根据之一 ,没有将分居制度化。这不利于调整分居期间的婚姻家庭关系 ,实践中法官也不易操作。因此 ,我国婚姻立法应当参照国外立法经验 ,结合我国实际 ,建立我国的分居制度  相似文献   

16.
在古罗马,有无嫁资是区分正式婚姻与姘合的重要标志,嫁资制度由此而成为了罗马婚姻财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克服嫁资制度可能引致的不公平,平衡婚姻当事人之间和遗产继承人之间的利益,罗马法又创建了婚姻赠与和嫁资合算制度。这一套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充分体现了公平和正义的罗马法理念,并对现代婚姻财产立法产生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关于结婚条件的几点立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现行的结婚条件及其立法进行分析,提出了完善我国结婚条件的立法建议:以禁止性规定的方式来要求结婚的必备要件;扩大禁止结婚的消极要件的范围;实行登记与仪式相结合的结婚程序;增设结婚登记公告制度。  相似文献   

18.
唐之婚姻家庭法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律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楷模 ,作为其内容之一的婚姻家庭法亦是古代法律的典范 ,它的立法指导思想、内容不仅有时代特色 ,而且深刻影响了后世 ;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婚姻立法也可提供历史明鉴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远古婚姻神话虽然十分复杂 ,但其叙事模式却主要有三 :“龙配龙 ,凤配凤”模式 ;“龙配凤”模式 ;“美女配龙凤”模式。它们不仅客观记录了中国原始先民的婚姻演变史和氏族形成史、宗教观念和女子地位的演变史 ,而且也真实记录了远古诸氏族不断融合、华夏民族初步形成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中有许多作品反映了周代婚姻及其成婚礼俗。概括地说,民间婚姻既有自由恋爱、自主婚嫁的风情,也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聘娶婚姻的制约,而聘娶婚姻逐渐成为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贵族阶层的婚姻既有文明时代的新变,也有远古社会的遗风;成婚礼俗不仅有“六礼”,也还有其他许多风俗习惯,表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