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共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说法,这在党的历史上绝无仅有,是中国社会历史性的进步,也成为人们热烈议论的话题之一.本文从财产性收入的积极意义谈起,讨论了现阶段我国对于财产性收入的法律保护,并提出了在法律方面应该创造什么样的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2.
林发新 《东南学术》2008,(2):138-143
财产性收入是十七大报告的新提法.从法学视角看,财产性收入主要来源于投资、借贷、租赁和行使用益物权产生的收益关系.分析法学上的财产性收入的四种收益关系,有利于通过宪法原则性规定和商法、民法和物权法的具体规定予以法律上的保护,也有利于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原则性规定得以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3.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在国民收入分配层面表现出两种发展路径:在政策层面,国家在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在体制改革上探索力度很大;与此同时,受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以及发展战略的导向,收入分配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收入分配有关问题的梳理,对"十二五"规划中收入分配问题提出一些前瞻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调节国有资本:促进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资本对居民可支配收入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使国有资本对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发挥作用,促进收入分配的改善,需要大幅度提高国有企业分红比率;调整国有资本分布范围;进一步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扩大转移性支出;建立公共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之间的衔接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非税收入规范化管理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远期目标和渐进改革目标相结合,建立科学、规范的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监督为一体的管理体系和运作机制,真正实现非税收入统一征收、统一预算管理、统一使用,做到非税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取之有度,用之有规.  相似文献   

6.
法国的预算管理制度 法国预算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预算编制.(一)预算编制原则.首先是年度性原则;然后是统一性原则;其次是普遍性原则;再次是特殊性原则;最后是收入的非专用性原则.(二)预算编制组织形式.法国实行复式预算制度,编制部门预算.(三)预算编制程序.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4,(6):166-170
目前,我国的政府采购预算缺乏专门立法,有关法学理论与预算实践的探索也相对较少。实践中,政府采购预算存在采购政策了解不足、预算编制可操作性不强、采购过程缺乏有效监管和违背采购公平等问题,原因主要有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政府采购预算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缺乏较完善的监督体系等。因此,有必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及相关要求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在法律的规范下对政府采购预算进行有效管理和对政府采购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合法性监督,并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府采购预算法律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8.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预算编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预算编制方法具有传统预算编制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它遵循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预算编织程序,并以战略为导向,将预算目标和指标与员工的日常工作联系起来,全面考虑企业的价值驱动因素,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预算编制方法存在的各种问题.首先运用战略地图把企业战略转化为预算目标;进而再运用平衡计分卡将预算目标分解为四个层面上的预算指标和目标值;最后为每个目标值制定战略行动方案,编制预算.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ina Household Finance Survey,CHFS) 2011、2013、2015年的非农个体面板数据,首先对个人所得税和社保缴费的累进性及再分配能力进行了考察,然后基于最高收入份额方法及Pareto分布系数方法对高收入不平等进行了分析,最后使用multinomial logit和百分数效应模型研究了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显示:1)尽管个人所得税是累进性的,但其再分配能力非常弱;社保缴费中的公积金呈现出累进特性,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均呈现出累退特性,与个税相同,社保缴费的再分配能力非常微弱.2)非农职业的收入高度集中,各考察期内收入最高10%个体的收入均占总收入的三成左右.3)收入最高的个体一般继续保持在收入分配的最高位置,留在收入分布顶端的个体比例大于留在中等收入阶层的个体比例;在收入分布中向上流动者主要由较低收入个体组成;收入分布中的初始位置、年龄、教育程度、地区变量一般会对收入的向上或向下流动产生显著影响;教育程度为大专以上是所有决定向上流动因素中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拉则尔和罗森的"锦标赛"模型证明,工资收入差距是促进产出提高的激励因素;该模型支持了收入差距激励效率的理论认识.但是,"锦标赛"模型的约束条件表明,工资差距对产出提高的激励可能因随机因素的干扰而失效.这一随机因素警示我们.激励经济效率的收入差距可能逆转为损害效率的"逆激励性收入差距",它不仅导致了经济效率的损失,也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政治成本.  相似文献   

11.
中国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见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已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中,但困扰众多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收入陷阱"也逐渐凸显.借鉴世界各国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失败教训和成功经验,可以相信能够创造"中国之谜"的中国也能通过采取建设有效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继续深化制度改革与创新、发挥金融市场的核心作用等应对措施,成功跨越这道坎.  相似文献   

12.
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东北三省经济迅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普遍改善。但在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还存在着城镇居民收入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居民收入未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同步提高等深层次问题。由此,对东北三省城乡居民收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为使东北城乡居民收入尽快达到和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并缩小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应该从四方面入手:强化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提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建立工资增长机制,促进工资水平与企业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一致;平衡投资的技术结构,提高投资吸纳就业的能力;继续增加"三农"投入,加快城市化进程,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六大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居民财产性收入逐步增加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对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呈现绝对值增大和增速提高、收入构成趋于多样化、基数小且所占比重低、收入差距拉大、收入来源结构不合理、收入增长能力有限等六大特点。  相似文献   

