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象”与“兴”是中国传统美学两个古老独特、包孕丰富、具有重要发端意义的元范畴。“象”源于《易经》和《老子》,是中国道家美学幽深致远的基本范畴;“兴”源于《诗经》和《论语》,是中国儒家美学弘扬发展的基本范畴。中国美学的儒道互补关系集中体现在“象”与“兴”之间的关系及历史演变上。这两个元范畴的历史演变与审美融合,便是“兴象”这个关键性美学范畴的产生及其所标志的整个意象理论与意境理论的成熟。“象”与“兴”这两个元范畴及其相互关系实际构成中国美学范畴体系化研究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的起点,构成理解并掌握中国美学独特体系的一条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2.
莫先武 《社会科学家》2012,(2):137-140,144
意象不仅是传统美学的重要命题,也是现代美学的核心范畴。从王国维的境界说开始,经过朱光潜的情趣说与宗白华艺术境界的阐释,以及蒋孔阳先生的"美在创造中""多层累的突创"等实践创造论美学,汪裕雄的审美意象学,夏之放的艺术意象元范畴说,顾祖钊、童庆炳的文学形象三至境之一论的发展,至朱志荣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意象创构论美学。意象创构论美学由表层的本体论、构成论、创构论、特征论、风格论五大板块与深层的生命论构成,并通过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与超感性的思维方式,将表层的意象创造与内在的生命价值进行了有效沟通,既使得意象的艺术创构有了生命的灵动而有了价值的根基,又使得生命意识因艺术意象的介入而获得了感性的形式,使得意象的感形式与生命意识获得了统一与融合。  相似文献   

3.
作为人文科学的美学,从实践转向的角度来看,其逻辑起点是人类社会实践,而人的存在只是美学的出发点。对应着实践结构的物质交换层,意识作用层,价值评估层,美学的逻辑结构应该包含着自然客体逻辑,即合规律性逻辑;人类主体逻辑,即合目的性逻辑;主客体关系逻辑,即审美间性逻辑。对应着实践类型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生产,美学的逻辑构成应该包含着物象逻辑,即感性形式逻辑;意象逻辑,即知性形式逻辑;形象逻辑,即理性形式逻辑。对应着实践的受动和主动相统一过程,物质和精神相统一过程,共时性和历时性相统一过程,美学的逻辑过程应该包括意向性活动逻辑,即对象化逻辑;超越性活动逻辑,即符号化逻辑;时空性活动逻辑,即现实化逻辑。美学的逻辑力量就在于实践的建构功能、转化功能、解构功能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中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袁忠 《船山学刊》2001,(2):72-76
意象一词目前正被广泛使用着,而对其理解、用法上的混乱状况也不断有人指出。值得高兴的是,有一点正逐步形成共识:意象范畴能阐释美的创造和审美鉴赏的基本规律,揭示艺术的本质特征,有的主张用审美意象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块基石,有的主张将意象作为美学的元范畴。意象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盛行于九十年代,说明它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传统意象说的考察有助于现代意象论的建构,这是不言而喻的。如同其他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受古汉语内部规律制约,由单音词向复合词演变一样,意象一词最初是分言的。意、象、意象在历代的义蕴重叠交叉现象正…  相似文献   

5.
何晓晔 《江淮论坛》2011,(6):189-192,113
无论是中国古典美学还是西方近代美学,"文学意象"一直受到高度关注,它作为审美范畴是在理论上对存在于创作者和欣赏者大脑中的意识形态的艺术世界的概括。本文主要以人物意象为例,从文学创作心理学角度探讨文学意象在文学艺术家的意识空间中的动态流变。  相似文献   

6.
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中,"逻辑起点"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胶着点,"实践作为实践美学的逻辑起点"的观点得到相当多的学者的认同.然而,这一起点的判断本身却缺少坚实的逻辑支撑.与"实践"相较,"关系"是一个更为恰当的美学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7.
<正> 袁鼎生博士的论著《西方古代美学主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版)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现代辩证思维,探讨西方古代美学的历史与规律,达到了逻辑的历史化、历史的逻辑化,建构了一个独特新颖的整体流动的西方古代美学体系,并在诸多重大理论问题上和历史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一、对西方古代美学总范畴的历史与逻辑的整一性定位在这部37万字的美学著作中,袁鼎生首先确定了和谐是西方古代美学的主潮,是贯穿和覆盖整个西方古代历史的美学范畴,是凝聚整个西方美学逻辑运动的包容性、再生性最大的美学范畴。这一整体范畴的确定,意味着整个西方古代美学,主要是在和谐的框架内进行历史与逻辑的运动的。对和谐范畴作最大的逻辑位格与历史位格的双重确定,标志着作者把握了西方古代美学的总规律,把握了西方古代美学逻辑运行的总框架和历史发展的总框架。有的美学史著作,未找到覆盖历史、凝聚逻辑的总范畴,历史与逻辑都缺乏总体的定位、历史与逻辑的运行缺乏既定的起点、过程和终点,美学发展的总规律也就无由显现,也就谈不上构成整一的理论体系,充其量只能是将美学家进行编年史的铺排,将美学家的一些观点进行归纳式的铺陈,形成的只是自然形态的历史结构,而不是历史与逻辑统一的结构,学术?  相似文献   

