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如其人"观念在中国文艺理论的创作论、作品论、鉴赏论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印迹。关于"文如其人",大体有两种代表性观点,一是强调作品思想内容与作者道德人格的一致,一是强调作品风格与作者气质性情的一致。这两种观点均无法揭示作品和创作的真正本质,均不能带来对作品和创作的更深入地理解。以道德人格或气质个性统一"文"和"人",既是束缚了"文"和"人",又是曲解了"文"和"人"。  相似文献   

2.
现代语境下,文如其人或文不如其人成为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因为二者都现实存在。借章学诚提出的文德说来探讨复杂的人、文二者关系,从作者和读者两个维度对人、文关系的迷惑提供一定的视角,认为:作者、读者临文时的态度达到“敬”与“恕”是现代语境下人、文关系统一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必须坚持的原则。科学对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方面要坚持全面的观点,认识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既涵盖了多方面内容又有层次的科学体系;另一方面要坚持发展的观点,认识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4.
编船 《今日南国》2014,(11):43-43
有很多带数字的成语我们经常使用,但是却鲜有人知道这些成语的真正意思是什么.“四大皆空”到底是哪“四大”?“人有三急”究竟是哪“三急”?且看本文一一道来: 人有三急 有两种说法,一是说人一生必须要的,“内急,性急,心急”——内急,即上厕所急;性急,即结婚人洞房急;心急,即老婆在里面生孩子你在外面等急;二是出处为“人有三疾”.三疾分别为“狂”(狂妄)、“矜”(矜持)和“愚”(愚昧).  相似文献   

5.
中国诗英译流派之“文、质、雅、俗”四分法基于中国古典文 学理论和中国传统译论中的“文”“质”“雅”“俗”概念,其中“文 ”与“质”重点关注的是译本在兼顾忠实与通顺时,在多大程度上具有 再创作的成分;而“雅”与“俗”重点关注的是译本是以文本为中心追 求译本的文学性,还是以读者为中心追求译本的通俗性。由此,将中国 诗英译流派分为“文雅”派、“文俗”派、“质雅”派、“质俗”派, 以弥补以往分类的不足,为系统研究中国诗英译的理论与流派提供新的 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6.
作者的“人心”与文学作品中的“诗心”并非完全统一。理解“文如其人”,不能简单化。断然“因文析人”,恐怕与实际相差甚远。然而所言之物,可以饰伪,其言之格调则往往流露本相,所言之物,实而可徵;言之词气,虚而难捉,所以观其文,不能简单依据其所言之物,更要体察言物之词气,当于其细微处察其静远精出处,这才是“文如其人”的真正内涵。理解“文如其人”的同时,还要注意“因人废文”的现象同样不可取。  相似文献   

