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跨越 3 0 %的“门槛” ,2 1世纪将成为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新世纪。在此背景下 ,中心城市的经济集聚职能、吸引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如何继续提升中心城市的地位、发挥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其经久不息的生命力 ,成为我国新时期城市化面临的新问题。大城市都市圈建设和郊区城市化是这个过程中的两种有效途径 ,本文以南京江宁为例 ,经过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 ,认为 :大城市都市圈建设必然给郊区城市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带来新的城市化动因 ,促进大城市的全面繁荣 ;并着重探讨了这种新的郊区城市化动力机制何在  相似文献   

2.
在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实现城市中心城区人口聚集能力的提升、协调中心城市与区域内外其他单元间的人口聚集与流动成为一个重要问题。针对吉安市城市化发展的自身特性和需求,“政府主导”下人口聚集的政策支持,是吉安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关键所在。政府在政策制订中应从集中优势资源,发展中心城区、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城区辐射力、改善政策环境、促进人口集聚入手,加大城市的经济辐射力,使吉安市成为赣中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相似文献   

3.
空间结构调整:以加快城市化进程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中国沿海地区的浙江省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遇到的瓶颈及其产生这种情况的基本因素后发现,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的地区都是脱离中心大城市支撑的农村工业化地区或中小城市地区。进一步推进城市化、城市整合和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具有内生的互动机制:首先,因城市发展而来的高端资源的集聚,能够形成诱使产业结构升级的高端需求和供给;其次,城市自身形成的多元化集聚,使得专业化分工的规模经济效应和创新产生的几率大大增加;第三、伴随着城市化而来的第三产业发展和社会资本整备也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促进城市带(圈)的发展,强化优化城市环境建设、促进城市中心地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和城市带(圈)外围地区的制造业集聚及其网络关系的形成,形成广域的产业集聚,以空间结构调整为平台,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我国现阶段实现发展方式转型的具有现实意义的路线图。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市化的路径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市化同时肩负着辅助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构筑以城市为依托的先进生产力双重任务。由于城市化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强化农村教育 ,提高人口素质 ,又是城市化的前提。因此 ,中国城市化应从强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活力 ,构筑大城市群的集聚和辐射能力两个方面同时推进。应注重大城市群的龙头作用 ,以便较快地形成先进生产力 ,通过多功能辐射增进中小城镇活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取中国大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对其2004-2013年城市化的包容性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并实证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0年间,我国城市化包容性发展水平总体较低,且呈现出“M”型发展趋势,初始和期末年份并未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动。其中,东部和东北地区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中部地区基本持平,西部地区有所上升,但东部地区明显高于其他三个地区。(2)城市化高度包容发展型中的省市全部位于东部地区,广东表现尤为突出;低度包容发展型和非包容发展型中的省市区基本均属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广西表现最为明显。(3)对于不同的区域类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驱动因素有所不同,产业结构水平、政府公共规制力度、城市空间集聚水平、市场化水平及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成为我国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驱动因素。对于四大板块而言,东部地区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驱动因素表现为产业结构水平、市场化水平和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中部地区表现为市场化水平和城市基础设施水平;西部地区表现为产业结构水平、政府公共规制力度、城市空间集聚水平和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东北地区表现为产业结构水平、政府公共规制力度和市场化水平。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中韩城市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韩国城市化具有三方面的特征 :第一 ,城市拉动型的城市化 ,即实行以原有城市为依托的工业布局 ,通过农村人口进入城市 ,实现人口的城市化 ;第二 ,充分、自由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 ;第三 ,以大城市为主的城市化。韩国城市化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消极后果 ,主要是汉城人口过度膨胀 ,造成一系列深刻的社会问题 ,以及从 2 0世纪 6 0年代到 90年代中期的农村的衰落。同韩国相比 ,现阶段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征是 :城市拉动型城市化和农村内发型城市化同时并举 ;大中小城市全面发展 ;积极、稳妥、有控制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韩国城市化对中国城市化的借鉴意义有三个方面 :第一 ,在建设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时 ,必须注意避免城市规模过大 ;第二 ,把农村、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有机结合起来 ;第三 ,解决好城市化进程中原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7.
陈建军  周维正 《江淮论坛》2015,(2):11-15,23
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大城市周边地区常常成为制造业的集聚地,但另一方面这些地区往往也是生态敏感或准生态敏感区域,由此导致区域工业转型升级和发展工业的同时必须克服高污染、高能耗的问题。本文以杭州建德市为例,给出大城市周边地生态环境相对敏感的中小城镇如何利用大城市的品牌、知识、产业优势,结合自身集聚水平的提升,与大城市实现产业分工、功能互补,进而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并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8.
运用西部省级面板数据模型,揭示西部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西部人口城市化水平总体不高,内部发展极不平衡;经济增长与人口城市化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不同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对人口城市化水平提升具有不同的拉动效应.西部中小城市应率先放松户籍管制,刺激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利用河南省2009-2013年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了河南省物流业空间基尼系数和18个省辖市物流业区位熵,描述了河南省物流产业的集聚状况,对比了各市物流专业化程度.通过逐步回归发现物流业空间集聚度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关系密切.以区位熵、三一产业比、二产百分比等为变量对河南省15市进行了系统聚类,从产业结构的角度解释了各地市物流业集聚水平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化意义的城市化其实是大城市化,而非小城镇化。大城市化既是市场化条件下城市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城市化路径的一种政策选择。我国长期以来的现代化实践则是工业化与城市化脱节,市场化与城市化不相匹配。长期抑制大城市发展,小城镇虽然得到鼓励发展,但不过是乡村的延伸。而今,工业化、市场化与城市化三者真正融合的大城市化时机已经到来。启动大城市化进程,应是中国现代化的理性抉择与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1.
在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国家的区域经济实际是由若干个城市连绵区组成。皖江城市带由若干个空间距离较近的城市构成,为规划和建设城市连绵区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皖江城市带产业多集中在重化工业,能源和其他资源消耗大,产业结构效益和带动就业能力尚待进一步提升。以城市连绵区为发展目标,采用相对集聚的发展策略,推动皖江地区的城市化与工业化,促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产业的规模经济与集聚效应,实现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为此,应推进研究和制定皖江城市带的空间发展规划,加强区域交通基础对内和对外的联接水平,提高吸引人才能力,加强跨区域协调机制建设,为皖江城市连绵区的进一步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大城市病也愈益严重。集聚经济的作用,使大城市化成为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大城市未必一定会产生大城市病。在一定意义上,大城市病只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发展中阶段的产物。空间规划的不合理、短期市场的影响、政府失灵以及垄断集权的体制环境等,都是造成大城市病的重要原因。大城市病目前已成为我国大城市发展及其带动区域发展的主要障碍,治理大城市病必须从体制改革入手,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建国60年,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突飞猛进,南京社会变迁个案是当代中国大城市变迁与现代化进程的生动体现,城市经济体制、居民生活、社会保障、城市建设、都市文化、治理方式实现的六大跨越,具体验证了当代中国大城市社会变迁、文明进步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4.
产业集聚是地区经济规模形成与提升地区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动力,而城市的发展直接推动产业发展与产业集聚的形成。通过计量模型测算和检验城市化对产业集聚贡献度,探析各地市城市化带动产业集聚形成中存在的差异,为各地市城市化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提升城市对要素的集聚能力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做大城市规模的关键因素。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打造柳州超大城市,必须通过提升城市在产业、空间、品牌、环境、服务等方面要素集聚力,实现"聚集人气、做大城市",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区域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李胜会  冯邦彦 《学术研究》2012,(1):66-73,159,160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化不是一种自生成长的城市化,而是在外部力量主导下的“粗放型城市化”.通过研究发现,在我国三大城市群,传统的城市化水平“虚高”,很大程度上只是人口的“被城市化”;综合城市化指数衡量的城市化水平更具内涵,反映了城市化的真实程度.通过对综合城市化效率的研究,我国三大城市群地区综合城市化效率总体有效性不足,尤其是大城市效率水平较低,而中小城市效率水平较高.通过对三大城市群比较发现,京津冀城市群综合效率水平最高,珠三角城市群综合效率水平最低;在效率变化上,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效率改善均优于珠三角城市群.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安徽省1978—2005年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时间序列进行了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实证计量研究。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经济增长对城市化的作用相对较强,而城市化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够显著。其中的原因在于,安徽省长期以来采取的是以中小城镇为主的分散化发展道路,大城市的集聚经济效应没有很好地发挥,城市规模体系不够合理。  相似文献   