8.
徐蔚 《北方论丛》2021,(2):112-117
"意象"是中国美学、艺术学领域中的重要范畴。其萌芽于中国原始思维中的"感物—象数"传统,"数"与"德"构成了"象"所承载的原型意义;魏晋至唐代是哲学意象论向审美意象论滑移的过渡时期,"境象不一"由艺术领域的泛化所指,向文学领域的确定所指靠拢;文学意象论完成于明清,意象在文学批评和理论言说中被普遍使用,对其主客统一、情景交融的认知已经全面渗入日常话语体系。与此同时,明中叶以后叙事文学中"形象"的凸显,以及西方话语的冲击,导致五四以后学界一度以西方视角审视意象。辩证地看,也为这一范畴的现代化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9.
一曾经有人提出,意象这个范畴,是我国古代美学固有的,并不只是外来语image的译名。这样说有一定道理,不过问题还有另一方面。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与认识能力的深入,思维的范畴,包括美学的文艺学的范畴,其实都在发展变化之中。有时候,范畴名称一沿其旧,但其内涵外延已不同于历史上的情况。意象这个范畴也是如此。说得更确切些,今天我们所谓的“意象”,实际上是我国传统美学概念与西方二十世纪观念的结合与互补。我们既站在自己的美学与文学的遗产上接受与解释了image这个外来词,同时又从当代的审美水准出发理解与阐述着古老的意  相似文献   

10.
新实践美学不能走出实践美学的困境——答易中天先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所谓新实践美学与旧实践美学没有本质的区别 ,它们都以实践哲学为基础 ,以实践作为美学的基本范畴。由此在对待审美、美学的逻辑起点、劳动与审美以及美的本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 ,新实践美学的观点仅仅是在实践美学体系内作修补 ,它注定不能走出实践美学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美学是一门复杂而困难的精密科学。凡是困难的研究对象,其所以困难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不容易理出头绪,把握它的复杂的内外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确定研究的逻辑起点,关系到研究的能否深入甚至成败。逻辑起点确定得好,就象抓住了网的纲和衣的领,可以顺当地提挈起来。逻辑起点确定得不对,就会象对付一团乱麻,费尽气力而理不清楚。有人说,研究美学应当从美感经验开始;有人说,美学应当从研究艺术开始;还有人说,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应当成为美学研究的当然逻辑起点,因为它是整个美学的基础和核心。这些说法,我都不敢苟同。把美感经验作为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许多心理学派的美学研究者早已这样做了。把艺术美作为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有人这样做过,但是他们却  相似文献   

12.
新诗美学当以剖析意象为逻辑起点。从意象出发的诗学,不仅要关注意象发生学,而旦要建构意象符号学。在我看来,意象审美的心态恰恰展示了抒情诗意在言外的美感特质,由符号学入手审视这种特质,非但有助于诗学美学化,还有可能更推进一步——即通过对符号信息的计量处理,将系统论落实到诗的计量性分析——使诗学逐步科学化。 一、感知转换  相似文献   

13.
论美学范畴的学科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学范畴作为反映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既是建构科学的美学理论体系的支撑点和生长点,也是美学思想史研究的核心内容。在这种史论结合的研究视野中,美学范畴自身的形成和演化以及诸美学范畴系列的有序化组合甚至成为美学家理论思维的逻辑形式。因此,如何认识和把握美学范畴的学科特性,如何深化对美学范畴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理解便成为我们推进美学史与美学理论研究的关键性契机,这正是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我们应当在历史与逻辑、空间与时间、理论阐释与经验描述的有机融合中形成对美学范畴的独特而有效的把握方式,真正认识美学范畴在共性与个性的结合中表现出的学科特性。本文拟从四方面作出初步阐释。  相似文献   