7.
道家的“道”与“德”和儒家的“道”与“德”,在含义上有较大的差别。道家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永远在变的,人应该顺应这一变化;儒家思想的基础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之间的等级秩序是不可逾越的。道家的“道”不可说,儒家的“道”可说,而且说法很多;道家认为“德”的最高境界是有“德”的品质,却不知“德”存在的境界,儒家的“德”指有高尚人格、品性高洁的人。道家主张以德报怨,恩怨情仇化解为上;儒家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凡事要分清是非对错。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儿童“读经”现象引发了学界的广泛争论,儿童“读经”的本质是一场经典文化的教育活动。在“经”的选择上,要关注文学的经典,在内容上要体现广博性、科学性和递进性;在“读”的问题上,不仅要关注儿童的兴趣,而且要处理好“阅”与“读”、“读”与“解”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鲁鹏在《哲学研究》2007年第10期撰文指出,在马克思那里,“善”与“真”相统一,“真”是通达“善”的途径。“真”与“善”可统一,“可以统一”以尚未统一为前提。反思历史,我们遇到的是这样一个基本问题:求真以发展经济,求善以共同富裕。发展经济讲求效率,共同富裕讲求公平。效率与公平有冲突,人们想二者兼得,却不得不面对何者优先的选择。把“真”放在首位,我们遇到“公平”问题;把“善”放在首位,我们遇到效率问题。我们不能避免二者关系的紧张,只能在由“真”至“善”的过程中寻求它们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能否最终建立,归根到底取决于有关责、权、利的统分关系是否合理、有效。在制度安排上,首先必须实现资产所有权统一、出资人权责统一和财务监管统一;其次要在“统”的基础上合理分解,推行所有权权能分级行使、分层次管理和分类管理方略;最后作为“统”、“分”有效性的保障机制,构建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框架,致力于良法供给,确保执法高效,更是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1.
WTO的国民待遇原则要求成员方的国内税和国内规章给予进口产品不低于相同国内产品的待遇,对“相同产品”的认定是确定成员方是否违反国民待遇义务的关键。本文研究了GATT时期和WTO时期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在相关案例中对“相同产品”的不同分析,归纳出界定“相同产品”的两种主要方法:“目的和效果”方法和“特征和功能”方法。通过比较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文章指出“特征和功能”方法能够克服“目的和效果”方法所导致的冲突和弊端,是一种更科学更务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厄内斯特.海明威以其创作中客观冷静的态度、含而不露的艺术表现手法开创了一代文风,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坛上独树一帜。由于其文本结构的简约精致化,主题的含蓄隐秘性以及意象的精雕细琢,作品显得扑朔迷离,隐晦曲折,具有现代文本的包容与复调性。在20世纪70年代兴盛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启发下,本文试图对《白象似的群山》进行阅读经验式的解析。文章认为,海明威在这一短篇小说中设置诸多悬念,构建多重张力,其目的在于让读者置身于小说之中,让读者积极参与到小说中来,使他们在不断推翻、证实或重建自己的期待视野中,或失望,或愉悦,或顿悟,并由此成为第二文本的创造者。同时,文本中透露出的价值观念的不确定性及文中采用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构置了读者阅读过程中的障眼迷雾。  相似文献   

13.
略论梁思成的“整旧如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通过论述我国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关于古文物建筑的修缮原则——“整旧如旧”,说明古建筑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和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考察了《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中"都"类范围副词的分布情况,42本方言词典中收录的"都"类范围副词共54个,"都"基本上是一个南北通用、方普共用的范围副词,除"都"外,某一方言区不存在占绝对优势的通用"都"类范围副词。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的"像"有表示相似、引出标准、表示列举和标记话题等功能,上述功能之间存在演化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像"的主观性逐渐增强,这可以从命题功能、听话人情态以及路径隐喻的角度得到证明.上述演化过程得到了跨语言事实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笔者把“貌似”在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中的语料和新浪论坛上的语料进行了对比,找出了它们的差异。在当下,“貌似”继承了它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同时,又与时俱进,出现了许多新颖的用法,丰富了语言,特别是“貌似”单独使用,在年轻人的语言中非常流行,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也体现了语言的发展规律,即:语言的发展变化首先体现在口语中,约定俗成之后,便固定在书面语中,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相似文献   

17.
汉语中的“之类”句式 ,早在春秋、战国之际就已形成 ,是人们用来强调同类事物或同属性事物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之类”是由指示代词“之” +名词而构成的一种固定形式。唐以后 ,随着“者”字改用“这”字 ,“这”就有了指示代词的用法。于是 ,在现代汉语中 ,“之类”就分化出“这类”、“这一类”和“一类”等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18.
“望”族动词语义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语表视觉行为的动词中,"望"的词义中所承载的空间属性最为显著。在含有语素"望"的汉语动词中,多数都与"望"的词义中"远距离"的特征存在某种联系。通过对"望"族动词的语义特征分析发现,这种联系由人类的认知特点决定,是由对空间概念的认知向非空间概念迁移过程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勤诵《法华》,死后舌不坏或舌如红莲不坏烂的说法是中土佛教徒误合了《大智度论》中的两个故事。后来,这一说法被诵《阿弥陀经》者借去,甚而更泛化为高僧大德的灭后神奇。  相似文献   

20.
句法—语义界面理论核心是把句法和语义结合起来去探求语言的内在规律,去寻找句法背后的语义动因。本文通过运用该理论对英语"给予"和"索取"类动词句法表现形式的考察,探寻这两类动词句法表现形式与语义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其在汉英互译中趋于"信、达、雅"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