18.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快速融入全球经济一城市体系的中国大城市正面临经济结构转型和社会急剧变迁等演化态势.与此同时,许多负的社会、环境与空间外部性等问题正在城市空间集聚.要解决复杂的城市负外部性问题,一方面要加强空间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协同研究,另一方面,应反思传统的城市治理模式.确定城市治理目标和重建治理架构,并提出有效的城市空间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的动因和优势,应把重点放在外向型服务外包和内需型服务外包这两个领域,采用生产性服务外包模式、服务外包集聚区模式、外资拉动模式等多重模式来发展服务外包.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组团式城市群理论,研究了宁夏沿黄城市群发展问题。通过对宁夏沿黄各城市发展的定位分析,提出了宁夏城镇体系的“3 2”发展模式,认为:宁夏城市经济在短期内很难实现企业的大规模集聚和城市的大规模扩大,尤其是吴忠、青铜峡、石嘴山三市将发展目标定位于中等城市,不如以组合式大城市为目标更为合理。以同核型、组团式城市群形成大银川市、大吴忠市和大石嘴山市三个大城市,加快相邻城市的一体化步伐;同时,关注中卫市和固原市与周边城镇和区域的经济联系,应该是宁夏城市化重要的政策选择。近期沿黄城市群建设能够取得突破的是三个组合式大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