14.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成为"十二五"期间的主要建设内容,但当前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了宏观上的收入分配不平衡:中央财政增长速度高于地方财政,而且大大高于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居民收入财产性收入比例过低,而不同行业的收入差距显著拉大,垄断性行业与新兴行业收入严重偏高;政府支出结构严重失衡,政府预算约束越来越"软化";教育支出结构严重失衡,而教育经费来源也非常单一;社会保障严重不足,结构严重失衡。为此,既要改变宏观性收入分配,又要改变微观性收入分配;既要改革首次收入分配,还要改善再次收入分配等;特别是应该增强资产的法律化、市场化、资本化和证券化,改善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结构,并建构低收入群体的自我创新机制,释放低收入群体的企业家本能,建立低收入群体自我机会创造的制度性框架。  相似文献   

15.
韩军  刘润娟  张俊森 《中国社会科学》2015,(2):24-40,202,203
对外开放促进了劳动力流动,从而也影响了中国的收入分配,但其对不同类型劳动者收入的影响不尽相同。使用1988—2008年个人和家庭层面的微观数据,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入世")两大重要事件作为衡量对外开放的外生变量,实证检验对外开放对中国收入分配的影响,可以发现:对外开放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在不同时期有所差异,对城市与农村的影响也截然不同。就"南方谈话"后的第一阶段对外开放而言,其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总体和城市内部的收入差距;就"入世"后的第二个阶段对外开放而言,其对总体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不显著。"入世"拉大了城市高端和中端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但也带来了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从而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总体收入差距的扩大。  相似文献   

16.
收入分配结构所决定的需求因素,是影响一国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国现发展阶段宏观国家层面与微观企业层面自主创新发展能力的滞后,是当前偏向于资本而非劳动者的收入分配结构造成的需求规模与需求结构"扭曲"所导致.这种扭曲性的收入分配结构的形成与决定机制,是由劳动力的供需条件、地方政府的官员治理行为以及二元化城乡分割中农民工的收入来源结构三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而成.因此,制订任何改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滞后的政策措施,都应当充分考虑我国收入分配决定机制形成的复杂性、长期性以及战略转变时机.  相似文献   

17.
贫富差距的大小如何测定,需要有一个衡量的标尺,然而至今国内外尚缺乏一个衡量贫富差距和收入差距的简便标尺.本文提出"差距坡度"理论并用"差度"作为衡量差距的尺度,同时创立了"差距坡度"计算公式及运算方法.通过对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收入差距坡度的实证研究,提出建立收入"差距坡度"预警机制,依据"差距坡度"大小,适时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将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控制在适度的范同之内,使经济社会始终处于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18.
关于收入差距研究的著述很多,但都没有从自然收入差距的视角来深入研究。以自然收入差距为收入差距缩小的收敛极限值,建立相关分析模型,对形成收入差距的变量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出有效资源流动、比较优势与收入差距的关系:如果有效资源得不到及时流动或不流动,则经济体不能把有效资源转化为比较优势;而在比较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的条件下,各经济体不能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均衡态势,从而降低经济效率并使收入差距越来越远离自然收入差距。因此,收入差距的拉大是因为有效资源得不到充分流动,缩小收入差距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促进有效资源的流动的各种"软性"和"硬性"措施;在有效资源不断充分流动下,收入差距将收敛于自然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9.
"收入差距"的最优标准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就要正确对待居民的"收入差距"合理与否问题.然而,目前衡量"收入差距"的理论与方法以及判断指标,不是存在理论上的不足,就是因属于"他人""经验"而被怀疑"不服中国水土".所以,分析收入分配的"公平理论"并进行现代经济理论的改进,提出帕累托最优是收入分配效率与公平有机统一的标准,建立判断"收入差距"合理与否的"普适的"帕累托最优的"理论"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0.
进入新常态后,很多学者将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现象与"中等收入陷阱"联系起来,但中等收入陷阱的存在性仍备受争议。从概念严谨性的争议和统计研究结论的分歧两条线索梳理不同观点,可将统计研究的意见分歧来源归纳为统计维度、观测时距、收入区间的界定模糊。具体而言,仅从截面和时序的统计维度考察或者将观测时距定义在较短时期内,研究结论认为中等收入陷阱是存在的,反之亦然;"中等"是泛指的收入区间,用来引导经济学概念容易致使判别差异。中等收入陷阱一般的学理依据是人口和技术红利枯竭,从这两个视角论述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依据是否成立,可以发现:将工资上涨作为中等收入陷阱的充分条件缺乏实践证据,是对刘易斯二元模型的过度解读;技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复杂的,技术红利枯竭并不能成为中等收入陷阱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