14.
张玉能  张弓 《社会科学战线》2021,311(5):151-159
新实践美学坚持建设中国特色当代美学及其话语体系的理论和实践。在建设中国特色当代美学体系及其话语体系的背景下,意象论美学成为被关注的重点。意象范畴在中国美学思想发展中,源远流长,含义丰富,研究成果丰厚,显示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审美意象为中心,建设意象论美学,是建设中国特色当代美学切实可行的路径。意象论美学的美论应该以符号化的意象为美,区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与意象的不同关系;意象论美学的美感论应该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研究审美意象构成中的心理要素及其整体构成;意象论美学的艺术论应该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研究艺术形象的构成,分辨抒情性艺术中的意象(意境)、叙事性艺术中的意象(典型)、论说性艺术中的意象(寓意);意象论美学的美育论应该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研究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培养以及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审美水平、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的广泛路径,明确美育以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造就自然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5.
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也成为中国现代美学阐释的对象,并且转化为现代的美学范畴,演变成中国文论话语建构的核心概念。中国现代美学中的意象概念阐释与意象理论建构是多元化的,大体可以归纳为三大理路,即中国古典美学理路、心理学理路和现象学理路。第一条理路基于中国美学传统对意象进行阐释,它还原了意象范畴的本源意义,明确了意象的基本性质以及在中国美学体系内的位置、与其他范畴之间的关系,为意象范畴进入现代美学体系奠定了基础。第二条理路是对意象概念做心理学的阐释,它揭示了意象的心理学内涵,使得意象概念具有科学性,确立了审美意识在一般意识结构中的定位,为心理学美学乃至于一般心理学的拓展提供了新的可能。第三条理路是对意象范畴做现象学的阐释,它揭示了中国美学的现象学特性与意象理论的哲学根据,为审美现象学的建立甚至一般现象学的发展开辟了新路。意象研究的多元理路,证明了意象范畴内涵的普遍性和深刻性,它可以沟通古今、中外美学,为现代美学建设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6.
情景双收:审美意象的深层结构读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典美学里,意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范畴。从思维方式上看,它可以追溯至我国汉文字的创造。就最初雏型言,它直接衍生于先秦《易传》的“易象”和庄子的“象罔”。东汉王充《论衡·乱龙篇》首见意象一词;“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但作为美学范畴的意象,则为庸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首创:“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自唐始,许多论者开始关注意象,屡以意象论述诗歌、分析书法。到了明代,意象说真正成为气候,这时的很多美学家不仅从各个侧面探索意象的深层内涵,而且还把意象看作是艺术的真正本体(如王廷相在《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中曾说到:“夫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粘著,古谓水中之月,镜中之影,难以实求是也。……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动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此诗之大致也。”)到清代,王夫之、叶燮、石涛、刘熙载、郑板桥筹人对意象的内涵和特征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规定,意象这一美学范畴呈现出总结性的成熟形态。 我认为,在中国美学史里,意象之所以能跟许多其它的美学范畴相区别,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  相似文献   

17.
"神"意象是一个文学批评理论范畴,其定位为文学的文化意象批评,与神话形象、一般的文学意象、文学原型有区别.从神话传说、哲学宗教、民风民俗等不同的文化扇面对这一理论范畴的文化批评意义进行梳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旧实践美学终将作为一个被扬弃的环节退出历史舞台 ,并不意味着实践范畴的使用失当。既然“美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 ,那么 ,美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就只能是劳动。劳动使人获得了一种心理能力 ,即通过确证感的体验 ,在一个属人的对象上确证自己的属人本质。这就是审美。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的确证感就是美感。为美感所确证的美 ,也就是能够确证人是人的东西。这就是“新实践美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审美本质确证说”。  相似文献   

19.
古希腊美学作为西方美学史的光辉开端,它的重要性至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第一,它开拓了美学这门学科的研究领域;第二,它确立了美学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范畴;第三,它提供了美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第四,它阐发了孕育着后来许多重要理论体系胚胎的观点和结论.古希腊美学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历史上几乎没有一个美学家或者美学流派没有从这个宝库中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教益,而且,即使在马克思主义美学诞生之后,它的光芒依然象古老的哈里克岛的灯光一样熠熠生辉.那么,古希腊美学作为欧洲美学的起源和基础,它有没有一个统一的逻辑起点呢?如果有,那这个逻辑起点又是什么呢?从学理上看,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所说的:“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即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的组结”①的观点为我们把握古希腊美学的逻辑起点指明了方向.我们知道在古希腊那个特定时代所造就的一大批思想家和理论家的著作(包括残篇)中提出了一系列和中国古代诗学一样独具民族特色的概念和范畴.比如:美、丑、悲剧、喜剧、崇高、优美、滑稽、匀称、和谐、秩序、理式、整一、摹仿、灵感、想像、净化等等.如果我们把这些美学概念和范畴看成美学理论的网上组结,并把这些“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美学范畴网络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畴是中国美学的灵魂。因为汉文字是意象文字,范畴便是意象体,而不是概念符号。意象思维强调生命体验,作为意象体的范畴便有了共通的底蕴,即生命体验。有了共通的底蕴,范畴便相互敞开、相互组合、相互释义,以致范畴之间从形态到义涵都相网相织,形成中国美学独特的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