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儒家讲性善 ,法家讲性恶。性善性恶把儒法两家的教育思想从内容到形式区别开来 ,同时也把儒法两家教育思想的矛盾联系起来 ,正是这种区别和联系使儒法两家在教育途径、教育内容、教材、教育方法以及教师的选择上都有所不同。从而构建了不同的教育理论体系 ,为封建道德教育取得成效提供了可能性 (性善 )和必要性 (性恶 ) ,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人性论基础 ,对后来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研究鲁迅前期思想的形成时,学术界一般比较重视外国思想家、文学家对鲁迅的影响,而对中国近代思想家对鲁迅的影响则研究得不够,尤其是对严复、梁启超这些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对鲁迅的影响研究得更少。本文拟谈谈鲁迅与严复的关系,着重论述在世界观和社会政治思想上鲁迅受到严复的哪些影响,这种影响有多大,以及在这些问题上鲁迅与严复的区别何在。在政治立场上,即是否要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上,鲁迅与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严复是截然对立的。但是,世界观、社会思想与政治立场是既有联系而又有根本区别的不同概  相似文献   

3.
作为科学社会学的两大主要流派,默顿学派和爱丁堡学派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既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联系表现在:它们都是对科学以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进行研究的派别;区别表现在思想来源、研究方向、研究方法、意义和影响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对维特根斯坦的两部代表作——《逻辑哲学》《哲学研究》的思考方式进行分析,并基于这种分析阐述对维特根斯坦的思想的理解。认为,虽然维特根斯坦早期和晚期的思想有很大区别,但它们仍然具有内在的联系,而这种联系主要不是在思想内容方面,而是在他的思考方式上,即主要体现在对现代逻辑方法的运用上。正是这种思考方式导致了《逻辑哲学》的清晰与《哲学研究》的含糊,标示出早期维特根斯坦与晚期维特根斯坦的区别所在。  相似文献   

5.
试析名墨逻辑思想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名实”、“坚白”、“同异”三个方面,对名墨两家的逻辑思想进行了分析比较。在名实观上,名墨两家虽然都主张名实相符,但公孙龙的“唯谓”说将名实关系绝对化了,具有明显的形而上学倾向。《墨经》则主张在一定条件下,名与实“彼此亦可”,包含了一定的辩证思想;坚白问题集中表现了名墨两家逻辑思想的尖锐对立,公孙龙用感觉的分离来证明事物属性的分离,得出了“离坚白”的错误结论。《墨经》则主要通过诉诸常识,针锋相对地提出了“盈坚白”观点;在同异观上,名墨两家相訾为少,相应居多,区别只在于对划分同异的标准等问题的看法上。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认识的对象和层次,从起源和产生的先后,从发展中出现的学术分化,从存在形式和实践意义等方面的区别,论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辩证法思想不同于哲学辩证法和一般政治思想。指出在战国后期和西汉时期,已出现了较为集中地阐发辩证性政治思想的专门著述。在与中西方同类思想的比较中,文章论述了中国古代政治辩证法思想的主要特点。文章还论述了这项研究对于认识和发展哲学辩证法、深化对古代政治思想的认识、形成政治辩证法的基本理论等方面的价值,以及在现实的政治稳定、政治体制改革、政治决策等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于马克思“异化”论与西方现代派文学“异化”主题的联系人们比较熟悉 ,而相对忽略二者之间的区别。其实二者在概念内涵、批判倾向、解决途径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区别。逐一描述 ,为大家更深入触及马克思及西方现代派作家们的思想本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固定短语特别是成语和类固定短语(四字格短语)在实际使用中很难简单地进行区分,那么二者到底有没有区别,二者的联系又是怎样的呢?本文主要从类固定短语的形成原因、方式等方面对于固定短语和类固定短语的区别与联系进行简单的论述,以期能够说清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以及类固定短语的合法化问题。  相似文献   

