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理疾病污名是加诸在心理疾病患者身上的耻辱标记,主要指由与心理疾病有关的刻板印象引发的社会地位丧失和歧视.研究证实污名的存在会妨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污名问题由此引起世界卫生界的广泛关注,其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就是关于污名影响的研究.标签理论和修正标签理论对污名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污名对心理疾病患者及相关人群的各种影响可从两个方面进行衡量:公众污名和自我污名;抗议、教育和接触是减少污名的有效方法.未来在中国文化背景中开展的心理疾病污名研究,应紧密结合传统文化分析污名的影响机制,并对应对污名策略的可行性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2.
国外艾滋病患者人权保障与立法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美国、英国等国艾滋病患者人权保障法律制度的立法状况进行分析,国外艾滋病患者相关立法具有以下特征:将反歧视纳入制度设计目的之中,公共卫生立法体现人权制度,等等。由此,我国与艾滋病相关的立法应该汲取经验,完善宪法内容,加强反歧视立法,制定艾滋病专门法律。  相似文献   

3.
孙宝国  沈悦 《东岳论丛》2019,40(8):136-149
中国形象自古以来就以极为复杂且多变的话语示人,中国形象的生成与建构并不一帆风顺。国家形象表现出多面呈现的趋势。在中西方诸多领域,不同学者对于国家形象的概念各有侧重。"中国威胁"的"污名"从日本肇始,直至西方国家通过其媒介优势实现了"污名"权力话语的跨文化传播,而中国梦话语是规避其负面表征、争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法宝。"中国威胁"的"污名"话语生产是基于历史观、政经界、新闻传播媒介、现代性想象的共同建构。在"中国威胁"话语遭遇中国梦后,呈现话语的挪用与重组、转型再建构的过程。以批判性视野审视"西方话语"、兼顾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三方话语"、建构"中国话语"的多维传播是实现"去污化"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4.
郭明飞  严君 《江汉论坛》2022,(12):34-41
在信息社会,国家热衷于为自己描绘一幅积极的画卷,以这种软实力的手段提升自身的影响力,而自由开放的网络空间成为实现这一目的的理想平台。网络媒介、网络思维、认知互动等元素的合力作用促进了网络空间国家形象的生成,而网络话语权、意识形态建设、国家政治行为、媒介环境、综合国力等因素则成为维护国家形象的关键,直接关乎网络空间国家形象的建设效果。当前我国网络空间国家形象塑造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体现在污名话语、自塑能力、异质文化、逆全球化等方面,这严重制约着我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再塑。需要从话语、价值、主体、思维、科技等方面发力,在网络空间进一步塑造我国良好的大国形象,提高国家软实力。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中国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污名现象渐趋严重,出现了污名现象不断增多、污名对象不断泛化、污名内容逐渐多样、污名关系愈加交错复杂的泛污名化趋势,并同时呈现出一般污名、交错污名、内隐污名、突发污名与常态污名并存、公众污名与自我污名相分离等新特性.究其根源,在于社会转型期个体风险日益增大,且现代社会高度分工下的知识隔离使个体对风险的认知能力和决策能力相对弱化,同时陌生人社会中的价值冲突、信息化的张力等因素也共同加剧了不信任的转移与扩散,进而促进了泛污名现象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6.
污名是社会对某些个体或群体的贬低性、侮辱性的标签,它使个体或群体拥有或被相信拥有某些被贬抑的属性和特质,这些属性或特质不仅使被污名者产生自我贬损心理,亦导致了社会对其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在对污名的研究过程中比较突出的阐释包括认知说、动机说、进化功能说和系统制度说.从形成机制上看,污名化过程涵盖了以知觉对象维、个人群体维和情绪认知行为维的多维立体层次模型.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该研究应紧密结合社会学和心理学两种取向,将多重方法不断融合,事实与理论并驾齐驱,进一步加强本土性研究和价值探索.  相似文献   

7.
当代媒介文化视野下的地域文化传播与话语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域文化所包含的以社会礼俗、方言俚语、生活形态等为特征的文化独立意识,在数字化传播面前逐渐丧失以往的本真面貌,不能不说是数字革命的所谓进化对地域文化的一种比较直接的伤害和破坏.地域文化话语的建构是对地域文化精神的一种修复与再现,是在遵从每个历史时期不同的主流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在消除地域文化偏见与文化歧视的前提下,为凸显地域文化的核心精神内涵而进行的现实塑造与自我塑造.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历史上,麻风病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传染性疾病。因为麻风歧视,麻风康复者承受着社会的偏见、污名,被迫与家人分离,孤独地生活在与世隔绝的麻风村中。社会工作通过社会交往推动文化更新、促进社会团结、塑造负责任的行动者,从而重建麻风康复者的生活世界。社会工作分别从康复者主体生命世界、社区生活世界、外部生活世界三个子系统出发,采用不同的行动策略进行重建,经过这三个系统的协同发展使麻风村从隔离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9.
史宏波 《学术界》2022,(12):94-101
中国精神的话语力是指以中国精神为内核的话语对人和社会产生的实际作用力。作为中国精神在话语维度的力量表征,中国精神的话语力包含三个矢量性构成要素,即有明确方向的解释力、覆盖一定范围的传播力和特定作用点上的塑造力,三者相互缠绕、渗透,有机统一,形成强大合力,为中国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保驾护航。当前,亟须有效提升中国精神的话语力,有机统合中国精神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解释好中国精神的内涵;辩证地设计话语编码和叙事逻辑,传播好中国精神的价值;努力推进中国精神话语体系向纵深发展,塑造好人们的精神世界和行动模式,确保中国精神的“发声”能够真正影响和塑造人与社会。  相似文献   

10.
孙珠峰 《南方论刊》2022,(12):50-51+57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革命话语兴起的时代背景是自身迫切需要凭借话语塑造自我正当性。中共在毛泽东领导下摆脱了照搬照抄共产国际的教条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并从俄式革命话语向本土化的转变,并抓住了“白话文”兴起的契机,成功塑造了印刻着鲜明个人特点的更容易被广大民众所接受的中国革命话语。毛泽东所创造的革命话语的突出特点:群众喜闻乐见,人民立场,深厚的历史底蕴,“抽象化”与“再具象化”等。这种强大的革命话语不仅提高了共产党的合法性和软实力,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