9.
三代领导集体核心在教育思想的许多问题的论述上是一致的,而在很多具体问题方面又存在着显著区别。通过三者教育思想若干问题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从而构成了继承性与发展创新性的完美统一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0.
思想实验与物质实验同属于实验的范畴,有着相同的构成要素,相同的存在价值。在思想实验与物质实验的关系上,索伦森和麦卡利斯特认为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波普尔和诺顿认为它们仅有部分相同,而马赫、库恩、布朗等人却认为它们完全不同。通过细致的比较研究可发现,二者在构成要素上总体相似,但两类实验在起点、现象以及实验的代表性等方面颇具差异性,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随着历史的发展,四家的命运迥然相异,其中墨学沉寂,法家逐渐式微,儒家崛起并登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位置,道家紧跟其后,与儒学相配合,一张一弛,引领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这其中的原因只能结合四个学派的思维特质去分析才能得以明了。  相似文献   

12.
儒道墨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都曾有过显赫的地位,注意挖掘和利用三家资源,探讨当代中国儒道墨三维和谐管理观,意义深远。儒道墨作为管理体系中的三个支点,它们之间是有机和谐的统一整体,其中,墨是根基,若无儒道,根基不能自美;儒是连接墨道的纽带,若无墨道,纽带则无意义;道是儒墨的升华,若无儒墨,道则无所加。注重社会和谐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魂灵,无论是"仁爱"、"道爱"还是"兼爱",皆体现了和谐的管理境界,可谓是殊途而同归。  相似文献   

13.
墨学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思想精华对现代化建设仍有着启迪作用。但从秦汉以来墨学就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思想文化流派存传于世。本文从时代背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状况、与各学说特别是儒学的内在联系等方面探讨墨学衰落的社会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4.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中提到汉武帝"以广儒墨",对此一般解释为这是一种语言上"连类而及"的用法。但通过考索文献发现,在《史记》以前的典籍中和《史记》全书中其他地方出现"儒墨"的时候,都没有"儒墨"连类而及的用法,并且汉武帝实行尊崇儒术的同时,也采取了繁荣文化的手段,"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说法不严谨。因此,可以认为《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中的"儒墨",是沿袭战国以来的说法,指的是以儒家和墨家为代表的所有学术。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的伊斯兰教汉文译著家将佛教和道教视同如先秦时期的墨家,都是一种异端,它们与儒家的伦理观念是相悖的。到了民国时期,随着墨学研究的兴盛,成达师范学生王国华在比较了儒家、基督教和墨家的人生哲学之后,肯定墨家,认为墨家与伊斯兰教有一些契合之处。对墨家的否定与肯定,反映了回族知识分子能够因时而变,既能尊崇宗教信仰,又能够适应社会思潮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方东美以广大和谐的生命精神为主旨,揭示了中国古代理想政治思想世界.他将儒道墨三家的政治思想一同视为德治思想,并从生命哲学的角度解释了德治思想的形上基础,即是天地体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他追根溯源,叙述了德治思想成立的过程.他认为,在以儒家为核心的指导中国人生活的思想中,政治思想与道德精神是融而为一的,政治生活的形式就是道德生活的形式.政治生活就是要贯彻广大和谐的生命精神.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学界掀起的"扬墨"的研究热潮,让墨学在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成为了"显学"。而郭沫若却在这个时期抱有与大部分学者截然不同的、非墨的立场出现在这场思想风潮中。通过研究郭沫若1920—1923年的文学作品和思想研究成果,分析郭沫若对墨学态度由推崇转为批判,与"泛神论"思想有着直接且重要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墨、道、法三家学说在形成与发展时期与儒家学说有着紧密的关联,或者是对儒家学说在某些因素上有着一定程度的继承与发扬,或者是对儒家学说的某些方面进行反动或调整。在师承渊源、哲学方法、思想教育、社会政治以及最后宗旨等各方面,儒家学说对墨、道、法三家学说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伦理史上的义利之辨历时长久,在为人熟知的重义轻利的儒家和重利轻义的法家之外,有主张义利统一的流派:墨家的义利相合论;西汉司马迁、东汉王充和桓潭等人的义以利生论;宋代李觏、陈亮、叶适、王安石、清初颜元等人的义利并重论。梳理把握传统伦理思想中的义利统一流派的基本构成,可以对其理论价值及其异同进一步加以确认。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墨学研究概况、基本特征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考察了近代墨学研究。把近代墨学的发展划分为乾嘉奠基时期、19世纪下半叶发展时期、20世纪前30年三个发展阶段。认为后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孙诒让、梁启超与胡适。从墨学研究方法上看,近代墨学研究的历程也是近代墨学研究方法论近代化的历程,并由此可以反观近代学术方法近代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